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读了那么多书,发现这才是人生的“捷径”

许多中国人爱看「励志书」,但在西方励志书早被「自助书」取代,而且这些书在英语世界已经创造了百亿美元的市场。它们的差异是:「励志书」(inspirational / motivational books) 主要是振奋人心的故事,「自助书」(self-help) 则是加上「方法」(how-to),把故事背后的道理化为规则,教人如何活得更好。

如今,在美国的亚马逊书店搜寻「自助书」,会得到好几万个书名,题材包罗万象,从「再也不感到累」到「30天让你瘦下来」,书封上直接写着「在6到8周内,不用任何昂贵的专业谘商,让你在家里就能轻松见效!」。这样的保证如果出现在药品上,简直就是仙丹了。

读了那么多书,发现这才是人生的“捷径”

自助书会成为主流,当然要感谢大众心理学的兴盛。以前在心理系,我也读过许多自助书。我发现其中的概念多半都很简单,譬如:「别给自己太多压力」、「预设大目标」、「厘清重点」、「学会拒绝」、「别过度在意小细节」等等,说穿了只是一些常理 (common sense),但透过文字包装,就显得很有说服力。

有一段时间,自助书最畅销的题材,似乎都是在讲男女关系,例如《如何穿着衣服做爱》(听起来多此一举),或《400种创意的方式表达我爱你》,其中包括了「在钱包里摆一撮对方的秀发」这种濒临变态的建议。我还曾经在美国的书店见过一本叫《2002种浪漫行为》的书,其中有一项所谓的浪漫就是「想象你的另一半已经去世,为他(她)写一篇追思文吧!」感谢上天,我和我太太还算健康,实在很难让自己做出这么不吉祥的事。

自助书虽然相当大众,但也不是总提供正确的建议,不相信这套的也大有人在。Oran Canfield就是其中之一,妙的是他正是《心灵鸡汤》系列书籍的创始人Jack Canfield的儿子。心灵鸡汤系列在全球被翻译成40种语言,衍生出将近200个标题、出版超过上亿册,Oran Canfield却在他2009年的自传中形容他老爸双重人格,还说那些鸡汤书是个大骗局。

我想,Oran这么反感,跟他老爸为女按摩师抛弃家庭八成脱不了关系,他认为很多「鼓舞人心的自助书」其实只是一堆过于美化的故事。但我认为他有点武断,最起码我在那些鼓舞人心的故事中看到一些有深度的东西,也很享受见到别人从A点进步到B点的实例。

我尤其欣赏近期出现的「科学方法自助书」,因为它们没有凭空捏造,而是以科学证实,像是Daniel Kahneman的大作《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 就先从脑神经科学来解释人类思考方式。作者写道,每个人思考时都用两个系统:系统一的人格特质是「冲动和直觉」,系统二的人格特质是「理性和谨慎」,但这两种系统时常会吵架,因此直接影响我们思考与决策的优劣。要让自己不被「直觉」所欺骗,或是被「想太多」所拖累,我们就必须先了解自己如何思考。

「了解自己如何思考,以便改变自己的思考」-这是我修心理的初衷,也是现在许多自助书的宗旨。如同Malcolm Gladwell在《异类》这本书里提到,虽然某些人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但即使是一般人,只要不停练习,也能有非凡的成就,所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先了解自己的特质,然后再发挥那些特质。

也因此,虽然大学时期的我认为自助书有点多余,但现在的我越来越爱。看到最后,发现真正的自助书没那么玄,人生也没有什么捷径,只有了解正确方法之后,再慢慢去改变。虽然靠每天练功成为武林高手,比服下灵丹妙药顿时成为武林至尊,来得不够精彩,却比较接近现实。您说不是吗?

小时候我梦想有一天得到千年灵芝,现在我相信脚踏实地的努力更重要。少年要梦想,中年要自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