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闻喜郭氏、五台郭氏与亡虢之君虢公丑的千年机缘

闻喜郭氏、五台郭氏与亡虢之君虢公丑的千年机缘

《郭璞研究》杂志

忻州市前人大副主任郭秀莲,于2009年金秋,同侄女郭贵平专程赴闻喜寻根问祖,写出一篇感情朴实,生动细腻的郭氏谱系资料,引出一段闻喜郭氏、五台郭氏与亡虢之君虢公丑后裔的千年机缘。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族人续修族谱,乃家族之大事。“天下郭氏是一家,寨上(指五台郭家寨)郭氏源于闻喜”。这是郭秀莲读了一九八三年续修的《郭氏家史》后才知晓的。据《家史》记载,我辈祖先原籍江南姑苏人士,于“五代十国”时期,因社会动乱迁居山西闻喜县。先祖讳“通”,字“亨甫”,世居闻喜县智庄村,因擅长土木建筑,技术高超,并能雕会画,于后周宣德元年(公元954年)来五台定居。又载,五台“南禅寺”大殿建成时,平梁下面墨迹记载是“大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记载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就有我先祖通公两个儿子:郭千与郭万。《家史》中先祖来五台定居时间前后出现误差,可留待后辈考补完善。

为了详细了解五台郭家寨郭氏的起源,也为了族谱修撰更为详实,郭秀莲带着族人的重托,于2009年金秋,同侄女郭贵平专程赴闻喜寻根问祖。受到闻喜县领导及“郭璞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崔利(郭氏媳妇)大姐的热情接待,并领着我们参观考察了称为“仁义堡”的古城堡。崔利大姐告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五台郭家寨一位老人曾来此拜谒。据介绍,这里是公元前655年虢国灭亡后,郭氏先人被晋国强制迁移的聚居之地,当地有“先有仁义堡,后有上郭村”之说。看后方知,我辈祖先是由三门峡迁徙而来。第二天,我们又从运城经平陆到了三门峡市,参观了“虢国墓博物馆”后返回忻州。

闻喜郭氏、五台郭氏与亡虢之君虢公丑的千年机缘

闻喜县裴柏村农家乐

之后我又查阅了山西社会科学院国家谱牒专家李吉主任编著的《中华郭氏》、《郭氏史略》、《寻根问祖丛书》;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郭世科编著的《郭氏文化》、《郭氏源流考》;闻喜郭璞研究会崔利秘书长寄来的《郭璞研究》及河南省三门峡市文物局许永生先生编著的《虢国与郭氏》;三门峡市一中高级历史教师董来运撰写的《虢仲世家》;以及陕县原史志办主任曹文东编著的《虢·郭·三门峡》等书籍史料。

通过寻访考查,确认我先祖通公确系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氏,是周文王三弟虢叔(西虢始君,建都先在陕西宝鸡,后迁河南三门峡)之后裔,晋献公“假虞灭虢”(公元前655年)后,虢国最后一位国君虢公醜(字叔)出奔京师,虢国灭亡,虢此后演变为郭。

闻喜县上郭村郭氏先人将虢公醜奉为一世始祖,郭璞为醜公二十六世孙,我祖通公为璞公十七世孙。璞公为闻喜上郭村人氏时,始以道学术名闻天下,终以游仙诗蜚声文苑。西晋末年中原动荡,璞公举家南迁,元帝时官至尚书郎,后因力阻王敦谋逆被杀。事后,被追赠为弘农太守。从而了解到我辈祖先是在西晋末年因避中原战乱而迁居姑苏,又因江南动乱迁回闻喜的播迁历史。先祖通公在大唐时先受聘于五台修华严寺(今显通寺)、香草寺,遂娶五台霍氏女为妻。按南禅寺大殿平梁下墨迹记载推算,通公约在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定居五台西南头(今郭家寨),为郭家寨立世始祖。而不是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来五台定居。

族人继承郭氏良风美德,在郭家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三十八代,并播迁于海内外,涌现出许多志士仁人,英才贤达,他们的事迹口传书载,听之读之,使郭氏后人心慕神追。如曾任都司、参将加三品衔的二十九世孙郭璋;曾任《山西日报》编辑,司法部副部长、中监委七级秘书长、国务院参事的二十八世孙郭树栋;曾任察哈尔省沽源县县长、山西隰县县长、抗战时期任晋兴出版社少将总监察,并在郭家寨废私塾创办“文西学校”的二十九世孙郭琅;北伐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师十四团团长,后任山西省行政一区少将保安司令的二十八世孙郭如嵩;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旅少将旅长、中将衔察哈尔省实业厅厅长的三十一世孙郭宗道;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五台县县长的二十九世孙郭樾;曾任方山县县长、第七集团军总政治部少将主任的二十九世孙郭子杰;曾任山西省建筑公司建委副总工程师,奉中央派遣为出国专家,支援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基本建设,熟悉俄、英、日等国语言的三十一世孙郭相坤;华北医界名人,肿瘤专家,曾任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的三十一世孙郭文章;毕业于台湾航空学院,曾任美国夏威夷航空公司工程师的三十二世孙郭金山等。以上郭氏兖兖诸公,真所谓地籍英灵,人称伟晔,先达业迹,后学楷模。

通过这次续修《家谱》,使我族人鉴往知来,迈古超今,继承和弘扬郭氏家族风范,传统美德,促进族人的凝聚团结,和衷共济;也通过这次续修《家谱》,使我族人立足本地,放眼全球,为振兴家乡,振兴民族,振兴中华做出新的贡献。

闻喜县是郭家寨郭氏之根祖,虽远隔千里,“智庄村”与通公近祖尚未查清,但郭氏宗亲同根共祖血脉相连,愿我们经常联系,多加交流,互帮互学,协商共进。此时我再次对闻喜县的领导,崔利秘书长大姐,和各位宗亲给我的热情帮助表示衷心感谢。诚请大家来忻州作客,到五台探亲观光,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闻喜郭氏、五台郭氏与亡虢之君虢公丑的千年机缘

闻喜县文庙大成殿

郭秀莲先祖于西晋动荡时期从闻喜迁徙江南姑苏,一百多年后,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此时江南又发生动乱。真是天涯知己,故乡有缘,先祖们千里迢迢绕了一大圈,又迁回到祖籍闻喜。这些家谱纪事,从侧面印证了历史上大迁徙的情况。可谓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提供了一段感人的信史。

使人称奇的是,正是因先祖的匠心技艺,使自己的名子镌刻到五台山南禅寺脊檩上,从而穿越时空,流传于世。更是因寺院的瓷瓦灰浆,僧人的悉心护养,使唐代墨宝得于完好保存。天不冤年,世不屈人,在一千四百多年后,先祖的芳名能够再现天颜,让子孙后代见有识、查有据,感到万分欣喜。

忻州郭家寨郭氏先祖是从闻喜县“智庄”迁往五台定居的,闻喜县上郭村郭氏家谱和五台郭氏家谱均有明确记载,是真实可信的。闻喜智庄今何在?有三种说法:一是智庄是史前舜帝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在今上邱村与毗邻咫尺的上郭村之间。据县志记载,上邱村古称舜田里,还有舜井遗址,这里自汉代才称邱村或毋邱村,而前包括两村之间的柏树沟一带谓舜帝之智庄;二是智庄是春秋时期晋昭侯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古都之前身,地望在今上郭村东十米处晋国古城遗址;三是智庄是今上郭村早期的名称,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假虞灭虢”后,将虢仲之虢国的贵族及母后亲族囚禁于晋都城侧的“仁义堡”,随着时空的变迁,斗转星移,几十年后,这些囚犯从监禁他们的“仁义堡”出来,就近就地以智庄为依,创建了自己的村落,取虢国国都上阳城的上字,加上他们的郭姓,形成了上郭村。以上三种说法,其具体地望都在今上郭村或其周边,究竟哪个说法更接近史实,郭璞研究会作为一课题,正在探讨、考察中。

编者按:经核查史籍,中国历史上有过四次人口大南迁

一、“永嘉丧乱”时期  

西晋永嘉年间,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黄河流域人民流离失所,大规模迁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

二、“安史之乱”后期

唐代晚期,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威逼洛阳,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口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三、“靖康之乱”时期  

北宋晚期,金人多次攻打北宋,主战场在黄河流域,此时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是浙江、江苏、湖北、四川;到1161年,金人撕毁和约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战场,这里的居民又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是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四、“蒙古南侵”时期

忽必烈登上汗位后,于公元1273年发动消灭南宋的战争,主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郭璞研究会》供稿, 编者整理、加按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