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 有其母必有其子:蔡襄的母親


有其母必有其子:蔡襄的母親

有其母必有其子:蔡襄的母親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福建仙遊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書法家,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官至端明殿學士。蔡襄為官剛直敢諫,諡“忠惠”。

蔡襄一生忠孝兩全,在朝廷他“一身藏正氣,兩袖重清風”;而對自己的長輩,他又非常孝順。他的秉性離不開其母親的教誨,他又以自己的行動感染、影響了身邊的親人。

蔡母,名叫盧節。史書稱讚她性格和善、寬厚仁愛、勤儉節約。她侍奉自己的公婆就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她“事長慈幼,既勤且儉”“久而宗族和,鄉黨化”。這種安謐而又勤奮的家庭氛圍,為蔡襄專心攻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

在莆田流傳著有一個盧節教導子女的故事說,蔡襄的家門前有一棵松樹,盧節常以眼前的松樹作為例子,教育蔡襄兄弟:青松不畏寒,在臘月凜風中還兀自挺拔,這是一種高風亮節;以後你們如果擔任一官半職,要記住一定要有風骨,為國為民,盡忠盡職,養成高尚的品格,不能有半點作惡之心。

皇祐二年(1050年),蔡襄從外地重新回京任官。仁宗皇帝令他書寫《孝經》。書成之後,皇帝大喜,御筆大書“君謨”二字賜給蔡襄,並且稱讚道:“有子如此,其母之賢可知。”這是當朝皇帝對他的極大讚譽。而後,仁宗皇帝還下詔,賜冠帔給在京的蔡母盧節,後又封“長安郡太君”,旌表蔡襄一家的門風。那麼,蔡襄一家代代相傳的是什麼品質呢?

蔡襄曾經寫過一篇家訓——《論忠孝》,開篇這樣寫道:“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義也。猶耳目心腹,有身則有之,非外物也……”這裡,蔡襄很明顯地表達出了“忠孝”之意。

蔡襄的孝順是出了名的。他秉持了我國傳統的孝道,認真侍奉母親。他事親之至誠,令人感動。蔡襄成婚後,一度把母親接到官舍同住,但父親在家,他怕父親感到孤獨,請求回家鄉就職。父親去世不久,蔡襄再次受命任職福州,他擔心母親在相同的環境裡過於思念父親,損傷身體,便上書請求改任他職。

有其母必有其子:蔡襄的母親

△蔡襄《澄心堂紙》帖

蔡襄不單注重一個“孝”字,更遵從“一身藏正氣,兩袖重清風”的為官之道,力求公正清廉,恪盡職守。他秉持正氣,力挺范仲淹,乞罷宰相呂夷簡;提議在御史臺置言諫御史,讓御史兼言諫之職,為臺諫合一開了先河;在地方上任職,他“廣植樹”“興水利”“建大橋”“減稅賑災”……一系列做法讓人看到了蔡襄的盡忠、為民。

其實,說起來,蔡襄的“忠孝”“民本”等思想,是他所受的教育和家庭影響的自然結果。蔡襄的外祖父叫盧仁。據記載,盧仁性格仁善,莊重自持,待人以禮,從不說粗俗謔浪之語。他也很重視對子孫後代的教育。蔡襄五六歲就跟著盧仁讀書識字。這一段經歷潛在地影響了蔡襄的為人之道。可以說,他學到了外祖父盧仁的做人風骨。

有其母必有其子:蔡襄的母親

△蔡襄督造的洛陽橋

蔡襄成人之後,確實記住了長輩的教導。從他拒絕為溫成皇后書寫碑文一事就可見一斑。張貴妃生前備受仁宗寵愛,去世後,仁宗悲悼不已。有一班臣子為了迎合皇帝,提出追封張貴妃為皇后、為其立廟等許多不合禮法的建議,遭到蔡襄等人的反對。為了維護禮法,蔡襄拒絕書寫碑文,不怕觸犯最高統治者。

蔡襄做人、做事的風格也影響到蔡家一門老少、親戚故眷。

蔡襄的胞弟蔡高一直以來都受兄長的影響,為官勤政愛民、清正廉潔。慶曆元年(1041年),京師發生瘟疫。蔡高不幸染上病疫,死於任上。“其妻程氏,一男二女皆幼。縣之人哀其貧,以錢二百千為其賻。程氏泣曰:‘吾家素以廉為吏,不可以此汙吾夫。’拒而不受。”蔡高如此中正,其妻有如此見識,實在古來少有。

蔡襄有一個兒子叫蔡旬。他婚娶之時,不尚鋪張,將婚禮辦得很簡樸。這一點,正是得到了蔡襄的“真傳”。蔡襄為官之時,曾經寫過《福州五戒文》《戒山頭齋會碑》《教民十六事碑》等,提倡整飭吏治,力戒婚喪習俗的奢靡浪費。在其倡導下,地方頹俗為之一變。等到蔡旬娶妻之時,自然也受到蔡襄的影響。當時的人們對蔡旬的做法很是佩服,一直稱善。

蔡襄還有一個曾孫蔡洸。他為官時時感念民生艱辛,一生清廉,即使官至戶部尚書,也沒有多少積蓄。根據歷史記載,蔡洸卸任回鄉時,兩袖清風,連回家的盤纏都沒有,只得將朝廷賜給的銀馬鞍典賣了才有路資回去。這樣的清廉,是蔡家一門世代相續的。

蔡家良好家風的例子不勝枚舉。蔡襄承先人的風骨,又啟後輩的風氣。蔡襄過世之後,後人謹守家訓,並以此為榮,代代傳承。

有其母必有其子:蔡襄的母親

△蔡襄少年時曾讀書於虎巖寺

家風評述

我國傳統思想對官員的期待是“忠孝兩全”。很多人都無法踐行,但是蔡襄卻能做到。他是對國家、民族負責任的典範,同時又是事親治家的榜樣。這是他的光輝人格所帶來的人生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