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超级大行业,为何国外巨头纷纷退出中国?超市还有空间吗?

中国人口众多,13亿人口是商超零售最好的温床,这也吸引了外资超市巨头们,随着1995年底北京开出第一家外资品牌超市—家乐福,外资超市们开始纷纷涌入,一直到12年,外资企业都靠着中国零售业对外政策逐步放开抢占着先机,尤其是家乐福的营收和利润节节高升,把国内规模小、管理差的小企业挤压到了悬崖边上。可是近些年,外资零售开启了跌宕沉浮的年代,巨头们又开始了卖身离场。


超级大行业,为何国外巨头纷纷退出中国?超市还有空间吗?

让我们来看看近些年有多少家外资超市离场!

超级大行业,为何国外巨头纷纷退出中国?超市还有空间吗?

还有很多外资企业,如奥乐齐、高岛屋、家得宝等等,都纷纷退出了中国,仅仅只有Costco还坚决的冲入上海,逆流而行!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500强的企业,在中国都不下去了?

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完全是电商的冲击造成的,因为不同于欧洲、美国等地的电商,中国的电商的发达程度已经是其他地方难以企及了,但导致这些外资巨头退出单单是这个原因吗?我觉得并不是。

想举几个例子,如Tesco乐购,很多人都不认识这家企业,毕竟退出的也早,Tesco的思维很奇葩,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无法想法它的发展思维,中国区的CEO一直以外国人为主,而且频繁更换。其次,Tesco乐购选择的点位都是市场竞争不激烈的二三线城市(我能理解),但是选址都选在非成熟社区。最后,很重要的一点,稳稳的英国作风,几千平米的店面,一半都是电器、进口食品等,降低了周转率,把自己陷入了困境,甚至还向柳传志取经,可已是为时已晚。当然,也有特殊因素引起的,如韩国乐天。对于家乐福来说,同样存在着不足,没有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和物流环节,没有供应系统,成本居高。下降的趋势永远伴随着各种不好的消息,

员工消极怠工、产品价格偏高、供应商关系僵化等等,也使得家乐福积重难返,慢慢失去霸主地位。


超级大行业,为何国外巨头纷纷退出中国?超市还有空间吗?

那超市行业就没有前途?被电商代替了?

曾经的超市行业都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人人都是学习家乐福模式,直到这次疫情出现,中国自有的超市开始展露出了自己的硬实力!强大的供应链保证,稳质稳价,如永辉超市,肉类是5成的提升,粮油储备和饮水更是平时的3倍供应量。大润发的采购量也是5倍以上


疫情导致线下零售短期承压,可选消费品(如服装、化妆品、鞋等)受到疫情的影响,销量都是断崖式的下跌,而超市保障民生,又成了一个火热的行业,永辉1个月的营收达到去年整个季度的营收。

超级大行业,为何国外巨头纷纷退出中国?超市还有空间吗?

说明超市行业仍然具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几个龙头企业,如遍布全国的大润发、永辉超市,各自成了阿里、腾讯系,两家国内的企业都是有自己明确的战略,大润发有着明确的低价策略与低层级市场的预先布局,彻底的本地化运营,入乡随俗,现场剁肉卖肉,造就了这些年的蓬勃发展。永辉超市有着强大的物流系统,企业还有独特的激励制度-合伙人制度,激励底层的门店员工为营收做出贡献。最后还有一家很吸引人的小企业,那就是布局山东的家家悦,打开百度地图,它的门店就如星星般点缀在图中。当你出门左拐是家家悦,右拐是家家悦,直行也是家家悦时,你就会意识到什么是垄断,真正的骚操作,就是以点带面,通过大卖场+小商超的结合,把整个山东抓的死死的,甚至河北、安徽都有了家家悦布局的迹象,这就是国内超市的恐怖之处,深深抓住了中国人需要的东西。


超级大行业,为何国外巨头纷纷退出中国?超市还有空间吗?

今年是超市的加速拐点,原因之一就是疫情的营销。但是,很多国内的连锁超市,投资意义不大,因为它们的净资产收益率低,很显然,已经失去了竞争力。目前投资价值比较高的就是,两家大龙头,永辉、大润发,以及一家地方小霸主家家悦,不知各位觉得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