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漢武帝的推恩令橫掃西漢諸藩,為何後世王朝需要削藩時卻不使用?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三大赫赫有名的陽謀,即:孫臏圍魏救趙、晏子二桃殺三士和漢武帝的推恩令。這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推恩令,因為它不僅一舉剷除了西漢王朝數十位諸侯王,直接改變了漢王朝的內部權力架構,更是為漢武帝北伐匈奴,建立不世偉業奠定了基礎。

漢武帝的推恩令橫掃西漢諸藩,為何後世王朝需要削藩時卻不使用?


但是,既然推恩令這麼厲害,為什麼卻不見後世王朝使用呢?略翻史書便可知道,在漢朝以後的歷朝歷代裡,藩鎮或者藩王做大都是常有的事。盛世大唐亡於藩鎮割據,明朝建文帝更是因為削藩而慘遭毒手。既然對於這些王朝而言,削藩是勢在必行的,為何他們不選擇使用效果顯著的推恩令呢?

漢武帝的推恩令橫掃西漢諸藩,為何後世王朝需要削藩時卻不使用?


其實,並不是後代王朝不願意用推恩令削藩,而是推恩令的實行條件太過嚴苛了!

在很多人看來推恩令的操作相當簡單,無非就是皇帝頒佈一道旨意,要求各地諸侯將自己的封地分給他們的兒子們。再利用兒子之間的矛盾將各個諸侯離間、分化,使其無法聚集成為足以撼動朝廷中樞的力量,最後再找一個過得去的理由將他們全部削平即可。

但實際上,在篤信父為子綱,崇尚長幼有序的古代,指望庶子能與長子平起平坐並直接影響其父是完全不現實的。

更何況,西漢諸侯王乃是一國之王,雖然只是藩國,但國內的行政體制與制度構架都是直接仿造中樞搭建的,若真是諸子平分其地,豈不是整個藩國的內部構架都被打亂了?這一點,藩國內的大臣是絕對不可能同意的。

最重要的是,被“推恩”的諸侯王也不是傻子,他們難道看不出來這是漢朝中樞在藉故分散瓦解他們的勢力?

所以說,正常情況下,推恩其實根本就沒什麼用!

但是,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時候偏偏是不正常的情況!

熟悉西漢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漢武帝即位之前,大漢王朝就已經在他的爺爺漢文帝和父親漢景帝的治理下達到了空前的繁榮於強盛,締造了歷史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但即便是文景之治這種大盛世裡,依舊少不了戰爭。

漢武帝的推恩令橫掃西漢諸藩,為何後世王朝需要削藩時卻不使用?


文景之治期間的戰爭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外戰,匈奴寇邊。這種戰事從漢高祖劉邦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堪稱“歷史悠久”。但還有一種戰爭卻發生在漢王朝內部,這就是諸侯王反對漢朝中樞的戰爭。

漢武帝的推恩令橫掃西漢諸藩,為何後世王朝需要削藩時卻不使用?


地方諸侯王反對漢朝中樞而引發戰爭的事情也是從漢高祖劉邦時期就開始的,當年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後,為了暫時穩定局面,休養生息,不得不分封了大量異姓諸侯王在漢朝境內。但是這種不穩定的權力機構註定不會長久,很快,劉邦就把這些異姓諸侯王全部剿滅,並將其封地分給了劉姓子孫。

在劉邦看來,劉姓子孫同為一家人,應該能夠相安無事。但事實證明這個想法太天真了,大量諸侯王與中樞並存本就是一種極其危險的權力結構,更何況隨著諸侯王后代與中樞皇帝后代的關係越離越遠,彼此之間早就已經不把對方當親人看待了。

漢武帝的推恩令橫掃西漢諸藩,為何後世王朝需要削藩時卻不使用?


所以在劉邦死後,漢朝中樞和地方諸侯王就越來越看對方不順眼,光漢文帝時就有有淮南王劉長和濟北王劉興居兩位諸侯王叛亂,漢景帝時更是發生了震動天下的吳楚七國之亂。

不過幸運的是,這幾場諸侯王叛亂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尤其是吳楚七國之亂,直接把實力最強的幾個諸侯王消滅,導致地方諸侯王勢力出現了巨大的權力真空,而漢武帝也正是因為這個權力真空的存在才得以順利推行推恩令,一舉解決困擾西漢數十年之久的地方諸侯王問題。

所以,推恩令實施的前提就是像漢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一樣,強勢消滅地方諸侯王或藩鎮的主要力量。最後以強勢的軍威和中樞固有的權威同時向地方割據勢力施壓,迫使其接受“推恩”。

但是這個條件對於後世王朝而言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後世王朝具有對各地藩鎮的壓倒性實力那根本就不需要削藩。以宋太祖趙匡胤為例,宋朝初建之時,也有諸多軍閥不服趙匡胤。但此時趙匡胤具有壓倒性的實力,所以根本就沒有考慮削不削藩,直接給對方定下了叛亂的罪名,悍然剿滅。

漢武帝的推恩令橫掃西漢諸藩,為何後世王朝需要削藩時卻不使用?


所以,推恩令其實僅僅只是漢武帝削藩的接口,漢朝中樞真正的削藩動作其實是打贏七國之亂。正因如此,後世朝代才不再使用推恩令,因為當他們實力夠的時候就已經不再是“推恩”,而是“平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