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唐末影響最大的兩次農民起義

唐末影響最大的兩次農民起義

唐朝末年,皇帝昏庸無能,沉迷酒色娛樂,不理朝政,苛捐雜稅嚴重,致使政治腐敗,宦官專權,藩鎮興起,與朝廷長期爭權鬥爭,整個社會千瘡百孔,民不聊生。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裘甫在浙東領導農民起義。鹹通九年(公元868年),龐勳在桂州(今廣西桂林市)領導駐軍起義,史稱“龐勳起義”。這兩次變亂雖然很快被唐朝鎮壓下去了,但是開啟了更大規模起義的先聲。

階級矛盾不斷惡化,唐朝末期的皇帝和官員多荒淫縱侈,腐朽貪婪,致使依靠土地生存的農民的利益,完全掌握在統治階級及地主階級的手中。農民負擔沉重,統治階級的腐朽制度,加之戰爭連年不斷,大多數農民的居住地變成一片廢墟,生靈塗炭,人民流離失所,即使戰火沒有危及的地方,由於統治階級為了支持戰爭機器的運轉,更加加深了農民的各種負擔。農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只有紛紛起來反抗。

唐朝末年農民起義,影響最大的有:王仙芝起義和黃巢起義。

1.王仙芝起義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在山東長垣聚眾起義。起義軍很快佔領了長垣縣城,第二年便攻克濮州(今山東鄄城北)、曹州(今山東菏澤)。民眾紛紛參與起義,軍隊人數發展到數萬人。

起義到了第三年,起義軍在汝州(今河南汝州)大捷。後來唐朝招安,王仙芝兩度動搖,第一次黃巢堅決反對,大罵王仙芝:“始吾與汝共立大誓,橫行天下。今汝獨取官而去,使此五千餘眾何所歸乎?”黃巢率領2000人馬向北進發,與王仙芝分戰兩地。王仙芝轉攻郢州(今武漢市武昌)時,唐朝招討副都監楊復光再次誘降,王仙芝遣尚君長、楚彥威等人洽降,中途為唐招討使宋威所劫持。宋威貪功,妄報戰勝,尚君長等人移送長安被殺。王仙芝大怒,降敵之事再次未遂。乾符五年(公元878年),王仙芝於黃梅大敗被殺。


2.黃巢起義

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為了響應王仙芝起義,黃巢遂在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起義。黃巢起義軍避實就虛,避開藩鎮力量強大的中原地區,向南方長驅直下,渡過長江,轉戰荊襄、皖南、浙東、福建。公元879年,黃巢起義軍攻克南方重鎮廣州,活捉節度使李迢,並控制了嶺南的大部分地區。起義軍發佈公告:要率大軍直搗長安,推翻唐朝的統治。黃巢唯一一次大規模建立根據地是在廣州,但是因為黃巢的下屬大多是北方人,他們大多數人水土不服死於瘟疫,所以他們被迫放棄廣州向北派兵。10月,起義軍從廣州北上。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渡過淮河,攻下了洛陽;公元881年,起義軍進入長安。金吾大將軍張直方率眾迎接黃巢大軍進城。1月16日,黃巢在含元殿舉行開國大典,建立了大齊政權,建元“金統”。黃巢起義軍進入長安逃往四川的唐僖宗李儇(xuān,公元873年—公元888年在位)糾集各地的殘餘勢力,向起義軍反撲,黃巢率軍頑強抵抗。在關鍵時刻,大將朱溫(後改名朱全忠)叛變降唐,起義軍損失慘重,不得不撤出長安,轉戰山東泰山一帶。

中和四年(公元884年)6月,黃巢在萊蕪虎狼谷與唐將時溥決戰,兵敗自刎,歷時9年餘的農民戰爭至此結束。這次大起義有力地打擊了唐朝政權,並且首次提出了“平均”財富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地主經濟,在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唐末影響最大的兩次農民起義


(中國文史出版社 16開 68.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