03.13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會寧縣大溝通安古城憶事——古今通安城

劉軍 隴上人家

三百餘年宋史,遼金西夏縱橫。

爭強賭勝弄刀兵,誰解倒懸民命。

富貴草頭垂露,英雄水上浮萍。

是非成敗總虛名,一枕南柯夢醒。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中華全史演義》第三十四回:“蒙古興、滅金夏、覆宋江山”。相傳西寧故城[《會寧舊志集註》第31頁雲:“西寧故城在縣東35裡”]東北方約100裡處的通安故城[《會寧舊志集註》第32頁曰:“通安故城在縣東北70裡,本金通安塞,蓋昔通西安要路也。”又據《宋史地理志(三)》秦州 “甘泉堡條雲:南至涇原路治平寨150裡,北至涇原路通安寨150裡。通安寨即今會寧縣大溝鄉的通安故城”],是北宋徽宗崇寧五年(公元1101年—1102年)所建。當初,蒙古兵與金兵交戰,復下平陽,平臨洮府,長驅直入,勢如破竹,達安定,至會州。金兵潰不成軍,抱頭鼠竄,逃至會州西寧故城堡住了下來,蒙古兵將其圍了個水洩不通,眼看金的殘兵敗將成了甕中之鱉。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 吃土鍁與趕山鞭

是時,奇蹟出現了:金將領急中生智,把數只羊各自的兩條前腿交叉捆綁,吊在橫架上,在每隻羊的後腿下面相應固定好數面“臺鼓”;將馬拴好並在馬夠不著的地方擺放草料。隨後,金兵開路先鋒手握吃土鍁和趕山鞭,飛身上馬,縱馬揚鞭,鞭到之處障礙物不見了,吃土鍁一揮,眼前黃土不見了。只見一條高約3米,寬約2米的隧道出現了,眾金兵沿此隧道趁著洞風,行至約百里,出了洞口。是時,明月當空,清風習習,金兵將領派士卒問當地百姓,這是什麼河?河的對面是啥地方?百姓回答道:“此河叫王河,河的北岸叫通安。”話音剛落,金兵首領大喜,高聲道,我們輕鬆通過地洞已到達平安之地。王河者,王者歸來之河也;通安者,暢通無阻,安居樂業、安全幸福之地也!我們到家了。接著,眾金兵來到通安挖土築起了城堡(這裡的“城堡”不同於歐洲中世紀的城堡)。

二、會寧版的空城計

蒙古兵偵探多次探報,西寧故城堡內不時聽見羊叫聲、馬嘶聲,還夾雜著擊鼓聲、銅鈴聲。蒙古兵將領前來喊話,不見迴音,好生奇怪:為什麼聽不到人的聲音又不見人的蹤影?於是,蒙軍頭目帶領人馬攻進了城,此刻,被城內的現象驚呆了-----原來羊在打鼓,馬在搖鈴(馬脖項拴有銅鈴)!金兵運用了空城計和金蟬脫殼之計,已逃之夭夭了!是時,蒙軍將領帶領人馬舉著火把,馬不停蹄,人不下鞍,一直沿著洞穴追擊。出了洞口,發現對面一座高大的新城堡即將落成。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三、天兵天將滅蒙軍

突然,金兵沿著河的北岸排成了“一”字長蛇陣。待大部分蒙軍走到河底時,滾石、滾木從天上砸向蒙軍,天兵天將從四面八方飛向蒙軍,蒙軍無力招架,死傷無數,全軍覆沒。個別倖存者沿神仙洞退了回去。據目睹者雲:當日拂曉,三聲炮響之後,只見王河兩岸,黑壓壓、密麻麻;河的上空火光沖天,驚雷動地!這場勝利之戰,絕非人戰,乃神戰也!

四、神仙洞傳說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多少年來,人們口頭傳有:“羊打鼓,馬搖鈴,一夜逃到通安城;鬼背土,神築城,天明築起半座城。”

據當地老百姓回憶: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從張城堡途經通安故城時,大部隊從南山經過,有小部分出現在通安故城東面的洞口附近,好多人推測他們是從洞裡走來的。第二天與百姓告別時,還留下了挖野菜的剷刀和舀水用的馬勺兩樣紀念品。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當地人們把通安故城通向西寧故城的這個洞叫神仙洞。傳說,一位牧羊人多次看見此洞口祥雲綿綿,洞的上空時不時有多彩光環出現。附近的百姓在田間勞作時聽見洞裡傳出馬的叫聲,還看見此洞有一位白鬍子老頭經常出沒。小學生在往返上學的路上經過神仙洞附近時,或清晰地聽見朗朗的讀書聲,或隱隱的傳來先生的講課聲。

後來有幾個好事探奇的年輕人,手握鐵鍁、钁頭,舉著火把、手電筒進入神仙洞,愈進愈奇,耳邊涼風嗖嗖,腳下沙沙作響;陰森森,冷清清。行至近300米處,有勁風吸人入洞穴深處的感覺,有點害怕,就退了出來。

五、史料與文物考究

據《會寧文物》(馬克房先生主編)載: “通安城遺址位於會寧縣大溝鄉通安村西南50米處。面積約7萬平方米,故城呈長方形,東西長280米,南北寬240米;城垣黃土夯築,夯層厚約0.12米,殘高4-6米,基寬5米,頂寬1.5米。東、西兩牆開門。城內採集有元代醬黃釉瓷碗1件,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還有出土的石像等其他石器。此城系宋、元城址。1991年被會寧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六、險要的地理位置

我年輕時在大隊林場---老爺山上種過五年樹,踏遍了那裡的山山水水,發現通安故城堡地形十分險要: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和東北的山水地貌構成一個大寫的英文字母“U”形。正東方是一座雄偉挺拔的“老爺山”。除正東方外,“U”字形的外圍是“猿猱欲度愁攀緣”的懸崖峭壁,其下是南來的百戶河與東南來的萬岨河交匯後再跟東北向西南流去的高山河匯合,構成了波濤滾滾的“天然護城河”(祖厲河支流甘溝河上游的一段)。通安故城堡就建在“U”字的心臟,是易守難攻之要地。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七、魂牽夢縈老爺山

老爺山是通安城的後山。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老爺山為通安大隊林場,務林(種樹)的人員來自六個生產隊:陽灣隊的是馬玉清先生,他是中共黨員,也是我們的領導。馬先生工作積極,待人熱情,心腸好。他看到我個頭小、身體弱,就讓我放毛驢並拾柴。一次,我患感冒,他比誰都急,找麻黃挖甘草尋蔥白熬中藥,讓我喝藥發汗排除體內病菌。後來我考上了臨洮師範,他握著我的囑咐再三雙手含淚話別。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新堡隊的是宋宗祥老先生,他慈祥和藹,愛下象棋,通曉四書五經,且有好多藏書,如《東周列國志》《資治通鑑》《醫宗金鑑》《瀕湖脈學》《牛馬經》等。每天晚飯後,我們點上油燈,相對而坐,開始讀書。我當時只有初中文化,很多字也不認識,宋老先生教我識字讀書。有時,他發現我的衣服破了,很熟練地穿針走線,一陣子縫好了;有時,我替他掏耳屎剪指甲;我倆是晚上在一起白天離不開的忘年之交。是時,我背誦了《古文觀止》、“三百千”和“四大名著”中的詩詞歌賦,且做了大量的學習筆記。記得當初,我和張坪生產隊的一位牧羊人在一起放牧,他愛聽我講《西遊記》。一次,張坪隊的一匹黑馬換了個“古怪病”,他叫我過去看時,只見黑馬大汗淋漓,渾身像水洗過似的,不停地發抖……好多人在周圍乾著急!此刻,我猛想起《牛馬經》裡的一句話“牛馬渾身汗不收,原來熱積在心頭---井水上澆之 ”。隊長聽了我的話叫人從窖裡汲取兩桶水,澆在馬的頭頂、前胸。次日,放羊人說黑馬的病被我治好啦!還有一次,劉家岔的一位老者患病多年,朋友託我去看看。我看後,臨走時對朋友說“七至八天就不行了!”後來果然靈驗,在當時傳為神奇。這沒有神奇的,《瀕湖脈學》告訴我:“兩動一止三四日,三四動止應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無失。”在一中教學時,一天晚飯後,李如堯老專家來到我的宿舍問我“沾衣欲溼杏花雨”的下句是啥?其作者是誰?我說“吹面不寒楊柳風”,“南宋志南和尚”。老先生滿意地點了點頭。這都是宋老先生指導我學的。那時,我的記憶力好,一天,馬玉清先生因出差半個月,我們的工分(考勤)沒有登記了,他為此犯愁,問我怎麼辦?我笑著說,我幫你記,從當下起,昨天早上誰出了工、誰沒出工,大家在啥地方幹啥,是晴天還是陰天,有啥具體的事情發生;昨天下午,前天早上、下午……這樣,推記了15天。馬先生比較滿意,我接著又追溯了三個月,馬先生翻開賬本查看了良久,佩服的不得了!說來也怪,我步入老爺山的那幾年記憶力特好,現在想起來真有點羨慕。

通安隊的是我堂哥,比我長一歲,心靈手巧,吃苦耐勞,富有愛心,他臂力大,百米之外可用殘磚碎瓦射殺野兔。他經常從家裡拿來杏子、桃子、甜蔥讓大家吃,還常從山裡挖“老牛筋”(老牛筋是一種野生的植物根,纖維成分多,可充飢。)、摘“驢奶頭”(驢奶頭是一種野生的植物果實,味道甜美。)送給大家;工休時間,和我常到山上打野兔捉山雞。每當我們品嚐山雞肉或野兔肉時,他總是撿起最大的骨頭塞到我手裡。

高山隊的是鄭守邦,王河隊的是段世海,這兩位先生,能說能唱,多才多藝。鄭先生善講故事,段先生愛唱秦腔;鄭先生興趣一來,講起故事,滔滔不絕,栩栩如生;段先生唱起秦腔,生醜淨旦都能表現。最令人佩服的是鄭、段二人的漫花兒。

八、通安花兒

“鴉仗溝嘛花兒灘,想你哭了十五天,眼淚擦到袖口兒間,三伏天氣曬不幹。”該花兒首句點出地點起興並與下文押韻,以下用誇張的語言鋪陳敘事,把相思這種抽象的感情,用具體形象生動的語言,用擲地有聲發自肺腑一韻到底的心聲哭訴了出來;把積勞成疾的無限單相思坦蕩直率一吐為快!這種表白字字有意,聲聲含情,令人無不歎為觀止,拍案叫絕!再如“老爺山上爬腰兒樹,爬腰兒樹上生煙霧,煙霧纏山山纏路,我的人啊、一天把你能纏住。我像線杆兒轉得圓,你像麻線快些纏,纏是容易綻是難,我的人啊、一綻就是多少年。”此文運用興、比、賦的手法,前面是男者所唱內容,以眼前景為唱詞,起興鋪敘,表達了對女方愛慕濃烈的感情;後面是女子用形象的比喻來回答男方的求愛,巧妙地抒發了自己相許相愛之情。這裡賦、比、興手法的運用妙哉。唐代孔穎達給《毛詩序》作疏時曾說:“‘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也就是說‘風雅頌’是《詩》的體裁,‘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其實,花兒如詩,手法亦然。

又如“要唱三七二十一,你我好比一窩雞,土裡刨來土裡吃,風裡雨裡在一起。”此花兒從生活事理出發,用雞蛋孵化成雛雞需要經過二十一天的醞釀過程來起興,順勢以雞為喻,既用諧音道出了“吉”即“吉祥如意”,又接著形象具體地描述了你我和睦相處、勤勞致富、風雨無阻、自食其力的本分小家庭生活。該花兒通俗易懂、明白如話,又一韻到底、朗朗上口,有白樂天詩風之特點。

花兒是我們通安的特色文化遺產,這裡我不在贅述,只是提個醒兒,希望有心人、志願者能靜下心來蒐集整理,把我們家鄉的古代文化傳承下去。並謹藉此機會表達對當年好友無限的懷念。

九、神秘氣場

說了有點神奇,四十三年前的某一天晚上,我在老爺山上一人過夜,夜裡夢見一個白鬍子老頭對我說了“將進軍區,桃李芬芳”八個字。次日,我把這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覺得奇怪,都默默唸著它(後來我每想起就默默地念幾遍)。過了一會,又說起了其他事情,鄭先生說,我奇怪的是在這個老爺山裡講起故事來,思路清晰,激情澎湃;段先生道,我也有同感,在這灣裡唱亂談更容易進入角色;宋老先生說,通安城靠南有個大園子,好多人說進了那個園子,人就更精神了,更清醒了。從前失去記憶的人都在那裡找回了記憶!我特別喜歡古代詩詞,也記住了不少,一天早操後,我突然想起“將進軍區”四字,不由自主地道出了“剛跟鞏固、航很混胡、養陰雲雨……”等無數古怪詞語來。這對我後來教古詩文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又一次,我剛輔導罷學生走出教室,一位學生家長對我說“劉老師誨人不倦,桃李芬芳。”我猛然想起了以前的夢,並默默祝福我的學生“在祖國這個大花園中爭奇鬥豔,‘桃李芬芳’”。

十、校場練兵

當初,通安故城東南山為點將臺,故城以東上堡子為東校場,故城以北有北校場(即今通安小學處)。故城北築有望鄉臺,城西和城東各有寺廟一座。傳說,校場原有四處,每天拂曉時分,點將臺上亮起了燈,將軍點將後,四位中將各帶一路人馬奔赴東西南北四校場操練。鼓聲、鐘聲、兵器的撞擊聲和人的喊殺聲:震耳欲聾,此起彼伏;驚天地,泣鬼神。後來,有人在當地出土的石刻、木刻上還發現了將、卒各自學習的內容、教材發放及督促學習的措施等。

十一、龍王顯靈

城內現僅存一座龍王廟,同治年間,西北迴民叛亂,有一天向這裡殺來,龍王顯靈了---龍王廟上空狂風捲起,塵土飛揚,天上出現了無數的紅娃娃手握兵器飛向戰場,嚇跑了叛亂者,保護了一方百姓。這裡,每逢農曆初一或十五,前來敬神焚香、問病消災的老百姓絡繹不絕。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十二、戲劇文化與集市貿易

龍王廟附近有一戲臺,每逢佳節或農閒季節,當地藝人為百姓送上文化大餐,有時一唱就是半個月,有時從正月初六一直唱到二月初二。主要劇目有《周仁回府》《放飯》《金沙灘》《血淚仇》《孫武行兵》《鍘美案》《趙氏孤兒》《三孃教子》《火焰駒》《抱火柱》《黑逼宮》《遊西湖》《白蛇傳》等全本大戲。遇上旱年,要給龍王爺唱戲求雨。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此地的戲劇達到了鼎盛期。新堡隊的宋克讓、陽灣隊的夏玉潔和南張隊的劉兆和劉秀滿(我父親)是當時傑出的民間藝人。在全縣大型秦腔比中,通安大隊的《白蛇傳》《孫武子行兵》榮獲一等獎。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通安大隊的地方戲如雨後春筍般復甦了起來並波及到周邊,記得當時我父親既要培養新的演員又要親自登臺演出,還被特邀到郭城紅堡子、韓家集的東半鄉去踏戲。有時鄉里鄉外的準演員來到我家,在院子裡或月光下或點亮汽燈排練:唱唸做打,扳腿、走圓場、走慢腳步、快腳步、行雲走馬、拉雲手、上樓梯、下樓梯、靠山膀、踢腿、壓腿、打把子、毯子功。我父親教罷張三教李四……秩序井然,場面壯觀!

戲臺前面有一大片空地是市井,每逢一四七,四面八方的百姓奔向這裡趕集。真乃:車水馬龍,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十三、幽幽烽火臺

站在通安故城隔河相望,西南方約五百米處有一座烽火臺,地理位置在今韓集、大溝、八里三個鄉鎮的交界處,也就是通安南張上灣社的盤盤營。站在這墩烽火臺上向四周望去,有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這足以佐證通安故城在古代軍事意義上的戰略地位。站在烽火臺上向東北望去,只見通安故城群山環抱,山脈齊聚,寶中藏寶。

十四、銅鞍子銅佛爺金蛤蟆

據考,通安故城很早就居住著宋、劉、夏、沙、徐五大家族,他們親如一家,人丁興旺,家業旺盛。1920年(即民國九年)12月16日,人們吃過晚飯,漸漸進入了夢想,戌時許,一場大地震降臨了:電光搖曳,驚雷貫耳,通安故城大地瘋狂晃動,地裂水湧,房屋坍塌無數,壓死生靈眾多,五大家族深受重創。震後不久,一位徐老者在城堡內西北角發現了一對銅鞍子,一位白鬍子老頭說,“銅鞍”就是“通安”。這是通安城的鎮宅之寶啊!又有一名姓劉的青年人在城裡還撿了個銅佛爺。是夜,他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剛剛合上眼,眼前就閃現出一位白鬍子老頭。老頭對他說,你要將這個銅佛爺,放在自家上房裡的八仙桌上供奉起來,保你代代平安。翻來覆去都是同一個夢。沒過多久,一個秋天的早晨,天矇矇亮,這位青年人在城附近剛套好一對騾子犁地時,突然,兩個騾子的前腿騰空而起,耳朵聳立,不敢前往。霎時,青年人朝騾子的前面望去,發現一隻蛤蟆,蹦了幾下。他好奇地走過去撿起仔細一看,原來是隻金蛤蟆,高興壞了!據說,這些稀世奇寶流落民間,走私香港,後被廣東海關扣留,現存故宮博物院。

這裡還出土了許多銅錢、鐵器、石器、磚雕及殘磚斷瓦以及土塊中出現了超大的腳印、手印和拳頭的痕跡等。

十五、通安村的地理特徵

據當地老者口述,解放初期,國家將會寧縣政府選址初定在通安故城,經多次考察,由於交通不便等被移址。如今的通安行政村因通安故城而得名,其位於會寧縣城的東北方,今屬大溝鄉管轄。它東與平頭川鄉接壤,南同八里灣鄉毗鄰,西跟韓家集鄉依山,北緊靠大溝鄉的王集村。是大溝、平頭、八里和韓集四個鄉的交界處。這裡山勢雄偉,層巒疊嶂;山巒起伏,溝壑縱橫,"V"谷眾多,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便有1.10公里的溝壑;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南高北低,主峰老爺山海撥接近2210米。周圍群山連綿,梁峁交錯,黃土堆積侵蝕梁峁,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

十六、豐富的物產

這裡山形地貌複雜,光照充足,土地肥沃,若風調雨順,各種農作物、經濟作物和樹木都能放縱發展,枝繁葉茂,不論秋糧還是夏糧均獲大豐收。名優特產主要有扁豆、豌豆、黃豆、莜麥、蕎麥、燕麥、良谷、黑谷、高粱、玉米、糜子、大豌豆等,主要中草藥有甘草、枸杞、茵陳、麻黃、大黃、黨參、生地、貝母、車前子、蒲公英、地骨皮等,主要樹木有桃樹、杏樹、榆樹、槐樹、椿樹、梨樹、楊樹、楊柳樹,蘋果樹、花椒樹、核桃樹等;無汙染蔬菜有苦苣、地軟兒、南瓜、瓠子、洋芋、蘿蔔、辣椒、香菜、黃瓜、大蔥、大蒜、韭菜、西紅柿、包心菜、大白菜、胡蘿蔔、白靈菇等,主要肉食有豬肉、牛肉、驢肉、鴿肉、雞肉、兔肉、山雞肉、野雞肉、羊羔肉等等。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會寧大溝通安古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裡的人們除吃麵條外,還喜歡吃散飯、攪團、雜麵餑餑(用莜麥面和扁豆麵混合的、蕎麥麵的、燕麥面的、良谷的、糜面的等)、蕎麵節節、白麵胖胖、甜醅、涼粉、黑麵疙瘩、漿水疙瘩、洋芋疙瘩、洋芋蓋被子和莜豆麵懶疙瘩等。饃饃除饅頭、花捲和餅子外,引人嘴饞且常吃的還有:糜面倒鍋子、蕎麵攤餅兒、血麵攤饃饃、洋芋焪饃饃、包穀麵碗坨子、熟面(又名炒麵,是無水的熟麵粉,用莜麥玉米麻子豌豆炒熟磨成的,與飯館裡的炒麵迥異)等。

十七、且耕且讀

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老百姓祖祖輩輩以山為友,有山的厚重。《論語》曰“仁者樂山”,“仁”字當頭懸,以“仁”皆為本;耕讀兩手硬,刻骨銘心裡。人們於歷史經典中看成敗、知興替,彰往而察來;於文學經典中修德行、長才情,腹有詩書氣自華;於哲學經典中更思維、順天理,增加思辨能力;於倫理經典中知廉恥、明是非,造就健康人格。

他們在經典中悟人生智慧,尋和諧理念,覓中庸之道,求仁愛思想,曉修身理論,學處世方法。

這裡的老百姓家家有字畫,戶戶掛中堂。習傳統文化:潤人之精神,鑄人之內涵,固人之品質;苦練精氣神,崇尚真善美。他們血管裡流著仁義孝悌的熱血,骨子裡含有百折不撓的牛勁。心情鬱悶時,放開喉嚨,吼上一板子秦腔,一切憂愁隨著高昂的旋律散向天外;他們為人豪爽,實話實說,直來直去;志趣相投者或論古說今,或切磋書畫;或引為心腹,或成為莫逆;許諾之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與人交往,胸襟磊落,情深意重;好酒者遇之,開懷暢飲,一醉方休;投機者逢之,說一不二,一拍即合;待人忠厚,有俠肝義膽;樂於助人,有奉獻精神。追求真理捨生取義,“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小傷小痛無所謂,和諧共處創未來。他們身在大山,志在天涯;不管是野火焚燒, 哪怕是冰倒雪滑,依然志向不改,仍舊信念不衰。個個吃苦耐勞,人人肩挑重擔,三五成隊走西口,拉家帶口忙生活,單打獨鬥幹事業,皓首窮經圖功名。艱苦奮鬥,自強自信;早晨的雞叫夜半的鐘,分秒必爭做學問;披星戴月,櫛風沐雨,三伏的烈日三九的風,日曬風吹勤耕耘;鋤禾日當午,在精耕細作中揮灑汗水;夙興而夜寐,於深溝大澗裡跌打滾爬;不管春秋冬夏,不怕酸甜苦辣。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跋山涉水,踏平坎坷成大道;兩肩霜花,戰勝艱險又出發。”嚮往科學,執著堅定;“風雲雷電任叱吒,一路豪歌向天涯”;一顆心兒永不老,咬定青山不放鬆:或越青海、過黃河、跨長江、涉太湖,飽覽祖國錦繡河山;或吟唐詩、詠宋詞、誦漢賦、唱元曲,品嚐華夏文明精粹。忠厚朴實講誠信,代代牢記勤儉風。他們做的是老實人,乾的是本分事,讀的是聖賢書,傳的是良心道。

十八、人才濟濟

到過通安故城的好多風水先生曾說,此乃寶地也,地靈人傑處。

這裡,才子佳人的傳說頗多,有名的老大和高氏的故事我們以後再說。改革開放後,在黨的領導下,男女老幼們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憋足勁兒,力爭上游,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抓教育強素質,或樂讀書中狀元,或開網店利民眾,或操剪紙出國門,或興養殖謀發展,或辦工廠促就業,或種草木美環境,或搞刺繡賺外匯,或引勞務掙大錢;或唱秦腔傳文明,或下象棋舒心神,或學武術強體魄,或練書法助長壽……行行出狀元,行行呈精彩……工作中大顯身手,事業上勇創輝煌。工作條件進一步改善,生活水平芝麻開花——節節高。

毋容贅言,長話短說。這裡的優秀人才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通安村走出了劉進、李健、宋志軍、冉易東博士4人,碩士30人,本科生280多人,戶戶都有本科生。目前在美國就業或求學的7人。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工作或定居30多人,在蘭州省城工作或定居120多人,在定西、白銀、會寧等市縣級城市工作或定居270多人。其中企業經理、廠長、氣象專家、電力專家、學院院長、黨校校長、中學校長、教育專家、醫療醫藥專家、書法、繪畫、剪紙、攝影藝術家及黨政軍部門任職的幹部290多人。

遙想當年故城波瀾壯闊的戰鬥場面,回顧滄桑悲壯悠久的歷史,令人感慨萬端。時下,故城迎來了祖國建設發展的新機遇,正以新的姿態展示新的風采……

(當初我因通安故城的傳說而好奇,抽空走訪了通安大隊的冉寶榮、劉成漢、夏春華、徐耀德、王銀山、李應祿等幾位老太爺,後來又去翟家所鄉張城堡採訪了張老太爺等。謹以表示我對各位老前輩的感激懷念敬仰之情。文中插圖大多來自於縣政協厙曲村“大溝深處杏花村”鄉村公益旅遊專題調研組和當地村民,一併表示感謝!)

(作者簡介:劉軍,男,會寧大溝通安人。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歷,會寧一中高級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