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新手怎么制作出精彩慕课?大学教师教你这么做

随着在线教育风行,对于大学老师来说,制作慕课是必修技能。

慕课是MOOC的音译,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的简称,其为“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产物,是目前各种在线教育形式的领跑者和优秀者。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谈谈自己录制慕课的成功经验,个人做法和心得体会。


新手怎么制作出精彩慕课?大学教师教你这么做


其一,思想要“高度重视”。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每个人对于慕课的认识程度,决定对于拍摄慕课的工作优先顺序及投入程度。如果仅把慕课当作一种可有可无的教学手段,那是一种投入的姿态和状态,如果把慕课当作当下和未来教学的方向性手段,那就会是另一种投入的姿态和状态。还有,如果仅把慕课当作一种工作任务,那是一种工作的姿态和状态,如果是想为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拍摄一门质量卓越的慕课,那必然是另一种工作的姿态和状态。我是用后者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因此,“高度重视”,就不能只停留在语言,而要转化到思想上,落实到行动上。

新手怎么制作出精彩慕课?大学教师教你这么做

其二,规划要“点线面体”。所谓“点”,就是每一讲要讲清楚一个重点问题,其他非重点问题可以略讲;所谓“线”,就是慕课展开的逻辑线索,慕课不同于普通课堂,你的逻辑线索必须非常清晰明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为此,我按“开启文明的硬质出版”“以柔克刚的软质出版”“有容乃大的虚拟出版”三大部分录制了三讲“导论”,把三大板块的内容在全面展开前提前给学员勾勒清楚;所谓“面”,就是一门慕课无论录制时间或长或短,都应该体现这门课业的完整面貌,应该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不应该只是一鳞半爪的零星知识点;所谓“体”,就是这门慕课录制完成后,不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课程整体和知识体系,还应该是一个具有生长动力和生命活力的生命体,它能相互贯通、相互印证、相互诠释、相互支撑,而不能“牛头马嘴”,互不关联甚至相互抵牾。

其三,脚本要“完整浅出”。慕课拍摄的脚本撰写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提纲式,二是文稿式。提纲式需要非常高超的临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水平,我自己的水平有限,所以我采用的是文稿式,也就是把要录的话全部写成文稿,每讲3000字左右,在课程录制过程中通过提词器用15-20分钟讲完。只不过慕课的文稿撰写要注意通俗易懂,尽量做到内容的深入浅出和表达的口语浅白。录制时实际上基本上是“念完”的,但表现出来的应该是“讲完”的。过程中也可适当穿插一些临时发挥和即兴诠释,后期制作时要根据声音修改字幕。

新手怎么制作出精彩慕课?大学教师教你这么做

其四,内容要“简当不水”。慕课讲究简洁精当,当然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现在有些慕课过度求简求短,加上合作公司希望尽量降低成本,也竭力推动慕课老师少讲少录,结果就出现一些“很水”的慕课,这一点我是较为警惕的。在与合作公司谈判时,我明确表示每讲10分钟50讲总共500分钟的慕课总时长我是不能接受的,必须扩时,经过艰苦谈判,在费用不增的情况下合同上明确扩时50%,即总时长为750分钟,后来承蒙合作公司的理解和支持,实际录制总时长扩至近900分钟。因此这门慕课还是比较充实的。

其五,场景要“丰富多样”。慕课的场景、配图、PPT、课件、插画等要丰富多样,不能过于单调、呆板,否则不能引起学习者的持续注意力和关注度,就像影视作品如果就是一个人坐在那里干讲,就和过去电大授课没有什么两样了,除了针对课文内容的配图、插画、PPT、课件等要丰富多彩外,还要在录制场景方面下功夫。为此,除合作公司的专业录音棚以外,我还协助寻找了中国印刷博物馆作为中国出版史部分的主要录制场所,另外在校园的多个场景和角落也录制了一些课程内容,这样慕课的背景形式就显得“丰富多样”。

新手怎么制作出精彩慕课?大学教师教你这么做

其六,制作要“电视水平”。过去一些微课堂、在线课程等的音画质量偏低,影响了课程的总体水平。为避免此种情况出现,我对合作公司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录课时的音画质量必须达到电视水平,二是后期制作的片头、配图、配音、剪接等必须达到电视水平。由于我选择的合作公司录制人员是一群原来的电视从业者,他们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要求,做出来的慕课的音画质量的确可圈可点,对此我是满意的,也借此机会向他们的辛苦付出再一次表达我的谢意。


其七,后期要“三审三校”。慕课在上线前要在公司初步制作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审校工作,否则就会贻误学生贻误社会。一方面,要审校文图关系,另一方面,要对字幕进行“三审三校”。虽然有脚本作字幕基础,但具体讲课时有很多发挥和阐释,而字幕要求必须要与语音同一同步,因此也非常耗时耗力,必须一丝不苟,不能出差错。

新手怎么制作出精彩慕课?大学教师教你这么做

其八,上线要“团队运维”。慕课上线后还要运维跟进,要与学员进行互动交流,要及时回答学习者在线上提出的问题,还要通过主动的问题设计把学习者的思维和学习引向深入。考虑到互联网的巨大传播性,为保证网上发布内容和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导向性,我把自己的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分成“初编初审”“二编二审”“三编三审”三种角色,我自己担任“终编终审”角色,这样以确保网上发布的每一句话都不出错误,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