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立體解密前置倉:一個正在迅速崛起的消費零售第三業態

立體解密前置倉:一個正在迅速崛起的消費零售第三業態

前置倉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從一個真實的微觀視角來看一看。

文 | 零售老房

核心導讀:

1 前置倉為什麼要借鑑711便利店的陳列?

2 前置倉為如何做到用小店模型做出大店的品類深度?

3 為什麼前置倉是進攻型的模式?

在亞運村附近的一個小區裡,曾經有人開過一家不甚成功的酒吧。這裡地處北京北四環,居民消費力不低,但小區卻是集體房改建的老小區,樓層偏矮,多數沒有電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大多是當地居民,距離酒吧不遠還有個幼兒園,這個酒吧的命運可想而知。

最終,酒吧主人決定轉手,接手的是每日優鮮,也是我們今天要談論的主角,每日優鮮把這裡改造成了一個新物種——前置倉。如今,這個前置倉成為了每日優鮮北京地區最成熟的站點之一。

對於前置倉這個新事物,時至今日,它也遠未到定型之時,還在不斷的迭代中。但是這樣一種新型商業模式,它的嚐鮮者的名單,正在被不斷拉長:永輝、沃爾瑪,蘇寧......上述企業都是已有線下實體門店的零售商。

和它們不同,作為最早採用前置倉模式的企業之一,每日優鮮或許也是唯一ALL IN前置倉的企業,而不僅僅是嚐鮮或業態補充。為什麼要這麼做?每日優鮮的創始人兼CEO徐正曾經多次說過,我們相信到家場景是未來。

這樣的核心思想經過多次傳播後,也往往容易被簡單理解為,每日優鮮是下注到家場景的電商,前置倉就是進化版的O2O,是基於電商邏輯的線上線下再融合。這種理解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外界對於前置倉也多少有些偏見。

筆者通過對亞運村這家每日優鮮前置倉的近身觀察,希望從微觀層面提供一個角度,那就是,前置倉並非只是電商邏輯的產物,它本身就是零售的一部分,自帶零售基因,物流配送只是它的外在形式。

未來,前置倉有可能是獨立於超市和便利店的第三種業態。原因下面詳說。

- 1 -

“偷師”7-11的前置倉

中國零售業中的基本業態可以說都是舶來品,但是前置倉是個例外,算是國人原創發明。不過,在它身上也不乏經典的影子。

去之前就聽說,每日優鮮的物流副總裁、前置倉模式的總負責人王飛對7-11頗有研究,幾乎翻爛了鈴木敏文的《零售的哲學》,當時不免好奇,前置倉和7-11有什麼相似?另一個好奇是,這是個人愛好,還是模式使然?

這家前置倉位於小區深處,面積大約300平,內分幾個部分:常溫區,冷藏區(0-8度),冷凍區(-18度),SKU在1400個左右(各前置倉根據區域屬性不同,配置了不同的SKU,整體SKU為2000多個),每週定期更換20%的商品。商品下單後打包臺的機器會吐出訂單,最慢10分中內揀貨打包完畢,一小時內送達用戶手中。

立体解密前置仓: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消费零售第三业态

由於地處居民小區,這裡的選品更加側重一日三餐所需,蔬菜水果必不可少,同時也包括肉蛋水產、米麵糧油等。另外短保商品中還包括酸奶等便利店常見的動銷商品。負責人表示,不同的倉,選品結構也是不同的,這個倉的下單高峰是“開飯前一兩個小時”,週末幾乎是滿倉,是比較典型的社區型前置倉,因此從選品結構看,更接近生活超市。而如果是在一些靠近商圈的前置倉,時令水果、輕食蛋糕、零食的比例則會大幅上升。

每日優鮮的前置倉站長朱燕飛表示,他們在進行倉內陳列時,參考了便利店陳列方法,同樣要求陳列的飽滿度等指標,只是庫存做得更深。“陳列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我們的揀貨效率。”負責人介紹說,“我們倉就是寬品類+便利性,我們需要把兩者(指倉和便利店)結合,通過這種倉儲+陳列的形式,再加上作業系統支持,把效率最大化。”

如果我們以陳列為例,覆盤一家前置倉從無到有的過程,會發現很多和實體零售的相似點。

在一家前置倉開倉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用戶調研,詳細調研小區裡的用戶數量、年齡結構、生活習慣;然後要對商圈進行調研,附近有多少便利店、超市、夫妻老婆店,大致都是什麼水平。之後還要進行試運營,為確定基本的商品結構打基礎。正式開倉之後,倉內的員工也要在小區內進行一些地推推廣活動,來吸引注意力。

在不同的地區,前置倉已經被歸納出來了不同類型,比如以北京為例,每日優鮮的前置倉一共有6種類型。這些類型的名稱你聽起來可能也耳熟:社區倉,商圈辦公倉,學校倉,行政倉......

如果把“倉”字換成店字,這基本就是一個成熟的規模型便利店,對選址和選品都有深入考量。

在傳統物流意義的“倉庫”中,倉庫是不需要個性的,需要的是倉內的邏輯嚴謹、運營的紀律性以及大容量高週轉。但是每日優鮮的前置倉,卻有了一地一倉的“多樣性”,也就是千倉千面。

再加上倉內對於“陳列”的講究,你會發現,一個前置倉在很多方面都和便利店有類似之處。如果非要說它像什麼,前置倉才是真真正正的“無人店”!無人是指有作業員工,但是不需要進店的客人。

為什麼一個電商企業做出來的前置倉,卻有如此清晰的線下零售思維?

- 2 -

為什麼需要前置倉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溯本求源,思考一下為什麼會出現前置倉?

前面說過,前置倉不是簡單的把大倉庫拆成小倉庫再去配送,那樣還是一個純粹的電商思維。

換個角度來思考,前置倉的模式本質上是,用200平-300平的面積,承載十餘個生鮮大品類2000多個SKU。從面積來說,這是便利店的面積,從覆蓋品類以及客群來說,這又是大中型生活超市的客群和覆蓋能力。

所以一言概括之,前置倉,就是用小店的低成本模型,做出大門店的品類廣度和服務深度。

換句話說,為什麼中國商業的典型業態是萬平米大超市和百平米的便利店,中間那個區間哪去了?是因為在傳統的門店成本結構中,便利性與規模效應成了不可兼得的魚與熊掌,要便利與新鮮,就上不去規模;要規模,就兼顧不了新鮮與便利。

而前置倉模式,是跳出了傳統的開店模型,來嘗試一種新的中間路線。坦白說,平均門店面積在4000-5000平、採取前店後倉模式的盒馬,其思路也與之相似。只不過,相比較而言,省去開店成本的前置倉,前期投入更低。在揀貨效率上,前店後倉看似並不遜色,但是其實又有一套庫存應對兩種通路(門店和配送)的挑戰。

前置倉模式之所以會出現,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希望生活“即快又好”,希望能夠在採購的時間成本和商品性價比中間找到最佳結合點。前置倉追求的就是大店的規模化和小店的便利性的結合,是大和小之外的第三條道路,那就是近而且全,又有品質,這也幾乎就是新零售的終極目標。

它和純粹的電商平臺最大的不同,就是它要考慮線下商圈與社區的差異性。

- 3 -

前置倉三問

前置倉是基於用戶需求以及零售業的原理探索出來的一種新模式,但從一出生起它也充滿爭議。

關於前置倉的爭議集中在以下幾點:

第一,獲客難。

對於前置倉最多的爭議,其實是認為,前置倉的初始成本看似比較低,但是由於倉本身不是門店,沒有單獨獲客能力,而是需要額外的獲客成本。隨著電商紅利的消逝,獲客會越來越難。

筆者也曾經問每日優鮮一個看似奇怪的問題,作為消費者,需不需要知道我身邊又開了一個倉?回答是,不需要,只需要用戶知道每日優鮮平臺。但是,反過來說,每日優鮮的每個倉開倉之前,需要知道自己開給誰。

換句話說,所謂的獲客問題,其實還是一個電商邏輯。而每日優鮮思考的還是開倉之前的定位,這是基於社區或者商圈的線下考量,與電商邏輯並不相同。“好的選址是成功的一半”。說來說去又回到了傳統零售的那些基本功,用戶調研、商圈調研。除了把倉開到訂單密度足夠集中的地方,據筆者瞭解,每日優鮮更多是把獲客職能集中到線上。

每日優鮮是從微信上“長起來”的公司,對於社交玩法早已熟練。它有50%的新客都由老客帶來,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雲格數據發佈的《2018年度中國移動互聯網回顧報告》,每日優鮮多渠道月均新增用戶高達180萬,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此外,據每日優鮮介紹,通過會員制,它也提高了老客的粘性及復購率。根據其提供的數據,它用戶的月復購率為80%,會員的月購買頻次為非會員的1.4倍,客單價比非會員高10%,年消費額更是比非會員高50%。

第二 ,損耗問題。

每日優鮮的生鮮損耗是1%,外界大為驚訝。一般公認做生鮮最好的永輝,生鮮損耗是4%。

生鮮的損耗分為兩種,一種是捏損,比如為了買一根香蕉而把所有香蕉掰斷;還有一種是未售罄的損耗。每日優鮮主要是後者。

未售罄的根本原因在於庫存準備不當,和很多前置倉模式一樣,這需要後臺大數據算法的支持,每日優鮮也不例外。大數據算法最初據說也很笨,它認為每個倉都是一樣的,最傻的事情是在大促結束之後,按照大促期間的銷售預測補貨量,但是它會不斷學習。

朱燕飛舉例說,這有點像教機器人下棋,一開始機器學得很慢,在不斷迭代中,每日優鮮為大數據算法加入了天氣、區域、品類、天氣等幾十個係數,不知不覺,機器就能超過人。現在對於比較成熟的前置倉,大數據預測的補貨數據不再需要人工干預,只是定期調整一下即可,只有面對新開的倉和新品促銷時,機器才需再次學習。

立体解密前置仓: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消费零售第三业态

不過,就像便利店仍舊需要門店管理一樣,前置倉目前的人工干預和現場管理仍舊重要,對於葉菜等短保商品,除了有系統的設定提醒,倉內人工每天都會檢查做效期管理,發現品質變化及時處理。

另一方面,當前置倉發現滯銷品時,靈活處理也是必要的。處理方法仍舊具有“個性化”和區域性。比如一個倉的雞蛋有滯銷跡象,那麼它覆蓋的消費者打開每日優鮮APP時,會看到其他區域消費者都看不到的針對雞蛋的促銷信息,這便是系統精準定向促銷的功能。

第三,競爭和替代關係

前置倉的模式可以對社區生鮮店進行“降維打擊”,就是我的品類比你全,同時還能送貨上門,價格也不貴。但是由於新零售的影響,前置倉模式目前迎接的最大挑戰,反而是那些紛紛做到家業務的大型超市。

從品類上講,大型超市的商品更豐富,而在配送方面,目前一個小時已經成為眾家標配。而每日優鮮認為,本質上競爭還是商品的競爭,是差異化和精細化運營的競爭。

在每日優鮮亞運村的前置倉內,筆者看到一個冰櫃,這個冰櫃的溫度穩定在0-2度之間,波動極小,它專門用於存放無需解凍、可立刻烹飪的冷鮮肉,而非傳統線上商家售賣的凍魚凍肉,後者還需提前解凍。每日優鮮連這一步都替用戶省了,冷鮮產品的品質也更新鮮。

據每日優鮮介紹,提供這類差異化商品的核心,還是它在對供應鏈的深耕。以鮮肉為例,它不僅與頭部肉類生產商深度合作、定製切割加工方法,還針對鮮肉類產品對物流員工進行了專門的保鮮、效期管理培訓,配備了專門的冷櫃,並在大數據補貨算法上做了優化。

每日優鮮認為,就像零售商越來越注重自有品牌一樣,它未來的競爭力也在於推出更多與供應商深度合作的商品。

- 4-

前置倉的終局

談及前置倉,很多人都還是會問到盈利問題,並以此作為判斷這種模式前景的依據。

朱燕飛表示,在總體思路上,每日優鮮是以一定區域內整體的盈虧來做判斷,而前置倉盈利的核心條件,還是規模效應。

這裡說的規模,不是萬城萬店那種撒胡椒麵似的規模,其中也包含密度,而密度又涉及到訂單密度和倉的密度。無論哪一種密度的增加都會帶來成本的下降和效率的提升。

相比門店及前店後倉,前置倉還有一個最大優勢是批量複製性更強。當前置倉在一個城市的站點足夠多足夠密集時,集採就可以發揮出巨大的規模效應,“一個蘋果哪怕只掙幾毛錢,最後算下來也是盈利的。”站點的足夠密集,也能攤薄基於物流倉儲和配送的成本。

總體而言,前置倉的模式是在規模的基礎上,追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近而實現盈利,而如今每日優鮮在全國21個城市已經有了1000多個前置倉。

立体解密前置仓: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消费零售第三业态

目前,前置倉的配送頻次是依品類而不同,週轉天數在1-2天至5-7天不等。“只要我的訂單不斷漲,訂單密度越高,我的補貨頻次越快,倉內的週轉就會越快,這時整個模型就轉了起來。”朱燕飛說。

從形象的理解角度,每日優鮮就像是一棟房子,物流即前置倉模式是這家企業的地基,地基上則是由商品搭建的骨架,當骨架搭得越高(可以理解為品類跨度),能夠容納進來的用戶需求也就越多,而用戶越多則地基越是紮實。

在朱燕飛看來,前置倉模式天生就是“進攻戰術”,沒有後退一說。一方面,每日優鮮會不斷擴大規模、加大密度來使整個系統更加強大和穩定,另一方面,已經開出的倉也並非坐吃老本,可以通過品類和商品的不斷迭代來獲取新用戶、滿足新的需求。“如果我們把每個大家庭看做一個消費單元,它裡面能滿足的消費空間還是很大的。”朱燕飛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