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王之渙僅存世六首詩,為何盛唐留名,還被冠以無冕之王?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至安史之亂爆發前,是唐朝社會高度最繁盛且藝術氛圍最濃厚的時代,此時的唐詩經過百餘年發展已達巔峰。

本文作者揮墨歷史,歡迎閱讀文章後點贊、關注和留言。

在唐詩的初、盛、中、晚四個階段中,盛唐雖時間最短,但成就卻最輝煌,千百年來傳世吟誦的詩篇,多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這一時期,不但出現了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還湧現出了不少傑出詩人,他們用各自的詩篇相互輝映,締造出了讓後人豔羨不已的盛唐之音。

而今天揮墨君給大家帶來的這位詩人,就是盛唐留名的王之渙。


王之渙僅存世六首詩,為何盛唐留名,還被冠以無冕之王?


王之渙是山西人,而山西有個始建於北周的名樓,鸛雀樓。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上週圍風景秀麗,引得許多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了不朽詩篇,其中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最富盛名。

百餘年,關於鸛雀樓已留下詩篇無數,王之渙只有另闢蹊徑,才能脫穎而出。他站在高樓之上,眺望著蒼茫落日和滾滾黃河,毫筆一揮,《登鸛雀樓》活靈活現。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僅存世六首詩,為何盛唐留名,還被冠以無冕之王?


這首詩意境高遠,氣勢昂揚,全詩共計二十字,無一字生僻,無一句難懂,卻帶給讀者極其恢弘的畫面感,以至於千百年來,就連三歲的孩子都能背誦此詩。

王之渙用一首《登鸛雀樓》,成就了自己,更成就了千古名樓鸛雀樓。

作為盛唐留名的著名詩人,王之渙也有許多詩壇朋友,其中更以王昌齡和高適為最。開元年間的某個冬日,三人在長安閒居時相聚旗亭飲酒。


王之渙僅存世六首詩,為何盛唐留名,還被冠以無冕之王?


推杯換盞間,酒樓裡的梨園班子在演唱,演唱正歡時,四名年輕貌美的姑娘開始演唱當時著名詩人的詩歌。此時高適突然說:“我們三個在詩壇也小有名氣,平時沒有分出高低來,今天我們打個賭,看看這個四個姑娘唱誰的詩多?”

三人紛紛贊同,此時第一位姑娘出場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高興地說:“是我的。”


王之渙僅存世六首詩,為何盛唐留名,還被冠以無冕之王?


第二位姑娘接著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今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高興地說:“這是我的絕句。”

緊接著,第三位姑娘又唱道:“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十分得意地說道:“又是我的。”

這下王之渙急了,稱最後一位姑娘如果唱的不是他的詩,他就一輩子不寫詩了!結果最後一位姑娘果然沒有讓王之渙失望,唱的正是他的不朽名篇《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僅存世六首詩,為何盛唐留名,還被冠以無冕之王?


王之渙的七絕《涼州詞》曾被譽為七絕壓卷之作,此詩起于山川的雄闊蒼涼,再承接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可到第三句時,忽然一轉,引入羌笛之聲《折楊柳》,頓時就勾起了征夫的離愁。詩篇雖然寫的悲壯蒼涼,但卻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因此也成為了“唐音”的典型代表。

後世章太炎更是給出了《涼州詞》絕句之最的最高評價。

僅傳世六首詩篇,《登鸛雀樓》和《涼州詞》就已是登峰造極,剩餘的四首詩,自然也是首首精品。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王之渙僅存世六首詩,為何盛唐留名,還被冠以無冕之王?


這就是王之渙的《送別》,不同於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不同於楊炯的“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他的這首送別詩,不寫人苦,而寫楊柳苦,因為離別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楊柳才苦於被攀折太多。

這首送別詩甚至都影響到了李白,於是李白把它寫成了《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至於剩下的傳世三首詩,同樣為上乘詩篇。


王之渙僅存世六首詩,為何盛唐留名,還被冠以無冕之王?


如《宴詞》:“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如《九日送別》:“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如《橫吹曲辭·出塞》:“黃沙直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僅存世六首詩,為何盛唐留名,還被冠以無冕之王?


​王之渙此人,詩篇大氣磅礴,意境開闊,而且朗朗上口,廣為傳頌。他用詞十分樸實,然而造境極為深遠,令人回味無窮。只是可惜王之渙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剩六首,輯入《全唐詩》中。

儘管王之渙只留給了後世六首詩篇,但已然足夠,因為這其中就有盛唐最好的五言絕句之一、最好的七言絕句之一和最好的送別詩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