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的這句話該怎樣理解?

李蕾


水是自然界中非常智慧的事物,水是萬物都需要的基本物質,所以水到哪總是給萬物提供營養而不求回報;同時水碰到任何物質都會變成物質的形狀,不會和萬物相爭;這兩點應該就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意思是生活在人們不想待的地方,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特別有責任感,敢於扛起責任,所以水有利他、無為不爭、包容萬物的特性,老子說“幾於道”。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水是自然界的一種物質,道也像它學習,所以老子用上善若水來形容善和水之間的關係。

老子又用一組排比句,“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讓人們在各個方面像水學習。


傳統文化小家園


在《周易》第一卦乾卦的象辭中,有這樣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的意,就是說,天的運行之理,即是大道的一種顯現。在《道德經》中,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句話的意思,則是說,水的循環之理,與大道的運行很接近,記住,是接近。為了準確的把握這句話的意思,我們現在分開來說明。



01.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這善表現在哪裡?第一,善利萬物。第二,不爭。哪裡可見其善利萬物?海中碧波萬頃,多有盈餘,於是它便遇熱蒸發,然後借風騰雲移,化而為雨,降落到其他需要的地方,這就是損有餘以補不足,以利萬物。何以見其不爭?水遇壩則積,遇窪則盈,遇渠則繞,不衝突,不對立,不爭奪,真正是哪裡需要哪裡去。



02.

處眾人之所惡

水從天降,其勢向下,只因眾生多在低處。可是人心矇昧,不甘居下,總以低賤為惡,以高貴為善,於是百般造作,千種折騰,追名逐利,不計身死魂消,只為出人頭地,美其名曰,是為理想而拼搏。孰不知,惟儉能養德,惟樸能明志。大家如果看過《水知道答案》這本書,就會明白,何以現代人疾病叢生,百治難愈。



03.

故幾於道

大家都說,大道無形,君子不器,水也亦無形,水也不器。水遇方則方,遇圓遇圓,葉茶葉則為茶水,加糖精則為糖水,不爭垢淨,不計雅俗,隨緣應物,於心無妨。正因為如此,所以說水,幾於道,也就是近於道。但水還不完全是道,因為道能生能滅,能淨能垢,能動能靜,而水,無雨不生,無火不滅,垢不由己,淨不能主,非道不足以動靜。所以,它是道的代言者,但缺少道的自主性。



上善若水,是一種人道意義上形象化的美德,它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出發,為我們指出一個體道悟道的著手點,這也正應了《中庸》裡面的一句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可是,既然道不遠人,為什麼我們偏偏就是不能體道悟道呢?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捫心自問。


我是悅哥,我的夢想是“3+1”:讀懂《論語》+《金剛經》+《道德經》這3本書,成為1個像張慶祥講師那樣的開悟者和傳統文化傳播者。歡迎【關注】,一起成長。



被催更的牧羊悅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第八章這一章的意思是:上好的行為典範就像水一樣。水,善於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處守於眾人所不願處的低下處,所以,接近於道。

水,居處善於擇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遊共處諧和相親,言行表裡如一,公共關係易於清靜太平,辦事能幹,行動善於應機順勢而行。

正因為水總是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所以,它很少患過失。

說一下我是怎麼理解和學習的,首先把原文通讀數遍,不去思考其為何意,達至熟讀的情況下,抄寫原文,抄寫原文的同時有時間去思考其為何意,一方面還不會走神,必須先有自己的理解,不懂之處,翻譯只是起到指點的作用,結合翻譯方能理解屬於自己的真正含義。


鬼谷子思想


原文出自《道德經》第八章(修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jī)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最好的德行就如同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匯聚在眾人厭惡的低窪之地,因此,近於大道。”

所以,《道德經》中的這句話乃是:以水為喻,強調謙下不爭、至柔至善的修身之道。

水滋潤萬物,卻又柔靜溫和;既能甘於卑下(處眾人之所惡),又能“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恰好與天道吻合。

因此老子才會認為,為人處世應當如同水一樣:“謙下不爭、至柔至善”,這樣才能夠沒有過錯,“故幾於道”。

李嘉誠說過這樣一句話:“建立自我,追求無我。”意思是在人生奮鬥的過程中,要善於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會當中,就如同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一方面不要給大家壓力,另一方面也要讓大家感覺不到他的存在。只有這樣,大家才能夠接納他、歡迎他。

什麼叫“建立自我”?你在芸芸眾生中,把自己越做越強大,自我膨脹,超越別人,這個過程就容易給別人以壓力。因為你強大了以後會很強勢,就像你老站著,別人蹲著,別人就不舒服。

所以,你還需要“追求無我”,讓自己化解在芸芸眾生中,不要讓別人感覺到你的壓力,即“處眾人之所惡”。

唯有如此,才能夠一方面創造自我,一方面又讓自己迴歸於平淡;讓自己舒服的同時也不給大家制造壓力,從而達成雙贏或多贏的局面。

車王舒馬赫初出茅廬第一次參加F1大獎賽的前一天晚上,得了重感冒;第二日參加比賽的時候,他居然沒有屬於自己的比賽服,身上穿著的衣服上印著的還是別人的名字;更慘的是,舒馬赫的賽車剛剛開出去800米便因為故障退出比賽。

正是因為舒馬赫的“不爭”,所以才能夠“無尤”。所以說,人生哪有完美可言;坎坷的開局,並不能阻擋舒馬赫成為從F1歷史上的一代傳奇車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所以我們要善於學習、善於閱讀、善於思考,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遇到更加優秀的自己!

我是“@禾牧之”,喜歡的話請關注我吧!

參考資料:《老子》中華書局 饒尚寬譯註

禾牧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從全文中開頭這句是總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句可以看出老子對水上善理解。

水為何利萬物而不爭

1,水是沒有形狀的,倒在缸裡是缸的形狀,倒在心型水壺,那就是心型狀。

2,他不像大火,燒完樹木,就變成一地灰塵。不像樹苗,長在土裡,力爭要出土茁壯成長。不像刀具,可砍斷樹木,雕刻石碑。

3,“潤物細無聲”說的就是水的無私。倒進火堆,可以滅火,讓未燒到的得以生存。澆灌樹苗,也不會給樹苗得以泯滅,反而可以滋潤生長。倒在土裡,後不留一絲痕跡,但土裡的生物卻得到了很好的生存。

所以說水可以做到無私奉獻,真正的無為而治。故利萬物而不爭。

又為何,“處眾人之所惡。”

1,要知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可以說水和人的思想是相反的。

我們見到的水都是江河湖海,那些個地方都是從海拔高之地往,海拔低地方匯聚。

而人都是喜歡跟達官貴人,有錢人離得近,跟貧困人群,偏遠山村農民離得遠。

2,要知道“陰雨綿綿”。雨雖然可以潤物。但是相信每個人不喜歡雨天,都喜歡溫暖陽光照耀,舒適的晴天。

所以說水“處眾人之所惡。”眾人不是所有人,希望理解老子的意思哦。

後用分的形式描寫,人在“居,心,與,言,政,事,動”“居住,心胸,待人,言行,政要,處事,行動”等方面都力求最好。最終幾千年文明上人類能做到不要最好的只要平庸的好像較少。而真正力求最好的人往往都有些方面不足“人無完人”。最終可能以失敗告終。

最後總結“夫唯不爭,故無尤。”

只有不與人爭鬥,比較之人,才不會有所憂慮。

並且照應前文,就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但是生活中,誰能離開水?所以水能做到“故幾於道”。





最愛周慧敏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 第八章,主要說“道衍善水,澤被蒼生!”

《道德經》第八章內容:

上善若水(高等完美的善就如水一樣)

水善(水善的表現形式是)

利萬物而不爭(滋養萬物而不爭功)

處眾人之所惡(甘居眾人之所不厭惡的地方)

故幾於道(所以水最接近於道的特性)

居善地(姿態善於選擇低下)

心善淵(心態善於處於平靜,深幽)

與善仁(交流善於待人仁愛)

言善信(言語善於遵守信用)

正善治(政見善於治理國家)

事善能(處事善於發揮長處),

動善時(行動善於把握時機,順其勢)

夫唯不爭(正因為像水這樣不爭)

故無尤(所以才能萬事無憂)

這章主要講老子的人生論,講他處世為人的原則和方法。老子後面還以七個“善”字,對水德進行了詳細的闡釋,這其實也是在介紹“聖人”所應具備的品格。

聖人的德行就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聖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像深潭一樣深沉平靜,不受外界環境所擾,侍人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恪守信用,為政懂得治理之道,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順勢而為。聖人正是因為具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沒有憂慮。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它沒有固定的形體,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它沒有固定的色彩,“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它沒有固定的居所,沿著外界的地形而流動;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變,或為潺潺清泉,或為飛瀉激流,或為奔騰江河,或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卻沒有窮竭之時。

居善地:我們常常說在社會中最重要的是找準自己的位置,如上學時選擇專業,出來後找工作。有時我們太過看重外界的評價,太過注重虛榮,而換來換去,殊不知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別人看來,它很低下。品德:謙虛!

心善淵: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樣平靜而深遠,即要有涵養,能包容,不淺薄,不狹隘。有寬廣的胸懷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當中。品德:包容!

與善仁:與別人交往要懷有仁慈和愛之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默默無聞,不求回報,以不爭之心而爭。品德:仁義!

言善信:水客觀地映照天地萬物,人也應像水一樣,恪守信用,直行危言。品德:誠信!

政善治:水能滿足人的飲用需要,也能推動水車促進生產,還能做其他很多事情。水有自己的規律和章法,且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若能依照此法為政,就可以避免擾民害民。品德:無私!

事善能:治民皆應順應大道,無為而治;行事應該效仿水,遵從潮流,圓潤而不僵化,發揮所長。品德:變通!

動善時:水總是依規律應時而動,人亦當如此,遵規應時,順勢而為。品德:順勢!

水不像火那麼熱烈,也不像石那麼剛強,但人們又知道,水可以滅火,水滴石穿。

王夫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

《荀子·宥(you)坐》記載了孔子答弟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旨,即“居下不爭水。子成於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裡涉及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範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也是孔子從水上得出的智慧啟迪。

《易經》:“潤萬物者,莫潤乎水。”

水潤物細無聲,有博大的仁愛胸懷。在生活中,應該對強者保持一份尊重,對弱者給予同等的仁義友愛。無論強者弱者,我們都能待之以仁,給予他人我們所能給予的善,那麼整個社會將變得團結友愛。

水之道給了我處事最智慧的指示,順應事情發展而變化,順應環境改變而改變行為,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水之道‘柔,能潤物無聲;剛,能大浪淘沙’,審時度勢,無往不利!


蜜蜂文學


水,乃生命之源。

水能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爭奪。體現其無私奉獻之功。

水能洗滌汅垢,吸收眾惡,還萬物於清潔本性。體現其淨化之效。

道,乃萬物生存發展的根源。損有餘而補不足,是其天職!

綜上所述,這句話的理解是:

水特有的奉獻不爭之功,與道的賜予萬物生存發展的本源,最為接近。


袁少安


幾千年來,漢字由於持續按詞定義的原因,使字意更趨於詞意化,那些使用頻率高的詞慢慢替代了字的原意。然而古籍又多用單字所成,導致了令人對字意還未詞化前的非儒家典籍註釋出現了較為偏差的狀況。

至於儒家典籍,因為推崇廣開教育的宗旨而至延續,所以儒家典籍的註釋偏差無幾。但今人難於擺脫儒家典籍裡詞意的束縛,常運用儒籍詞意理解其他流派經典裡的字。

比如《道德經》註釋“上善若水:最善良的品質就像水一樣……”,繆也!水患頻頻何謂善良,沒聽過“水火無情”嗎?

現就《道德經》裡本章的拙見呈上,盼能拋磚引玉。

首先從“善”字說起,“善”原為“全成,完整”的意思。

只有與良字合用為“善良”,才是完成良舉之意,經儒學以“善”代稱“善良”之頻頻故有善即為善良之誤解。

其次是“利”字,“禾”後面是“刀”,形意為“收割”,原意為“收納”。既然能割,刀刃必須鋒利;而且得禾,當然是有收益;後以“利”字代表“鋒利”“利益”的演變。

再有就是“爭”字,原意是用鏨子鑿取岩石的動作,因生掰硬鑿而引申為後來的“爭奪”之意。

然而在《道德經》裡不該用儒學演變至今的字意理解,所以應該用漢字的原意悟之。

《道德經》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上善若水”:完成一件大事的最佳方法就是像水一樣去做。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完成對萬物的收納過程卻沒有采用生鑿硬取的方式;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運用了大家都看不上眼的方法,所以說水最接近於道。

“居善地”:修建一處居所,只有選擇適宜的地塊,並完成對地基的夯實房屋才能穩固。

“心善淵”:修心必須勤奮學習,具有淵博的知識,才能進入高深的思想境界。

“與善仁”:與人交往需要一顆仁義之心,相處具有價值,感情才能長久。

“言善信”:每說一句話都必須真實,做出一個承諾就得承兌,只有不欺不妄方能取信於人。

“政善治”:群體之事,必須完成健全的制度建設,放下私心,公證執行。

“事善能”:做任何事都必須先具備相應的技能,才不至於能枯力竭,半途而廢。

“動善時”:實施必須選擇好時機,不然哪怕萬事俱備也會沒有東風而失敗。

老子說過“道法自然”。水以靜順而不絕的方式順勢而流,完美地收納了萬物。浸散萬鈞山土,洗磨無盡頑石,哪怕滴而穿石也無生掰硬鑿之舉。傾汙扔垢,無聲承接,然而成雲,潔淨無瑕。熱而昇華,寒則團結,適則謙於低窪。雖為柔弱之相,則是這世間無法壓縮之物。不嫌婉轉卻沒有流不出去的河,不怨低下卻沒有水不達之峰,這就是“道”!


閒雲谷主


這句話的意思是:“善的最高境界就如水一般,可以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也可以安心的停留在眾人所不願接近甚至討厭的地方,而這樣的心性行為最接近於‘道’。”

天下至柔莫過於水,天下至弱同樣莫過於水,但偏偏是這至柔至弱之物反而更接近於“道”。而弱者就像這水一樣,非常普遍的存在於生活的各個角落,也常常過著逆來順受的生活。水對外物來說是有利的,受了苦不會覺得是苦,且與世無爭,也不會抱怨。

而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也同水一樣,在經歷了各種苦難和磨礪,忍常人所不能忍,做常人所不能做之後,反而成就了自己,使得自身的心性、能力、品德在磨礪中變得更有強,也更接近“道”了。

傲慢高山不留德水,虛懷若谷方能載物。水有謙下之德,懂得順勢而為,積蓄力量不斷的往低處流淌,匯聚成小溪,匯聚成江河,最終匯聚成大海,成為無法比擬的存在。

懂得這個道理,再弱的人也可以憑藉著如水般的謙下之德,順勢而為,厚積薄發,最終成就一番事業。越是弱者,就越不應該低估了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只要你可以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積蓄自己的力量,也終究會有成就。

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國學泛談


中國的國學文化博大精深,而道德經被喻為世界上的“萬經之首”,足以說明道德經所包含的內容有多麼的豐富和深邃,我深感在未來的日子裡應該更認真並且不斷的反覆學習道德經,才有可能更多的瞭解到國學精髓,才有可能讓自己所學融入工作和生活中,幫助自己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關於 “上善若水”的理解和認識。原文是這樣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我理解是這樣的:上善若水,就是說最高級的善就像水一樣。為什麼呢?因為水能包容一切,即可以清澈純淨到讓人直接飲用,也可以包容所有汙穢混濁之物;水沒有固定形狀,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適應性極強;水總是流向最低窪之處,而正因為低調,所以反而能匯聚成海,從而變得無比強大;可是無論怎麼變化,水的本質都沒有改變。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又總是處於從人都不願意居住的低窪之處,所以水的這種品質幾乎接近於“道”了。短短几句話,講出了一個如何做人的深刻道理,也可以說是提示了宇宙間客觀規律的奧秘,所以我們應該象水一樣,謙虛、低調、具有廣闊的包容心,不論在何時何地處於什麼樣的地位,都不應該失去自己的本心、忘記自己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