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要給村裡留棵“搖錢樹”——記安福洋溪鎮梘田村第一書記文治民

□本報記者羅昊

“你為什麼選擇留下?”

“我們村裡還沒有好的產業,做不到給貧困戶‘授之以漁’,我就想把油茶基地發展起來,給大家一棵‘搖錢樹’。”

以上是記者在安福縣洋溪鎮梘田村採訪駐村第一書記文治民時的一段對話。

今年,我市163位駐村第一書記不忘初心,主動擔當使命繼續留任,文治民就是其中之一。

說起文治民,梘田村的村民沒有不交口稱讚:“文書記人好!”這是一句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評價,但對於文治民來說卻是最大的褒獎和肯定。文治民是縣電力公司副經理,2017年5月被選派到梘田村任第一書記。駐村兩年多來,文治民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了梘田村這個大家庭,他帶著記者行走在村道上,上至曬太陽的老人,下至做遊戲的孩童,無不與他互致問候,親如一家。

有牴觸,但他駐下了、紮根了

“兩年前我是不願意來的,剛生二胎,孩子還小,父母年紀也大了,從村裡回縣城有近一小時的路程,照顧不到家裡,很多地方都不方便。”說起當初選派時自己的思想動態文治民有點不好意思。剛開始,對被選派到村裡當駐村第一書記有些想法,一對幼小的孩子,一雙年老的父母都正是需要照顧的時候,所以思想一下子沒轉過彎來。經過單位領導的幾次思想工作,他接受了組織安排,來到梘田村。

“困難家家都有,但工作總要人來做。”想通了的文治民,下了決心,既然當了這個第一書記,就要為村民解決實際難題,把工作做到最好。

通過走訪貧困戶,瞭解村情,文治民發現梘田村的情況並不樂觀,雖然經過幾年的努力,40多戶貧困戶已經有大部分脫貧了,但剩下來的才是工作難點,怎麼樣才能讓他們擺脫貧困?文治民一連幾天都在思考一個問題——要怎麼著手才能讓村裡有個好的變化呢?與其坐著想,不如行動起來,他決定先從貧困村和貧困戶扶貧資料做起。白天走訪貧困戶、與村幹部座談,晚上坐在燈下苦讀,邊讀邊記,筆記本記了厚厚的一本,遇到不懂的第二天趕緊向鎮扶貧辦詢問了解,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對扶貧知識有了較深入的瞭解和掌握。“當初這個工作是非常繁瑣的。”文治民笑著說,“我們強調脫貧攻堅工作的‘精準’,我自己就必須先搞清楚才好開展工作。”

就這樣,在文治民的牽頭下,把梘田村的扶貧資料按照縣、鎮兩級扶貧辦的要求,重新進行了規範整理。在幾次縣扶貧檢查當中得到了檢查組的高度認可和表揚。

有作為,村裡變富了、變美了

“村裡的事情其實沒有什麼大事,都是小事,但要把這些小事當大事來做,這就是農村工作的實際。”文治民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剛到村裡任職不久,當年6月份就遇到一件難事,村裡橫江組唯一一座通村的橋因連日暴雨被洪水沖垮了。文治民趕緊上門告訴各家各戶注意出行安全,在橋頭立了安全警示牌,並自己帶頭,安排村幹部輪班蹲守,確保不發生安全事故。為了解決村民出行問題,他在向鎮政府、本單位反映後,多次奔走交通部門,申請立項重修橋樑,在他的努力和鎮政府的支持下,縣交通部門進行了立項,順利完成施工並通車了。做成這件事,文治民的心裡有了滿滿的成就感:“作為第一書記,能為村裡做點實事,真是比自己取得什麼成績還要滿足。”

文治民到任時,村裡已經開始建設光伏產業,2016年光伏產業發電25千瓦時,到2017年這個數字已經增加到了80千瓦時,讓村裡貧困戶實現了長效收益。

兩年多來,文治民從一件件小事做起,村裡面貌一點點在悄然變化。2017年至2019年間,梘田村投入建設資金700多萬元,新建了文化室、衛生室、3座橋,對12個村小組新農村點建設及村莊進行整治,進行了改水、改廁、改塘、改溝,安裝了路燈,並進一步推進光伏發電等項目建設。現在村莊的主幹道硬化了,路燈亮了,周圍的垃圾不見了,家家戶戶配了垃圾桶,還有專職的保潔員。2018年,村集體收入近20萬元,為2018年順利脫貧提供了保障。

有感情,村民更親了、更敬了

兩年多來,文治民把梘田村當自己的家,把貧困戶當自己家人,每天都要到貧困戶家中去看望走訪,漸漸地,村裡的群眾都認識並熟悉了這個駐村第一書記。

解決貧困戶林達貴殘疾證問題、解決貧困戶林鐵古家門口修路問題、解決貧困戶鬱龍潔8000元教育扶貧資金……兩年來,文治民為村裡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20多次,讓他們得到了幫助、得到了實惠,順利脫貧,年收入已經遠遠高於國家規定的2019年人均年收入3747元的貧困線。

兩年駐村工作眨眼而過,文治民選擇了留任,在他看來,脫貧只是一個小目標,給大家找到致富的路子,才是他的心願。眼下,文治民正忙著在村裡發展一個200畝的高山油茶基地,按照“一領辦三參與”的形式成立合作社,穩定持續地增加貧困戶和村集體收入。目前,該項目正在土地平整建設階段。

指著遠處山上那片已經平整出來的空地,文治民彷彿看到了不久後的油茶梯田,他告訴記者:“我留下來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這個,有了它,才是真真正正給貧困戶‘授之以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