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红楼梦》与《金锁记》:精神虐待子女行为的三大心理动因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张爱玲《金锁记》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金锁记》又名《怨女》,是现代作家张爱玲所著。两部作品的创作时间隔了两百年之久,但是曹雪芹笔下的赵姨娘和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这两个“坏女人”却有着令人匪夷所思的相似点:作为母亲,她们都惯于精神虐待自己的亲生儿女,见不得儿女好,甚至要亲手毁掉了他们的生活。

《红楼梦》与《金锁记》:精神虐待子女行为的三大心理动因

一、赵姨娘的精神虐待行为,扭曲了贾环的自我认知

《红楼梦》第二十回,贾环与莺儿、香菱等人玩耍,输了钱却耍赖,被莺儿埋怨了几句,心里自然是有些不痛快的,回到住处后,赵姨娘看他脸色不对,逼问何事,听到贾环说自己被欺负,赵姨娘的反应令人诧异,她直接啐了贾环一口,骂道:“谁叫你上高台盘去了?下流没脸的东西!哪里玩不得?谁叫你跑了去讨没意思!”第六十回,发觉贾环被芳官用茉莉粉充作蔷薇硝糊弄了,赵姨娘上来又是对贾环一顿骂:“呸!你这下流没刚性的,也只好受这些毛崽子的气!……你没有本事,我也替你羞。

“下流”“没脸”“上不太台面”等侮辱贬低性的语言,仿佛已经成了赵姨娘的嘴边上的话。但凡瞅出贾环的一点不是,或者只是她自己心里不舒坦,就逮着贾环一顿谩骂数落。贾环从小在赵姨娘的谩骂贬低中长大,渐渐的也认定自己就是一个低贱没出息的人,索性破罐子破摔了,净干一些不了台面、见不得光的勾当

,明着不敢发作,却暗地里使坏心眼子,故意把燃烧的蜡烛推到宝玉脸上,无事生非,打小报告,全是小人行径,没一点主子少爷的样子,如此这般,在贾府中也就越发的不得人心了。

《红楼梦》与《金锁记》:精神虐待子女行为的三大心理动因

对自己的女儿探春,赵姨娘也没有放过。不管人前人后,只要得空便向别人抱怨探春不管自己的死活,只顾着巴结有权有势的夫人兄弟,对亲娘亲弟弟没半点情分,以此败坏探春的名声。探春懂事能干,得王夫人疼爱赏识。被安排在凤姐生病期间代为管家。赵姨娘的兄弟去世了,探春按照旧历赏了二十两银子,而此前袭人的娘去世,赏了四十两银子,赵姨娘是家生子,袭人是外头买来的,该赏多少祖上早有定例,探春不过秉公办理而已。若换了别的娘,好不容易女儿由了出头的机会,即便自己真的受了些委屈,也会暂且忍耐忍耐,成全了女儿才是。赵姨娘却不管这些,一阵风似的跑去找茬。当着众人的面,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哭诉了起来:

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又有你和你兄弟,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连你也没脸面,别说我了!……姑娘放心,这也使不着你的银子。明儿等出了阁,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捡高枝飞去了!

生生把探春说成了一个忘恩负义之徒。在当时的年代,子女有嫡庶之分,正妻所生的子女身份尊贵,天然生就的一份优越感。姨娘等妾室生的子女就要甘居嫡出之下。继承家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嫡出的儿子。别家来求娶女儿,往往也要分个嫡庶,嫡出的女儿相对更容易嫁到好人家。庶出是探春的痛处,赵姨娘偏偏隔三差五的就要在众人面前强调一遍,生怕别人忘记了女儿这庶出的身份。

大凡为人父母,总是盼自己孩子好的,可这赵姨娘却是另类,得知探春远嫁的消息后,偷偷的幸灾乐祸起来:

我这个丫头在家忒瞧不起我,我何从还是个娘,比他的丫头还不济。……如今老爷接了去,我倒干净。想要她孝敬我,不能够了。只愿意他像迎丫头似的,我也称称愿。

迎丫头就是二小姐贾迎春,迎春嫁给中山狼孙绍祖后,被丈夫虐待致死。赵姨娘盼着自己的女儿也落个这样的下场,着实让人倍感意外。探春的不幸在于有一个赵姨娘这样的母亲,而她的幸运在于从小被老太太带在身边养着,才能幸免于生母的精神荼毒。

《红楼梦》与《金锁记》:精神虐待子女行为的三大心理动因

二、曹七巧的精神虐待行为,毁掉了长安和长白的正常生活

赵姨娘如此作践自己的子女,已经让人瞠目结舌,但是比起《金锁记》的曹七巧,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曹七巧为了控制自己的女儿长安,在已经不时兴小脚的时候,硬是给长安裹了脚。使得长安成为了周围人的笑话奇谈。长安偶尔在学校丢了点东西,七巧总要去学校大闹一场,直闹的长安没脸在学校继续待下去。眼看长安已经是二十多岁的大姑娘,七巧却不给她张罗亲事,还教她抽大烟,等耽误到了近三十岁,又不时谩骂:

自己长得不好,嫁不掉,还怨我做娘的耽搁了她!成天挂搭着个脸,倒像我该还她两百钱似的。我留她在家里吃一碗闲茶闲饭,可没打算留她在家里给我气受呢。

好容易三婶给长安介绍了个对象,名叫童世舫,也相处得来。于是在三婶的说合下,就定了亲。长安的生活里终于有了阳光,脸上的笑意不自觉得也多了起来,还积极努力的戒起了烟。不成想,七巧却看不惯了,常常冷言冷语的讽刺起来:

这些年来,多多怠慢了姑娘,不怪姑娘难得开个笑脸。这下子跳出了姜家的门,称了心愿了,再快活些,可也别这么摆在脸上呀—叫人寒心!……死不要脸的丫头,你姜家枉为时代书香,只怕你还要到你开麻油店的外婆家去学点规矩哩!……姑娘急着要嫁,叫我也没法子。腥的臭的往家里拉。多半是生米煮成了熟饭了,叫做娘的做哥哥的脸往哪里放?……不害臊!你是肚子里有了搁不住的东西是怎么着?火烧眉毛,等不及的要过门。你就拿准了他是图你的人?你好不自量。你有哪一点叫人看得上眼?趁早别自骗自了!


《红楼梦》与《金锁记》:精神虐待子女行为的三大心理动因

母亲越来越恶毒的谩骂击垮了长安,她不知道母亲接下来会使出什么手段来拆散他和童世舫。以长安多年来对母亲的了解,她知道她的这个母亲可是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的。只要母亲反对,毫无疑问的,她生命这段最美好的时光终究会被毁掉的。与其让母亲闹得局面不堪,不如自己体面的完结了它。于是,主动跟童世舫分手,退回到普通朋友的关系。不料曹七巧还是不放心,故意找机会把长安抽大烟且戒不了事告诉了童世舫,

长安也从此断了结婚的念头。

对于儿子长白,七巧也用了类似的手段。先是用鸦片把长白栓在了家里。虽然给长白娶了媳妇,却常把长白留在自己房里过夜,还跟儿子讨论儿子儿媳的闺房之事,再把这些私密事添油加醋的当成笑话说给外人听,羞得儿媳抬不起头。硬生生把儿媳逼得病倒在床上。无奈下,又给长白纳了妾,却依然是婆婆不像婆婆,丈夫不像丈夫,小妾最终也吞鸦片而死。自此,长白不敢再娶,只流连在烟花柳巷。

《红楼梦》与《金锁记》:精神虐待子女行为的三大心理动因

如果理性思考,我们很难相信做母亲的会去侮辱自己的孩子。但纵观我们的现实生活,像赵姨娘、曹七巧这样动辄辱骂、作践子女的人确实存在。那么,这种母亲对子女精神虐待行为的背后藏着哪些潜在的心理动因呢?

三、母亲精神虐待子女行为的潜在心理动因大致有三种

01.把自己婚姻生活的不幸归咎于孩子

如果因为一个错误,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那么,把错误归咎于他人显然比归咎于自己会更好受些。赵姨娘和曹七巧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开麻油店的曹七巧,在嫂子的劝说下,嫁给了姜公馆生痨病的二儿子。那是一个只能躺在床上,好似没有生命般的人。自从从嫁进来的第一天,七巧的日子就暗无天日,丈夫屋门都出不去,自己身份微寒被人看不起,别人的日子一天天过的,而她曹七巧的日子是一天天熬的。

赵姨娘本是贾府的“家生子”。所谓“家生子”就是在贾府世代为奴的男仆女仆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出生就注定是奴才的身份。在贾府里同为“家生子”的,还有贾母屋里的鸳鸯和凤姐屋里的小红等人。虽然赵姨娘被贾政收做了妾,还幸运的生了三小姐贾探春和三爷贾环两位贾府里正儿八经的主子,但是作为少爷小姐生母的赵姨娘却依然是个奴才。亲生的孩子只能喊自己姨娘,贾政的正妻王夫人才是他们名正言顺的母亲。连香菱、嫣红等买来妾室都比她这个家生子出身的妾室身份高一些。加之她没有机会读书,也没人教她言谈举止,言语粗俗,没有心机,

阖府上下,主子奴才都看不起她。

《红楼梦》与《金锁记》:精神虐待子女行为的三大心理动因

或许刚开始,她们对自己的婚姻还是抱有希望的,但是,真正进入了这段婚姻后,失望越来越多,积攒到绝望的程度后,却发现已经没有了回头的路,只能继续在其中煎熬。为了过得下去,她们需要为自己找一个支撑下去的支点。这时候,女人往往会选择自己的孩子作为这个支撑点:为了孩子,忍耐吧,等孩子长大成人了,自己就熬出头了。

所以,逐渐的,为了孩子我才会做这么大的牺牲这个观点会根植到潜意识里,但凡自己的孩子做错点什么,或者忤逆了自己什么主意,就多么难听的、多么伤人的都发狠的说出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抵消了她自己在这婚姻里受的苦。

同时,孩子也是一段婚姻的见证。我们看到,在现实生活里,如果一个女人正在经历婚姻不幸,那么她给予孩子春风化雨般的温暖和宁静平和的爱的概率会很小。最经常的情况是,她会因此迁怒于孩子,因为只要看到孩子,她似乎就看到了她的婚姻,看到了她遭遇的所有不幸。

《红楼梦》与《金锁记》:精神虐待子女行为的三大心理动因

02.将自己的自卑无能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赵姨娘和曹七巧都有着被轻视看低的一生。赵姨娘家世代都是贾府的奴才,身份低微,没有根基,宁荣二府的主子没一个看得上她,王熙凤说她“歪心邪意,狐媚子霸道”,王夫人骂她“养出这样黑心不知道理下流种子来,也不管管!”贾母骂她“烂了舌头的混账老婆”。就连她的女儿探春都看不惯她的“阴微鄙贱”“昏聩”“不尊重”“没体统”,故意远着她,很少与她来往,只认王夫人做母亲。宁荣二府的奴才们也不把她当主子,芳官、藕官这些小丫头们都敢于和她打成一团,还说她“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呢!”

曹七巧家里是卖麻油的,小门小户,人穷志短,嫁进姜公馆后,没人把她当二奶奶看,反把她当贼,当乞丐,只要家里丢了什么物件,即便没有任何证据,也都传言是她偷着给了娘家。就像她自己哭诉的那般:“一家子都往我头上踩,我若是好欺负的,早给作践死了。”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一个女人似乎只能靠着撒泼逞强才能争取点存在感,如赵姨娘跟芳官打架,曹七巧大闹分家现场,可这样博来的只是别人的鄙夷和不屑,也总比彻底被人遗忘,被人踩在脚下强。而这些行为,更印证了众人心中她们的下贱没教养。

作为母亲,她们容易把这种自卑无力的感觉投射到孩子身上,因此,我们看到,她们辱骂孩子的那些话,也刚好是别人拿来辱骂她们的话。

《红楼梦》与《金锁记》:精神虐待子女行为的三大心理动因

03.通过贬低孩子来建立价值感和安全感

像赵姨娘和曹七巧这样不受待见的封建家庭里的女人,她们最大的价值就是生育。

所以,她们的安全感完全来源于儿女。如果没有儿女,她们就会像周姨娘一样销声匿迹,一文不值。所以,我们看到赵姨娘常常故意当着众人的面提起探春是自己肚子里爬出来的,一方面告诉别人,自己生出了这么优秀的女儿,另一方面,是说给别人听,更是说给自己听,告诉自己—我是有存在价值的。

曹七巧紧紧的控制着自己的儿女,儿女独立了,飞远了,她生存的价值就没了。所以她给他们抽大烟,让他们离不开。还一直在刻意的贬低他们,让他们明白:离了我,你们根本无法生活,是我拿着我赔上一生得来的钱在养活你们,凸显出自己在儿女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样的,七巧贬低长安长得丑,没人要,说童世昉根本看不上她,只是看上了姜家二房的钱财,也是在凸显自己的价值。结果呢,只是慢慢熄掉了儿女们上进的火苗,认同了母亲对自己无能的认定,再谈不上什么出息不出息,成事不成事了。

《红楼梦》与《金锁记》:精神虐待子女行为的三大心理动因

四、结语

不可否认,赵姨娘和曹七巧都是可怜人,不幸生在吃人的时代,不幸嫁入吃人的封建大家族,夹缝里求生存,鄙夷下熬日子,苦楚无人诉,委屈无人慰,原本也天真烂漫、健康活泼的女孩,慢慢变成了口不择言、泼辣粗俗的恶婆娘。在长期的压抑下,人不再是人,娘也不再是娘,竟成了精神虐待自己儿女的恶魔。

正如《金锁记》结尾曹七巧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她这一生过的很苦,苦着苦着就变成了尖酸刻薄的模样,不自觉的去伤害身边的人,她爱过的男人,她的娘家人,而被她伤害最深的当属她的长白和长安。想着想着,不觉地掉了泪,“她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

在掉泪的这个时刻,她定是有悔意的,懊悔曾对儿女们那般恶语相向,悔恨曾亲手驱赶走她们的阳光,懊悔自己是一个糟糕的母亲。或许,她也会默默的希望,希望为人父母者都能看清自己的内心,不要把自己的痛苦和无望强加到孩子身上。既生之,则爱之、教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