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廊坊——「专家指导」赵建新:学生“宅”在家,家长做些啥


廊坊——「专家指导」赵建新:学生“宅”在家,家长做些啥

学生“宅”在家,家长做些啥

赵建新 廊坊市教育局督导室主任

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今年中小学寒假比往年长了很多。原希望3月初能够开学,但目前防疫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全国大中小学、幼儿园等开学时间原则上继续推迟。”这样看来,全面复学尚待时日。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千方百计弥补停课带来的缺憾,中小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居家学习,但面对如此漫长的“寒假”,如此陌生的“网课”,学生自然有诸多不适应,而家长们更是心急如焚、忧虑重重。不少人直接给政府、给教育局发信息、打电话,要求及早复学。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中小学属于未成年人高度聚集的场所,疫情形势没有明显好转之前贸然开学,难题很多,风险极大。何况从常理来讲,社会上还没有全面复工,学校自然难以复课。因此,教育部2月28日《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三个“不”,即“疫情没有得到基本控制前不开学,学校基本防控条件不具备不开学,师生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不开学。”

疫情期间,学校严肃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责任,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时刻与学生保持着沟通,“停课”并未停“教”。学校教育同样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家长也是儿女的老师,而且是更重要的老师。那么在这个特殊时期,家长应该注意什么给孩子什么呢?这里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好情绪,正能量。由于居家防控不能随意外出,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加之天天听到的都是疫情,看到的都是口罩防护服,家庭难免会笼罩上恐慌、焦虑、压抑的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在家庭小空间更容易相互传染挥发。家长是成年人,是儿女的榜样,有责任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创造一个清爽的心灵空间。既要引导孩子关心时事,了解疫情,做好防护,又应该适时、恰当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如果家长参与了疫情防控及相关服务工作,也可以把自己的情况跟孩子说明,让孩子理解父母,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家长切不可整天浑浑噩噩无所用心,吃、喝、玩、睡,上网、追剧、打游戏,浪费大好时间,给孩子不好的影响。

第二、好饮食,保健康。由于家长工作繁忙,平日里家里饮食可能不太讲究;由于一些学生平时在校寄宿,也难得跟父母一起吃饭。疫情给“合家聚餐”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家长可以变换花样、调配果蔬、提高营养,做些大家爱吃的饭菜和小吃。在此期间,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下棋、做操、跳舞、游戏等,既可以调整孩子的学习节奏,又可以密切亲子感情。

第三、好习惯,学有方。良好的习惯是学习成绩的保证。平时孩子天天上学,家长对其学习习惯了解的不多,指导得不够。“宅家学习”给家长观察引导提供了可能。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作息时间,既不能随意放纵,又要注意劳逸结合。另外,还要引导孩子从良好卫生习惯做起,主动参加家务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大家的事分工做,不要养成养尊处优的坏习惯。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帮助其克服拖沓、马虎、分心等毛病。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在思路方法上提示点拨,也可以与孩子“同学”、交流,或者“监考”“阅卷”,力所能及帮助孩子。在学校安排的学习活动以外,还可以选择亲子共读,一起观看文化类、科普类的电视、网络节目,交流读后感观后感。

第四、好规划,树理想。对于中学生来说,家长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制订人生规划。成功固然离不开天分、努力和机遇,但更重要的还是理想、目标的激励和人生规划的设计。有些学生学习打不起精神,成绩不理想,很多并不是“笨”,而是没有积极的动机和明确的目标。亚里士多德说:“人是一种寻找目标的动物。他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是否正在寻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标”。目前的高中生正面临高考改革,选组合选专业自然离不开对未来职业目标的谋划,这比考个好分数重要得多。而初中生也需要有一个“职业梦”,这样到了高中就会走的更稳更远。家长要当好儿女的“职业指导师”,利用这一段时间跟孩子多聊天多讨论,引导孩子谈方向、定目标。特别是高二、高三的家长,更可以和孩子一起聊聊兴趣、爱好,谈谈志愿、专业、学校,避免“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给孩子介绍一些个人了解的专业、职业特点,在朋友那里、在网络上面了解一些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建议,给出些有益的指导和提示。

疫情不是好事,但父母有更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则是好事,有很多有益的事情可做。所以,希望家长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变坏事为好事”,为孩子服好务,跟孩子多沟通,密切亲子关系,促其健康成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