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老子最後去哪了?

藝嶼Eyesvot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an),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隱居不仕,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後,就不知所蹤了。


咱們不妨用現代思維來解讀一下司馬遷的春秋筆法。首先可以肯定是,老子是入過仕做過官的,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幹過國家級圖書館館長什麼的,只是後來沒做了。照司馬遷的說法,老子辭職是覺得沒意思,於是隱居了起來,可為什麼後來又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呢?

司馬遷沒說,但理由並不難想。

在中國人的古老概念中,西邊人煙稀少,跟天界仙境掛邊,老子西行那是為了遠離塵世,修道飛昇。

所以說,西行一說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宗教神話色彩,比較符合老子的身份。

可歷朝歷代總有人在西行的基礎上繼續追問,老子西行去哪了?

其實這種追問都是帶著世俗目的的。

有的說,老子西出大散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並在印度教出了釋迦摩尼這樣的大弟子。

這不過是道教為抬高自身地位貶低他人的說辭。

還有的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了腳,煉丹修道,最後在臨洮超然臺飛昇了。

持這種說法的甚至考證出了老子西行的路線圖——出函谷關,過散關,入甘肅,經遊天水、隴西、臨洮、蘭州、酒泉等地,然後又迴轉到了隴西,並最終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飛昇。而其子嗣呢,則在此地生生不息,繁衍開來。

唐太宗李世民高度贊同這種說法,在其所修的《氏族志》中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這麼說造成了什麼樣的結果呢?天下李氏出隴西,老子是隴西李氏的太上始祖。

時至今日,臨洮縣嶽麓山還有“超然臺”、“說經臺”、“飛昇崖”、“文峰塔”等跟老子有關的遺蹟呢。

該怎麼評價這種說法呢?消費名人自古有之也。

關於老子最終去了哪?其實還有另一種很世俗,並且有一定文獻依據的說法,啥西行飛昇,老子就是退休後東歸,回河南老家頤養天年去了。

據考證,老子的故鄉在今天河南鹿邑縣,和孔子所在的曲阜很近。

正因為兩位大師離得不遠,這才有了孔子拜訪老子,並向老子問禮的美談。這事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以及儒家經典《禮記·曾子問》中都有明確記載。

孔子對老子的評價,不僅極高,而且很酷。他說:“鳥,吾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西行成仙!東歸成賢!

好像成仙最後佔了上風,這也許更符合中國人的歷史情趣吧。


黑句本


據聯合國統計,在所有被譯成外語的文化名著裡,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全球發行量第二,僅次於《聖經》。


相傳老子生於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他本名姓李,是因為母親把他生在一棵李樹下面,而孩子剛出生時就是滿頭白髮,所以才有了老子這個稱呼,當然這些都可以當成傳說來看。

關於老子和《道德經》的故事,就必須要聊聊“出關而去”這一段,據《史記》記載,老子生活在鄭國一帶,他感嘆於周王朝的衰敗,便想換個新環境向西走走,這天他騎著青牛來到了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卻不知關令尹喜已經等候多時。

尹喜也是個修身養性的人,他看到老子氣命不凡,認為他絕對有高深的見解,所以尹喜就請求老子把內心的思想寫下來(另說是被強迫),於是老子就在函谷關住了幾日並寫下了一篇五千字左右的文章,這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道德經》。

老子寫完後就出了關進入秦國境內,此後他就留在秦國四處遊覽,最後定居在扶風(今陝西寶雞)一帶。由於尹喜被傳授了《道德經》,所以他也被後人奉為道教祖師之一。


冬窗事發


關於“老子”最後去哪了,沒有定論。有人說,“老子”西出函谷關,尋得一寶地,潛心修行,得以羽化登仙;有人說,“老子”去了印度,周遊世界並傳教。

西行途中,在函谷關留下千古名篇《道德經》。

關於《道德經》,可以毫不遲疑的說,在當時,“老子”的思想可以掩蓋住其它任何璀璨的思想,孔子曾多次向“老子”問道,自古便有“老子天下第一”之說。

“老子”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一切事物具有正反兩面且對立統一,“老子”謂之道。

“老子”曾說,“原生質,質生空,空生時,時生萬物”,你細細品味這句話,當把“原”比作“奇點”;當把“質”比作物質;當把“空”比作空間;當把“時”比作時間,那麼你會發現什麼?

愛因斯坦在他的相對論中曾提到,物質不能脫離時間與空間而單獨存在;再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此時來看:奇點爆炸以前,沒有時間與空間,奇點爆炸之後,產生物質,有了時空。

所以,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超越了他當時所處的時代,那麼便可謂之“羽化登仙”!


科學船塢


2500多年前,生活於我國曆史上春秋時期的老子,就職於周王室的“國家圖書館”,官職應該是“館長”了,但他在任職期間,沒有看管好圖書資料,讓人給搶運到楚國去了!為此,周王室罷了他的官。

原本強大的周王室到了周幽王執政時期,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臺,各諸侯以為周王室有難,紛紛趕來勤王,其結果原來是假的,根本沒有什麼外敵入侵的戰爭,原本用來戰爭報警的烽火臺成和軍隊成了博美人一笑的玩具了,如此的散發五次以後。


結果導致了,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

鑑於鎬京殘破,又處於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衛護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建立了東周王朝。

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有弒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前。

與此同時各諸侯國勢力漸大,周王室又不斷內訌,這些明爭暗鬥本就不是持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的老子所喜好的,隨使他感到厭煩,洛陽已經不在留戀。於是就辭職掛靴而去,就像今人: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老子於是就騎上了他的座駕青牛出了洛陽城西門,向函谷關而去。當時防守函谷關的關令叫尹喜,有天早上尹喜很早就來守關。他站在城樓上,手搭涼棚望東方——古人有望氣之學,若看到紫氣,必有貴人至。

不一會兒,果然有紫氣從東邊飄移過來,漸漸地近了、大了。他知道這必是有貴人而來的氣象,趕忙吩咐下屬備好酒菜,然後急步走下城樓,虔誠相迎。 定眼一看,來者是一位皓首白鬚的老者,騎一頭青牛,隱隱有一股仙氣。

你好,這位老先生,你這是要出關嗎?要出關的話,請先出示一下你的文牒。可巧的是,應該是老子由於走得太過匆忙,竟然忘記帶上通關文牒了,(“這個所謂的通關文牒應該相當於今天的護照吧”) 由於沒帶“護照”,按規定,老子自然是無法出函谷關了,正在老子無計可施之時。


當年的關令尹喜可不像現今有些官員那麼辦事死板,制度僵化,一根筋。尹喜就和老子談起了條件,說道,這位老先生,別急,先吃杯水酒,留下幾篇文章就可以放你出關也。

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也就是今人所說的《道德經》,西出函谷關而去,莫知其所終。”此事《史記》中有所記載說“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那麼老子西出函谷關後,究竟去了哪裡呢?《後漢書》提出了“老子化胡說”,認為他到西方教育胡人去了,並且後來成了佛,但終究是無法考證的,所以不足信。

有的文獻記載,說他往西度過流沙,過了新疆以北,一直過了沙漠,到西域去也。有的說是往中東或印度去了。還有的說只是到函谷關外遊了一圈又回洛陽了,種種說法不一而足,至此,老子西出函谷關成了千古之謎,沒有確切答案。

本人經推斷後的觀點是:老子出關後既沒有去西域,中東或印度去等那麼遠的地方,也沒有再回洛陽。

理由有兩點,其一是:那時的老子年齡太大了,真的是老子啦,身體不支撐他走那麼遠。老子大約生於公元前571年,和孔子論道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499年-公元前490年,算來老子那時當有80歲左右的年紀了,在當時的環境和自身的條件下,騎著青牛西去的那麼遠是不大可能的。

理由二:老子之所以要出洛陽而西區,原因官場是一部分,還有當時的國際環境,也就是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不斷,霸權主義肆虐橫行,只有西方少戰亂也。

據此本人認為老子是向西去了現今甘肅的天水,據史料記載,老子的足跡經過此處,所以老子沒有再西去也沒有再回洛陽了。


那麼老子為什麼去的地方是天水呢?因為萬經之首《易經》的首創者伏羲就是天水人,距今有6500年了,對於老子來說那也是古人了。老子的《道德經》本就源於易經,當年的老子膜拜於他的古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讀老子有感

軒轅

王權勢落把心寒,聊寄修真與煉丹。

洛邑城西青醜去,函谷關裡紫雲盤。

文牒受阻留千意,德道真經萬世傳。

禍隱福依當自鑑,從來直在曲中間。


軒轅說文史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從這句就能看出端倪,西出函谷關被強留著下《道德經》,不經讓人汗顏,若不如此,我們恐怕無法得窺老子的思想。

真的如此?

《道德經》可以說是老子留下的有形可視甚至能實質研究的作品,與老子的哲學幾乎格格不入。

大膽假設,孔子都能讓弟子們將其言論總結出《論語》,老子怎麼不會這樣做,只是老子淡泊名利,孔子較為重視名利罷了。

《道德經》是老子的講學的教材,弟子整理出籠,可能在老子離世假託出關被強留而著。

還有一可能,老子確實是被強留著書,但離開中原,就此一路仙蹤縹緲,但根據老子重傳播而不問收穫的狀況,可以想象,是不是其餘地方的類似的文明智慧是否就是當年老子播下的種子開的花,結下的果呢?

真是一位令人感興趣的老頭。


鴻哥iouyh福小鋪


我個人覺得吧,老子去到了每個中國人的心裡,現在可能還有很多外國人心裡也有他。

老子天下第一可不是吹牛逼的專有名詞,最早說這句話的時候肯定和現在所理解的意思是不一樣的。至少我個人願意這麼認為。

老子自己說,“死而不亡者壽”,應該就是對他自己去處的最好解釋了。

歷史上關於老子最終結局的說法,很多:

有人說,化胡,成為釋迦牟尼,此說法產生出一個新名詞“杜撰”(五代時一個姓杜的大臣說的,所以叫“杜撰”);

有人說,羽化登仙,成了太上老君;

有人說,長生不老,到了一個亂世,便轉化一個身份出來救世,然後再隱去;

……

老子西去,函谷關受尹喜“脅迫”作《道德經》。這個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那麼問題是,他為什麼選擇西去?

亂世之下,民不聊生,老子作為一個心懷天下蒼生的學者,著書立說教化世人,後來發現,沒用,還是死樣子,於是,選擇了離開;

西去,在每個民族的歷史中,都有一個神仙居住的“聖山”,在中國,那肯定就是“崑崙山”了。西去,定是往崑崙山去嘍。

道家認為人可以長生不老,據說中國早就有了真正的鍊金術,只可惜成本太高,後來失傳了。老子作為道家思想的開創者,那麼他是否可以做到長生不老呢?

“曲則全,枉則直……”道家思想本來就不會用一個絕對的概念來定義一個事情。所以老子西去,走了,是死是活,誰也不知道,沒有定論。

你說他死了,沒人知道屍體;你說他活著,沒人見過真身。

老子肯定活著,在幾千年中國文化的骨子裡!


新風堂堂主


一提到老子就和一段傳奇故事有關,那就是,老子西出函谷關,莫知其所終。其實這就是扯淡,老子好好在家養老,還和孔子討論學問,哪有失蹤一說。

那麼老子,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不用多說,我們都知道,他是中國古代最著名哲學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人生最大成就就是開創道家學派,併為後人留下了一部5000餘言的《道德經》。

司馬遷在《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曾經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隱居傳授徒弟著書立說。之後在一個不知年歲的時候,突然西出函谷關就此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司馬遷也是神話看多了先秦歷史好多都是神話)

這也是關於老子的千古傳說。那麼老子到底為什麼要出關,他出關之後到底去了何方?到底有沒有出關,其實歷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說法。

據《史記》記載關於老子最後的記錄來自函谷關前,老子西出函谷關,當時的關令尹喜強而著書,就此中國歷史上的曠世奇書,《道德經》問世。此處備註一下,道德經其實是二本書分別是《道經》和《德經》著書完成之後,老子就在關令尹喜目送之下西出函谷關,再沒有啦消息。

後來關於老子的去向,史學家主要認為是以下幾種。我們分別分析下在看那種最靠譜。

第一種:路過函谷關後,老子繼續西行,經過大散關,流沙河直接去往印度,並且在印度也沒有無所事事,而是廣收門徒,傳授弟子,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羅尼就是老子的弟子。

不過以上論斷個人覺得不很靠譜,這明顯是道家門徒,為了打壓佛教,故意編造出來的。

第二種:晚年老子西出函谷關後,並沒有走遠,而是去甘肅臨地區為和他一樣的隱士煉丹,自己也在此處養生修道,最後飛昇成仙。老子在甘肅地區飛昇成仙之後,子子孫孫都在甘肅地區繁衍,據唐太宗所修《氏族志》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李世民將老子認作祖宗啦。也因此後世李姓人家都將老子稱呼為“太上始祖”。

以上論斷個人感覺有點靠譜但是飛昇成仙之說,還是太魔幻啦。

第三種:在《莊子-天道篇》中有關於老子的記載,敘說老子離職之後,就歸鄉養老去了,並沒有什麼西出函谷關的典故出現。

而老子的家鄉位於現在河南省鹿邑縣,和孔子家鄉曲阜不遠,也因此才有“孔子問禮”的典故傳出,也就是說孔子曾經專門去拜訪過老子。這件事不僅在《莊子》這本書中有記載,還在《韓非子》《呂氏春秋》中被提及。由此可見,應該是實情。

因為史書記載,有歷史年代越近,越靠譜的說法,孔子是和老子同時代的偉人,他們不可能,不靠譜的吧沒發生的事情記錄在書上。所以說,老子最後既沒有西出函谷關,也沒有飛昇成仙,而是老老實實在老家著書立說教授學徒。

至於這些神話故事,從哪裡來的。這個就要問老子的千千萬萬道家門徒啦。


阿斗不傻


我親自探訪過,老子最後的歸宿在陝西省周至縣老子講經處即宗聖宮西約3公里大陵山吾老洞。在就峪谷口就峪河西岸,依山為陵,陵山海拔730米。北魏酈道沅《水經注》有記載:“就水出南山就谷,北逕大陵,世謂之老子陵”。


歷史與人像


老子西出函谷關時,著《道德經》,並得關尹子隨從,到西方“化胡”,後回國,東去海島,頭頂上總有紫雲跟隨,故有“紫氣東來”一說。此海島即古鬱州島,島分南中北三島,也稱蓬萊方丈瀛洲,南島首山之巔今仍有漢代牌樓,上書“紫氣東來”四字;南北兩島都有唐代老君堂遺址;唐時南島稱環洲,島上今仍有“環瀛仰境”石刻;北島有萬丈崖和老君洞,據說方丈即萬丈的筆誤或另寫,地方相傳山南老君洞即為老君隱居之所,並在此著《太平經》,後一直在此暗傳;到東漢時被琅琊人宮崇所得,並在此東海曲陽橋上傳給琅琊人于吉,名為《太平青領書》;于吉得書後去江南傳道,被孫策所殺;死前于吉將此書傳於弟子張角,角潛入蜀,在四川一邊傳道一邊準備起義,被曹操所殺,但道教從此形成,時稱“五斗米道”。


手機用戶87801057733


幾千年前的事情怎麼考證?其實,老子就在每一個人的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