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餓了麼火鍋訂單增30%,疫情期給火鍋業帶來了哪些思考?

“等疫情結束我要吃海底撈,涮毛肚、鴨掌、鵝腸…… ”臨近3.8女神節,宅在家的吃貨通過點外賣來“報復性消費”。餓了麼數據顯示,目前已有約1.2萬家火鍋店外賣復工,訂單每週環比增長超30%,成都火鍋單王更是一次性下單了110樣菜品。

“目前我們店的外賣單量對比疫情前,已經增長超過三倍。”成都一家小龍坎火鍋店的負責人介紹道。據悉,小龍坎還通過淘寶直播,10分鐘賣出上萬份自熱小火鍋,同比增長1200%。

外賣成為火鍋行業復甦的突破口。據中國飯店協會數據,在火鍋行業營收結構中,外賣佔據5.7%的市場份額。而同時,火鍋外賣業務增速高於其他板塊,有望成為新增長點。

“客人沒辦法進店,我們就送上門去”

十七年前“非典”爆發,海底撈門店營業額大幅下滑。彼時海底撈想出了一個辦法:“客人沒辦法進店,我們可以給客人送上門。”於是便組織店員為客人送餐,為了配送方便,海底撈還將傳統的煤氣罐更換為輕便的電磁爐,店員再在第二天取回電磁爐。這一個“微創新”,也成為03年餐飲業應對危機的典範。

如果說當年的外賣是突破性的個例,那麼十七年後,當面對新冠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外賣已經成為餐飲業的普遍選擇。點開餓了麼頁面,可以看到諸如海底撈、呷哺呷哺、大龍燚、撈王等連鎖品牌,電臺巷等此前未開通外賣的網紅火鍋,甚至街邊的火鍋夫妻店等。

與當年不同的是,本地生活平臺日趨完善,即時配送網絡的規模效應開始凸顯。藉由餓了麼這樣的外賣平臺,火鍋店有了更豐富的獲客渠道。外賣騎手已經發展成職業化的團隊,3公里內半個小時送達的配送效率,使便利性大大提升。

餓了麼火鍋訂單增30%,疫情期給火鍋業帶來了哪些思考?

火鍋外賣不僅僅是堂食的延伸,更是傳統場景的拓展。火鍋作為一種社交性很強的品類,往往就餐人數較多,門店翻檯率不高。疫情期大家宅在家中,訂單人數減少,消費場景也發生變化,“小火鍋”則具有更大的優勢。海底撈小火鍋外送專注2人小分量套餐;大龍燚在餓了麼店推出雙人套餐,還上線大龍燚冒菜這樣更適合外賣的品牌線;新興的互聯網火鍋品牌鍋Sir,在創立初期便瞄準外賣領域,吃一頓火鍋,還送鍋具、燃油罐。

十七年前的“非典”,呷哺呷哺將“一人一鍋、減少唾液宣傳”的用餐方式帶火,迎來品牌發展的轉折點;十七年後,火鍋發展模式將再次經歷一輪轉折。可以預見,外賣將給火鍋行業帶來又一股春風。

“雲吃”火鍋,品牌掌門人親自直播帶貨

外賣帶給火鍋行業的不僅是多了一個銷售渠道。餓了麼口碑等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已經從單純的到家、到店服務,向餐飲企業的後端深化,通過直播等工具、“數智中臺”等經營分析產品,多維度推動餐飲企業數字化進程。

疫情期,眾多火鍋品牌試水直播,在餓了麼口碑“雲營業”。海底撈服務員在餓了麼直播中展示川劇變臉;辣府cos宇航員裝扮的外賣員;香天下主播模仿起熱播劇《三生三世》中素素的裝扮;還有小龍象、珮姐老火鍋等品牌的創始人空降直播間與消費者互動。

餓了麼利用“明廚亮灶”這一直播工具為火鍋商家提供了疫情期間全新的線上運營方式。餓了麼APP首頁下拉,消費者可以一起“雲吃”火鍋,圍觀直播間帶貨。如香天下老總通過測評自熱小火鍋,引導網友宅家也能吃火鍋等,持續的直播活動幫助商家建立起消費者的觀看心智,促使消費者完成線上消費。

在疫情期間,口碑餓了麼平臺上已經進行了上百場直播,越來越多的零售企業、餐飲企業藉助直播來進行營銷,如眉州東坡、西貝莜麵村、新雅等多家國民餐飲品牌都通過餓了麼直播“雲端營業”。

重慶市商務委員會服務業發展處副處長鄭海濤表示,“我們鼓勵重慶更多火鍋店藉助淘寶、餓了麼等平臺,開通線上直播,開展無接觸式的外賣配送服務,滿足復工復產的工業企業和居家的居民消費需求。”

商務部特聘專家、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洪濤認為,當前我們正在進入“後疫情”時代,新趨勢將帶來新機遇,新冠疫情將促進本地生活行業數字化轉型生態期到來。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渠道運營成為行業共識。無論是通過直播加強品牌與用戶的聯繫,還是開展線上業務分擔經營風險,亦或是在本地生活場景找到新的爆發點,十七年前火鍋品牌的“微創新”帶來了影響至今的發展;十七年後,這些經驗能否幫助火鍋行業在疫情結束後更上一層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