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肠息肉是大肠癌“前身”,发现了到底是切,还是不切?

很多人做肠镜检查的时候,会被医生告知,肠道了长了息肉。

不少人看到报告上显示有息肉,最先想到的是,这些息肉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以后会不会恶变呢?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息肉只不过是长在肠道内的一个小肉疙瘩,没啥大不了的,不需要切除。

肠息肉是大肠癌“前身”,发现了到底是切,还是不切?

究竟孰对孰错呢?

肠息肉,通俗一点的讲,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就是一小块多余的“肉”,由于大肠息肉前期症状不明显,因此很多人在肠镜检查发现息肉之后,并不重视,对于医生要求病检或切除的要求置之不理。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近年来大肠癌高发,且80%以上的大肠癌都是有大肠息肉发展而来,也就是说,这些息肉不切除,经过发展就有可能演变成大肠癌。

肠息肉是大肠癌“前身”,发现了到底是切,还是不切?

那么,是不是发现了肠息肉就一定要切除呢?

肠息肉就一定会演变成大肠癌呢?

其实就如同人有好坏之分,大肠息肉也是如此,临床上,专家把大肠息肉分为两类,肿瘤性息肉与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也称为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锯齿状腺瘤。这些腺瘤性息肉常被认为是大肠癌癌前病变,还是比较常见的,一旦在肠镜下发现这类息肉,就绝不能姑息,建议尽早切除,目的就是预防息肉癌变。

非肿瘤性息肉: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一般不会“癌变”。

肠息肉是大肠癌“前身”,发现了到底是切,还是不切?

既然肠道息肉是大肠癌的前身,如果肠道长了息肉,是否有症状?

虽然多数肠息肉早期发病比较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但是随着病情发展,还是会引起一些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大便中有粘液或粘液血便、便秘、腹痛以及肛门中有肿物脱出等等症状。

80%以上的大肠癌都是从腺瘤一步步“进化”过来的:小腺瘤→大腺瘤→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因此这也给予了人们一定的防治时间,所以一旦发现早期信号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不可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机。

肠息肉是大肠癌“前身”,发现了到底是切,还是不切?

国外曾有过一项研究,对比切除肠息肉和未切除肠息肉的两类人群,结果发现切除肠息肉的人群患大肠癌的可能降低了4倍左右。一般来说,直径较大的息肉存在癌变的可能性越大,具体要根据医生的检查结果而定。因此,定期做肠镜检查是很有必要的。而早期肠癌治愈效果是很好的。

当然了,不仅是肠息肉患者要重视肠癌的防治,这几类高危人群也一定要重视,早期防治,发现相关,及时排出大肠恶变。

6种大肠癌的高发人群,看看有你吗?

1、大肠癌高发区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如便血、黏液便及腹痛者;

2、有大肠癌病史者;

3、有大肠癌癌前病变者,如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血吸虫病患者;

4、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5、有大肠息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6、有盆腔放疗史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