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荷斯坦独家」中国牧场艰难抉择 提高效率VS新建扩建

「荷斯坦独家」中国牧场艰难抉择 提高效率VS新建扩建

中国牧场发展的艰难抉择 提高效率VS新建扩建?

【荷斯坦独家】中国奶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奶牛养殖发展模式以规模牧场、牧场集团为主,原料奶增长主要依靠新建、扩建牧场为主,二十年间我国原奶产量从900万吨增加到3700万吨。而过去三年我国原奶产量出现下降,从2015年的3870万吨到2017年下降3650万吨;但原奶进口量从2015年900万吨到2017年增长到1220万吨,过去几年的消费需求增长主要依靠进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伍博士发言提到,到2020年我国原奶需求量是6500多万吨,但是国产供应仅4300多万吨,未来原奶短缺是依靠国产还是进口补充?我国牧场到底该如何发展?是靠提高效率还是继续新建牧场?来自欧亚乳业、首农畜牧、原生态牧业、云南乍甸乳业以及澳大利亚乳业局嘉宾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见解。

牧场规模大型化、中小牧场倒闭是全球趋势

「荷斯坦独家」中国牧场艰难抉择 提高效率VS新建扩建

豆 明 北京东方戴瑞 总经理

从全球看,奶牛养殖模式从放牧饲养到放牧加补饲到集约化舍饲,经营模式基本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但是在过去几年,全球奶价低迷,土地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全球奶业出现了很多微妙的变化,不少牧场规模日益扩大,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都出现了很多家庭牧场向规模化公司化转型的势头,家庭经营小规模牧场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也出现了倒闭退出的浪潮。

美国2017年减少奶牛场1600个,从2008年到2018年奶牛场数量减少1.7万个,减少比例达到30%,目前美国仅有奶牛场4万个,平均饲养规模从163头泌乳牛提高到234头泌乳牛;美国最大的奶业州加州,奶牛1390个奶牛场的平均饲养规模为1250头泌乳牛;威斯康辛州909个奶牛场的平均规模140头泌乳牛。

高单产高质量是大型牧场的竞争力 面对环境制约更具优势

「荷斯坦独家」中国牧场艰难抉择 提高效率VS新建扩建

付文国 原生态牧业 总经理

原生态牧业07年诞生,作为飞鹤的奶源牧场,为其婴儿配方奶粉提供优质的原料牛奶。原生态牧业作为行业龙头和民族企业代表,一直致力于提高单产和质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参与国际竞争,这是中国奶业躲不掉的问题。目前在促发展和调结构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短板。

在布局上,我国由于地址差异和资源配置差异导致牛奶是北多南少,造成区域发展不均衡。在环境上,很多地区都对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不利于大型牧场的发展。目前,中小牧场加速退出行业是全球趋势,在美国2016年减少1600家牧场,中小型牧场同比减少30%, 目前看来反而是大型牧场更好的适应下来。在中国也是如此,大型牧场由于配备完善的环保措施及土地因此基本都能通过环评;在疫病上大牧场几乎不存在传染性疫病;成本控制上,由于大牧场可以大量采购,质量控制好,因此效率较高。这些问题反而集中在中小型牧场。因此,我们在思考中国牧场发展道路上,要减少对大型牧场的偏见。

飞鹤乳业及原生态牧业作为行业龙头和民族企业代表,致力于提高单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牧场提高效率是永恒主题 长远来看中国牧场规模有扩大潜力 南方地区将成为未来奶业的主要增长点

「荷斯坦独家」中国牧场艰难抉择 提高效率VS新建扩建

李锡智 首农畜牧 副总裁

其实个人觉得牧场新建扩建和提高效率不是矛盾,因为不管是针对养牛或者其他行业,效率都是优先的,科技技术手段配套是提高效率的手段。我国乳制品进口量逐年扩大,其实也和牧场效率低有关。

随着中国牧场管理观念以及相关配套水平提高,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中牛本身和国外的差距在缩小,以国内优秀牧场集团澳亚为例,他们年单产近13吨的产奶量在全球看都是较高水平,但我国本身体制造成饲料成本高、劳动效率低以及全要素生产效率低导致我国奶业养殖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

之前有个调研显示,美国规模化越大的牧场盈利能力越高,但这是因为美国牧场都是有传承的,他们是因为经营效益好而逐步扩大规模并不是盲目扩张,因此建议中国投资者不要盲目扩张。

长期来看,中国牧场规模还是有扩大潜力,因为国内对于乳制品的需求持续增加,并且消费者会更多倾向选择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需求增加除了依靠进口满足部分外,同时也必须靠国产去引领。

除了我国对于乳制品需求增加外,我国奶牛养殖还面临北方牛多南方牛少的不平衡,随着未来养殖技术以及环保措施的更完善,南方将是未来最大的增长点,因为南方的消费群体以及消费者对于优质安全牛奶的需求更大。

中国乳企海外投资牧场成功案例很多,但仍需加强对投资环境的了解 也需要耐心和承担风险的勇气

「荷斯坦独家」中国牧场艰难抉择 提高效率VS新建扩建

徐圆 澳大利亚乳业局 国际市场经理

近年来中国牧场发展受到种种制约和挑战,很多企业和投资人纷纷转向海外投资。目前有很多成功案例,例如新希望几年前收购位于新南威尔士州的2000头的奶牛场;浙江一家企业3年前在西澳也投资了一家牧场公司,旗下拥有25家中小牧场,总计存栏19000头左右。澳大利亚奶牛场的平均规模为300头左右,以中小规模为主,优势是成本比较低,效率比较高,可以为企业提供比较优质的奶源。另外也有很多加工端的例子,富源国际2年前收购澳洲一家乳品公司79%的股份,取得很好的业绩。吉林广泽集团也在西澳的投资了乳品加工厂。

中国奶业在海外投资也会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本地人才缺乏,销售市场小等,也有很多投资之后连年亏损低价出售的情况发生。应该加强对投资市场和行业的了解,因为奶业投资见效慢,需要耐心。奶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出发点就是获得廉价的原料,但是由于并非当地销售,因此也受到国际贸易政策、汇率、运费、大宗商品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也需要承担风险的勇气。

海外投资不如到国内奶源稀缺地云贵投资

「荷斯坦独家」中国牧场艰难抉择 提高效率VS新建扩建

彭金国 欧亚乳业 董事长

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及生态条件,非常适合养牛,对于投资者来说,与其冒大风险在海外投资,不如到国内奶源稀缺的地方如云南、贵州等地来投资。

从养殖水平来说,北方牧场普遍高于南方,但北方由于季节性供给不平衡,奶价时高时低,市场不稳定,而南方相对稳定,发展潜力很大。对于云南来说,它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及生态、环境条件,非常适合养牛。受政策影响,云南近几年来奶源一直不足,本地乳企需要从省外调奶,奶价普遍高于省外,跟广东等地同行相比,养牛成本仅为一半。

云南属于高原地带,可能不适合建设很大的牧场,但对于500~2000头的牧场来说,效益都是不错的,欧亚自有牧场有的经营了十几年,没有一年亏本的。对于投资者来说,与其冒大风险在海外投资,不如到国内奶源稀缺的地方如云南、贵州等地来投资,这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应充分利用当地饲草饲料资源 使单产水平和饲料成本相匹配

「荷斯坦独家」中国牧场艰难抉择 提高效率VS新建扩建

孙志海 牛牛牧业 总经理

作为云南本土企业,这么多年以来乍甸一直是以平和的心态,缓慢的发展速度在走乳业之路,目前我们建设了云南最现代化云南单体最大的规模化牧场,平均单产达10吨。

区域性竞争不平衡给本土企业带来生存机会,云南奶牛产业相对薄弱,总存栏量少,规模化养殖比例低,平均单产不到7吨,但实际上云南草业资源非常丰富,适合投资建设一两千头的牧场,综合效益高。在奶牛饲养管理过程中,不应盲目追求单产,应当充分利用云南当地饲草饲料资源,使单产水平和饲料成本相匹配,这对牧场节本增效、长远发展、提升竞争力是非常有效的。

关于肉用新出路,我们也在做一些尝试,将牛场出生的肉公牛养殖、育肥,然后在价格行情较好时分切卖到市场,这也是未来产业延伸很好的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