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足球青訓裡的“馬太效應”:出生月份越早運氣越好

教育學家常把一句話掛在嘴上,“人生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不要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如果你打算送孩子參加競技體育培訓,尤其是那些競爭激烈的項目,比如足球、籃球,而且你希望孩子在這個項目上搞出點名堂,那麼你就不要相信這句話。

足球青訓裡的“馬太效應”:出生月份越早運氣越好

影響一個孩子成為優秀運動員的因素很多,包括自身的天賦、身體素質、性格和意志品質,也包括許多外界因素,比如家庭環境、教練的水平、所處的時代,還包括許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傷病。不過,有一個因素顯然被忽視了,那就是孩子的出生日期。

出生的月份越早越好

出生早的優勢,是決定足球運動員和其他運動員未來發展的因素之一,而球員本人無法改變,因為出生日期是命中註定的。

根據兩位德國學者的研究,青少年足球運動員中出生月份比較早的孩子在與同齡人的競爭中佔有明顯優勢。他們把所有參加近6屆世界青年錦標賽和歐洲青年錦標賽的U17德國國家青年隊球員的出生月份按照4個季度進行分組,結果發現,在117名球員中,甚至有64名在當年的前3個月出生(佔55%),出生在第1和第2季度的人明顯佔多數(見圖一)。

足球青訓裡的“馬太效應”:出生月份越早運氣越好

他們還與其他研究者合作,進行了橫向對比。他們分析了來自10個歐洲國家(比利時、丹麥、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U15、U16、U17和U18國家青年隊球員的出生日期(圖二)。從圖二可以清楚地看到,1月份出生的球員要明顯多於12月份出生的球員,年初出生的球員受到恩寵,在國家隊中明顯佔多數。

足球青訓裡的“馬太效應”:出生月份越早運氣越好

為什麼在最講究公平競賽的足球場上,在青少年身上會出現這種不公平的現象?

我們知道,在成年以前,足球運動員是按照年齡來組隊的——比如德國最年輕的小組是7歲以下的兒童組(U7),即所有在1月1日—12月31日期間年滿7歲的兒童組成一個球隊。上一個年齡組即8歲的U8組,以此類推。這樣的劃分方法,避免了不同年齡之間的差距帶來的問題,但每個年齡組中月份最大和月份最小的球員之間的差距接近一年,這樣的差距對於孩子們來說,足以成為他們成為職業運動員的至關重要影響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和青少年變得越來越強壯,跑得更快,這種生物性決定的身體發展不是一碗水端平的。同晚出生的球員相比,早出生的球員在身體、認知和專注力上都具有優勢,他們在足球場上取得的成績要高於平均水平。

你可以說這不過是先發育的孩子獲得了好運氣,不過,在競技人生早期關鍵節點上,好運氣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足球界,加拿大職業冰球運動員,有40%是出生在一月、二月和三月,只有10%出生在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孩子上學是從九月份劃線,那麼夏天出生的小孩一入學就是班裡面年齡最小的,這就吃虧了。年齡大的孩子從小就被潛移默化了領導力,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公司,出生在六月和七月的CEO,人數比平均值低了三分之一。

好運氣會持續帶來好運氣

這種“馬太效應”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好的成績會增加自信和提高學習願望,而實力較弱的球員卻開始懷疑自己,甚至失去興趣,有的會放棄。

第二、為了追求成績,教練會在比賽中給更優秀的球員上場機會。經常上場比賽的隊員獲得全面鍛鍊,這反過來又促使他們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導致差距不斷拉大。

第三、優秀球員會受到教練更多的關注,獲得球隊更多的支持,甚至其他場外機會,比如進入地區甚至全國性的訓練營。這又拉大了他們與較弱球員之間的距離。

足球青訓裡的“馬太效應”:出生月份越早運氣越好

如此說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外國,這種年齡分組方式肯定埋沒了許多出生月份晚的天才。有什麼辦法改變這種情況嗎?

有人提出把現行的按一年的跨度劃分縮短為半年,比如06年齡段A組就是2006年1月1號到6月30號出生的,06年齡段B組就是2006年7月1號到12月30號出生的。

其次,規定一支隊伍每個隊員都有均等的上場機會。瑞典的青少隊規定,球隊的所有球員,無論他們在場上的表現水平如何,都獲得相同的上場時間從而得到同等的比賽機會。不過,這點起碼在國內做起來不容易。不管是校園足球,還是梯隊或足球學校,單位領導給教練的考核指標一律是拿名次、出成績。

此外,對青少年球員的選拔,應該看重潛力而非當下的表現水平。但前提是,青少隊的教練要更加著眼於球員的中長期發展而非眼前的短期成功。

這需要整個社會看待足球的眼光寬容些,要求足球界的人士不再急功近利,足球教練的注意力才能從注重成績轉移到天才的發現與培養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