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淺析吳川話坡頭話形成原因及分佈地區原因

坡頭區是漢民族居住區,使用的語言為漢語。主要流行有吳川話(粵語次方言)、湛江白話(粵語系)、雷州話(屬閩南語系)三大方言。

那麼坡頭話是怎樣形成和分佈的呢?這就與歷史上的人口遷移相關了。

坡頭境域從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起至1958年,期間一千三百多年都從屬於吳川縣管轄範圍,又靠近吳川縣城吳陽,而吳川話是以吳陽話為代表的。所以今區內的坡頭鎮、錢塘鎮、南調街道辦的全部村(居)民,南三鎮、麻斜街道大多數村(居)民,龍頭鎮、官渡鎮小部分村(居)民講吳川話,總人口約為30萬。

唐朝的地方政府在屯門設鎮保護過往船隻,因此沿粵東海道進入嶺南的人口日益增多。當時雷州半島一帶人口稀少,有大量肥沃土地尚可開發,相當部分人便安屯於此,小部分到坡頭境內的東南沿海地帶。這些東粵東海道而來的多是福建人(多數來自於莆田)帶來了早已形成於福建一帶的閩語,經與湛江本地的語言融合,形成雷州話。今坡頭區南三鎮巴東村委會的南興村、地聚上、中、下村和東湖村委會的北涯頭、麻斜街道麻斜村委會的渡仔村。西山村。赤後村和麻斜居委會的炮臺村、新屋仔村民講雷州話,總人口約1萬人。

清康熙年間、廢除海禁後,赤坎埠開始繁榮。位於坡頭境內的官渡石門,與赤坎隔海相望,是古代吳川西北部的大港,也是吳川、廉江、遂溪三縣交界處,商品集散地。不少從廣州府及高州府等地下來赤坎一帶經商的人在石門一帶居住,便帶來了粵語白話。早期傳入本地的粵語,有不同的地方口音,通過相互交往,相互融合,形成湛江白話。由於粵語較早成為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商業發達的埠頭所通用的語言,所以具有一定的語言優勢,使說粵語的人逐漸增多。區內官渡鎮、龍頭鎮除靠近坡頭鎮和吳川市一些村莊外,大部分講湛江白話。

淺析吳川話坡頭話形成原因及分佈地區原因

官渡石門

淺析吳川話坡頭話形成原因及分佈地區原因

官渡石門地址位置

形成官渡、龍頭講湛江白話,坡頭鎮、乾塘鎮、南三鎮講吳川話的格局,友哥認為還有以下的原因;坡頭鎮、南三島的村民大多數是從乾塘鎮遷移出來的,最有說服力就是乾塘陳氏大宗,分散到坡頭、南三的各個陳氏小宗,人數最多的坡頭、南三的各個三甲陳氏,四甲陳氏,分別為代表的是坡頭梧村和南三田頭村。由於乾塘靠近當時的吳川縣府吳陽,所以遷移到坡頭、南三各地的陳氏或其他人民把吳川話帶到了坡頭、南三;官渡、龍頭地理位置特殊,由於受廣州府、高州府下來經商商人的影響,逐漸改變語言,變成了湛江白話。

淺析吳川話坡頭話形成原因及分佈地區原因

舊時坡頭墟

淺析吳川話坡頭話形成原因及分佈地區原因

這句話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經濟發達地區的文化也強勢的影響、改變了弱勢地區的人文,從而導致坡頭境內形成了吳川話和湛江白話兩種方言。

據推測,吳川話是粵語和越南話中間過渡語言,吳川話的誕生極大可能是受高州府下來的白話和當時吳川境內的百越話的融合,而產生的一種兩者之間的過渡語言——吳川話。

時過境遷,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強大的地區文化會逐漸吞噬落後地區的文化,白話地區千百年來一直是經濟發達的地區,粵語也在逐漸吞噬著吳川話和雷州話;但是粵語也在面臨著被普通話所吞噬的局面。保護湛江本土語言,不管是吳川話、湛江白話還是雷州話是我們年輕一帶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關注友哥帶你深挖更多的湛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