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碧之——中华武术

门道提醒:农历腊月二十一

门道君非常喜欢咱们自己的武术,小时候可是想去少林寺学功夫,想成为一代宗师;在家里可是苦练,把家里的窗户都打破啦,结果被父母一顿混合双打,从此门道君的宗师梦就破灭啦;但是门道君对中华武术的热爱一直都在,门道君将带大家进入中华武术的世界去。

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碧之——中华武术

中国武术与古典文学,是同根同源的共生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碧,堪称双子星座,同样辉煌,同样灿烂。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武术的滥觞,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轫;文事与武备至少在两三千年以前,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携手而行;舞枪弄棒与吟诗作赋,很早就是被我们先民所看重的文化修养的两个方面。历史中,有无数的武术家本身就是文学家,而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中也洋溢着武术的风采。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无先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

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碧之——中华武术

中华武术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 中华武术,是一种以强身健体为主,以搏击为辅的一种锻炼方式,没有固有的练习形态,注重内外兼修其精髓就是:"同时也正是因为他的起源,使之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各个角落,功夫也就是在我们生活当中,在我们平时生活的每个动作当中。中国功夫是一种学识,一种防守,不为战争,只为和平,真正的去理解中华武术的内涵,则要抛开一切门派理念,用心去感悟,因为武术没有任何形式,但同时也可以是任何形式,因此武术没有任何强弱长短之分,而中国武术的练习,也正是为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则不同于空手道,跆拳道的以攻为守,杀敌之意,中华武术不分高低,而去讲究体会武者的精神,由外转化之内,从而感悟武学的真意。

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碧之——中华武术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武术逐渐形成。

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碧之——中华武术

不知道门道君现在学习武术晚不晚,门道君的武术梦想又燃烧起来拉;但是好像门道君已经错过了练武的最佳时机,只能练练太极拳锻炼一下身体啦;哎,门道君的武术梦没啦,明天带大家见一下南拳北腿威力;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门道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