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药神”能成为爆款,徐峥只做了一件事


“药神”能成为爆款,徐峥只做了一件事


1


2012年我还在上海工作的时候,朋友所在机构负责徐峥的主演的电视剧《大男当婚》宣传工作,希望我一起给到一些参谋意见。


这部剧是从一个三十多岁还是单身的男人的视角,从事业马马虎虎和兼具自卑和自信的模糊生活观上,以此为镜头来记录现代都市男女婚恋观的变化。


徐峥这部剧让我想起2008年孙红雷与黄磊主演的《男人帮》,同样是以男人为视角的都市观察,记录“老男人”在都市万象中的生活变迁,算是个体的一个缩影吧。但是这两部剧对于社会化的问题,不管是男女婚恋观还是个体在都市中的迷茫和理想都只是点到为止,还是以人物为主体的方式演绎。


虽然说的是社会化现象,但事实上避开了主体——“社会”。


《大男当婚》我姑且算是徐峥试水“落魄男人”人设的第一次探路行为,剧情中规中矩,不算上乘。后来爆红的《泰囧》足以说明问题了,最起码徐峥在尝试这个人设的时候,除了深化人设内容和表演之外,还将人物真正放入了五花八门的世界当中,用非常魔幻和荒诞的演绎风格,又哭又笑地走完全程。


这种成功并不能满足他的追求,于是在《催眠大师》中他又尝试在失忆和找回自己这种老梗中做出刺激性创新。在前不久上映的《幕后玩家》里,徐峥又玩起了密室逃脱,整个电影紧张刺激,在高压快节奏以及段落式的表演下,徐峥不断的逼迫自己有所突破,全程开挂,让观众目不暇接。


他尝试这么多题材和类型的电影,到底要干什么?


2


电影行业摆在眼前的现状是,在第三代、第四代,甚至什么人都可以当导演的情况下,电影从文化升级到文化消费终于沦落成为精神鸦片和资本逐利的工具。


眼下中国电影无论从资本角度还是观影角度,要不拍投资方愿意投的片,要不迎合大众消费的口味,毕竟这是稳赚不赔的。


我喜欢的导演中,姜文属于在硬朗中夹带私活透着一股迷人柔软的那一类——讲故事洞悉人性,表达酣畅淋漓,荷尔蒙与肱二头肌齐飞,非常爽的观影体验。


只有徐峥,不管多么复杂的尝试和突破,永远只是在做一件事。


就算黑色幽默或者现实讽刺,通过喜剧包裹的悲凉事实,徐峥也能找到精准的表达。而在这一次《我不是药神》中,首次体现了徐峥再次触碰社会敏感题材的时候,不甘心“蹭蹭不进去”了,在既需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实力讲透了高价药的事实,又不得罪任何人的情况下,拍了一部零差评电影。


比起某著名大导儿,动不动吐槽电影审查制度严格,动不动辱骂观众垃圾,徐峥的创作能力、表演功底,以及对社会话题敏感度的权衡考虑上,可以说炉火纯青了。


3


很多进步电影人一直不放弃利用电影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想法。


我们总是羡慕韩国动不动拍出了“改变国家”的电影,而我们总是吐槽受制于审查制度无法发挥更优越的创作能力。


电影一旦脱离了大众热捧的低级趣味,关注到社会和人性层面那就不是电影了,而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力量这个东西很危险,有的人很有本事能获取这种力量,但是不一定会利用。有的人一开始没有这种本事,但是在实践中越来越感知到拥有这种本事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所以他所有的试错和努力都在为获取这种本事而努力,一旦获取之后他不急于通过实践来展现这股力量。


他要等,等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找到一个合适的立场和角度,创作一个合适的故事,将这股无形的力量注入其中,通过表达和宣泄的方式慢慢推演。让所有人观看的人都能置身其中,深切体会;让大家明白,这不是吐槽也不是抱怨,更不是所谓的揭露,只是无奈的现实。


这就是电影,影像语言是视觉外衣,故事内核是重点表达,表演的劲儿才是真正的力量。


徐峥通过多年来的积累和努力,成功吸收和驾驭了这股子力量,在《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中触碰社会敏感话题,就跟绿茵场上的球星一样,可以在禁区边缘熟练运球,甚至多个危险动作都能自由来回,最终远射破门。


虽然只有这一件事,但是徐峥最起码用了十年时间才做成了这件事。


4


《我不是药神》的成功,最起码有三个重点原因。


第一,在现实的无奈中寻求对冲。这其实是难度系数很高的做法,因为很容易丧,很容易会有人说人艰不拆。大多同类型电影都采用了夸张的故事化演绎,在情节中植入冲突让观众掉泪。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小萝莉的猴神大叔》都是这类电影,看重人物和故事性塑造。


而徐峥反其道而行,非要在本来就很无奈的现实中找一些残存的意志力,寻求关注的做法,剑走偏锋,在电影中印度的救命药和假药在官方和病人之间有强烈的对冲感。


这种对冲意识,在电影中患病的大妈那一段台词中彻底达到高潮,那段台词的隐藏说法是:药贩子没错,政府没错,高价药也没错,难道我们得病的人就应该去死吗?


第二,最难的是提出问题,还解决了问题。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电影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因为徐峥后来被抓导致的民众与官方的激烈冲突,反而只是安排了一段长路远送,这就是现实。但是这种现在放在电影中之后反而更有力量,最终法院在量刑上考虑了徐峥的救人因素,也直接促进了后来抑制高价药的法律法规出台。


很多电影中提出了问题,但是解决的问题方式可能是激烈的表达和冲突,挑起了一些极端的观影情绪。电影中是解决问题了,但是现实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导致人们只好在电影中寻求对现实的安慰。


第三,让电影成为生活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不管是电影工作者还是文学创作者,都希望作品的表达更有力量和长时间的影响力,这涉及到创作的厚度和拿捏的深度。


我们现在看的电影太多其实都是碎片化的长视频而已,赚一波走人。聪明且一直有追求的电影人早就关注到如何将现实搬到大荧幕中,让电影真正的成为生活,而不是无聊时间的粉碎机,是真的值得花时间去感受的生活方式。


真是因为这些电影人的坚持,我们才能花很少的钱看到很奢侈的电影。


看完电影我发朋友圈:《我不是药神》像一坛陈年老酒,刚几口下去没啥事儿,还能跟人谈笑风生。饭局结束出门就开始摇摇晃晃,然后扶着墙感觉腹中千军万马在奔腾,还没吐出来就先哭出来。


这种哭既不是感动也不是灰心一击,而是真的真的很无奈,毫无办法的无力感。


我的震撼来自于,这种现实中的无力感,居然在电影中也可以这样无比真实,我们再也没办法寄托于电影来改变现实的无奈了,电影不但还原了人性现实,而且记录了人间真实。


这样的电影其实很残酷,但是现在的我们很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