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鄭州: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文化是城市最寶貴的財富,是城市品質的最根本體現,是城市之“魂”。文化遺產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智慧與文明結晶,是文化傳承最重要的載體,是城市發展的脈絡和見證。

鄭州如何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在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市政協召開協商座談會,邀請市政協委員、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和部分縣(市)區代表開展專題協商,聚焦嵩山文化、黃河文化、黃帝文化、河洛文化、商都文化等大文化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具體舉措,從不同角度和層面,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

■熱情建言

塑造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城市形象

市政協委員 程韜光

為確立、鞏固鄭州在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中的核心地位,應圍繞國際文化大都市和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核心的目標定位,融會貫通對鄭州城市歷史文脈的不同論說,以城市人文魅力促進高端要素凝聚。對於攸關國際文化都市建設和人文凝聚、文化引領功能實現的重大現實問題,要上升到重要戰略層面,甚至是“一把手”工程。

統籌規劃鄭州市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借文化創意與科技發展的助力作用,在轉化發展中不斷賦予傳統文化資源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不斷提升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文化競爭力、影響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與此同時,建立和完善獎勵激勵機制,建立鄭州市文化人才走出去、引進來的機制,大力推進實施文化名家戰略工程。

加強歷史文化名人資源保護與利用

市政協委員 阮志斌

在加快文旅融合的今天,歷史文化名人資源極其豐富的鄭州,怎樣發揮潘安、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歐陽修等這些歷史文化名人的效應,並加以保護和利用、提升鄭州的文化旅遊形象呢?

歷史文化名人資源的核心是文化內涵,是否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是能否成功開發的首要前提。開發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創意,這一點是我們在歷史文化名人資源保護利用中最缺乏的。建議立足文化本體,克服貪大求全的思想,抓住獨特的文化特質,找到新的開發點,進行適度規模的建設和有效利用。

建議由政府和文化旅遊行政部門牽頭,會同相關部門就開發歷史文化名人資源達成共識,從而形成規模、形成系列,打造“鄭州歷史文化名人遊”等品牌文化旅遊產品。

打造“華夏文明之源、黃河文化之魂”

市政協委員 董建山

鄭州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提出:“要總結提煉華夏文明的內涵。理清華夏文明傳承發展與母親河——黃河的內在邏輯關係”“打造‘華夏文明之源、黃河文化之魂’的主地標”。

建議我市在兩個地方規劃建設高標準文化公園,並啟動申報國家文化項目:一是推進黃帝故里改擴建工程,把黃帝故里建設成為“國家”文化公園。全面提升黃帝故里文化承載力,並在黃帝故里周邊策劃建設“世界文明互鑑展示(博物)館”。二是以現有黃河風景名勝區為依託,沿黃河岸邊規劃建設“黃河文化集中展示文化公園”,申報國家文化公園。

同時,還要進一步提升拜祖大典時代價值,擴大拜祖大典影響;建設若干有影響力的文化遺址公園,並加強對黃帝文化時代價值的研究傳播。

打造現代化城市的文化新景觀

市政協委員 柳青

目前,鄭州市鄭煤機老廠區即將迎來“新生”,鄭州市芝麻街雙創園區已呼之欲出,該園區就是以鄭煤機老廠區為空間載體,以“科創+文創”為產業主題,以城市更新為實施路徑的雙創融合園區。

針對鄭州市近現代工業遺存保護與利用,建議結合城市產業合理改造,結合城市環境生態設計,結合城市文脈重塑延續,結合城市旅遊持續利用。工業遺存的廠房建築區別於其他空間和建築的重要一點是其厚重的歷史和獨特的建築特色,它承載著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對工業歷史和社會文明的延續和傳承,要通過合理的方式將工業遺存與當地自然、歷史、社會、文化及審美有機結合,藉由本土文化視野探索與當地居民高度契合的工業遺存再利用方法。

讓非遺“動起來”“活起來”“火起來”

市政協委員 關國鋒

保護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傳承,如何有效地傳承老祖宗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這就需要政府來主導,加大對非遺傳承發展的扶持力度,打造非遺傳承平臺,為非遺愛好者們提供培訓學習的機會,為傳承人提供很好的非遺產品創意設計,為公眾帶來非遺之美的享受。

此外,政府部門應積極營造更好的環境,提供更好的服務,給予扶持資金搭建銷售平臺,最大限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非遺傳承工作中來。在政府職能部門指導下,社會文化企業積極承辦多種非遺創意設計大賽,讓古老的非遺更加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用文化創意的手段來推動非遺傳承發展,激發創造力,讓非遺真正融入現代人的生活。

塑城市文化之“魂” 提升鄭州城市品位

市政協委員 李穎

鄭州是個好地方,現在急需要實現的是,把城市文化打造成一個能夠看得見、摸得著、能體驗的有機系統,同時讓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宣傳相輔相成有機融合。

鄭州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古老厚重,要保持各類文化差異性,鬆散耦合,並從中精準找到城市文化定位。同時,要打造自己的城市文化IP,這個IP可以是城市文化(新)地標,也可以是城市文創綜合體,是鄭州這座城市頂流級別的文化現象,是能夠讓人們津津樂道的文化話題,還要系統性豐富城市美化的文化內涵,經營好一個城市品牌活動,建立起文化建設智庫。

如果這些“文化包”要素全部具備,就是真正的“文化城市或者城市文化”的提升工程,對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意義重大。

打造新時代的非遺文創產品

市政協委員 柴俊峰

如何通過設計創新,圍繞非遺來打造新時代的文創產品,來助力地域文化建設、豐富人民文化生活,是我們文化戰線工作者想要做的事情。

圍繞著非遺文創的設計不是簡單的文化“接收器”,而是積極主動的有創造力的器官,擔負著傳承中華文化,提升人民審美、引導大眾消費、增強社會活力的重要功能。

因此,在打造非遺文創產品的過程中要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當下流行的需求方式,創造出既能傳播文化經典又能為市場廣泛接受的創意產品,這是文化創意產品成功的必經之路。

走好文旅融合發展的道路

市政協委員 苗吉寅

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是加強我市文化遺產保護現實的、有效的途徑。建議加強領導,建立統籌協調機制;摸清家底,編制宜遊資源開發目錄;統籌謀劃,編制高質量融合發展規劃;創新業態形式,培育新的旅遊增長點;創新融資模式,拓寬融資渠道;藉助新興傳媒,加大資源推廣宣傳力度。

發展文旅產業,在具體項目的策劃包裝實施之初,就要明確項目收益用於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傳承的比例,制訂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傳承的具體方案,確保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初心落到實處,實現歷史文化的永續傳承和弘揚光大,增強文化自信,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供文化支撐。

加強地方戲曲保護與傳承

市政協委員 張娜

戲曲面臨人才缺少、領軍人物不足、演員人才梯隊斷層、觀眾老齡化、演出市場萎縮,體現時代風貌和審美需求的劇目不多等現狀。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建議加強戲曲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在鄭州市文化主管部門的領導下,整合我市各院團優秀人才,制定資源共享方略,豫劇、曲劇作為演出實體,打造戲曲文化聚集區,在戲曲的保護、傳承、發展上形成互應和互充。同時,要採取多種形式加強戲曲專業人才培養,積極承辦國家級重要大型藝術賽事活動,讓傳統戲曲文化得到真正的保護與傳承,打造鄭州市戲曲文化名片。

塑造城市文化新形象

政協管城區委員會

目前,商都歷史文化區項目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規劃設計方案,但還需要相關單位、專家進一步優化設計方案,抓住商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識,設計商都歷史文化名片,多角度、高標準展示商都文脈,然後分期、分批次推進實施,確保方案可行、行之有效、效果良好。

同時,立足於“國際商都歷史文化名片”的發展定位,突出文化內涵,實施文化帶動經濟發展;創新形式,加強歷史文化宣傳和文化精品創作;講好故事,深入挖掘和整合歷史文化資源;利用商城遺址大保護,邀請國內頂尖專家對商都文化進行論證,爭取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

努力打造河洛文化金名片

政協鞏義市委員會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要高度重視對河洛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提供更多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和專項資金支持,科學編制文物保護規劃,統籌推進河洛文化遺產的保護。

在河洛交匯處,在河洛文化之源標誌碑前,展示出以河洛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發展脈絡,建設以河洛文化為主線的十里文化長廊,提高河洛文化研究的深度、廣度和知名度。

深挖運河文化資源,整合特色資源,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創新,把遺產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努力打造河洛文化金名片,充分彰顯河洛明珠的文化底蘊。

講好“嵩山故事” 延續歷史文脈

政協登封市委員會

為進一步做好嵩山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利用工作,建議採取多種形式,吸引招募各類專家學者及專業人才,全面開展嵩山文化的研究、發掘、整理工作,提高嵩山文化研究的組織化程度,加大嵩山文化研究力度。

在加大歷史文化研究的同時,把嵩山歷史文化的精品通過書籍、影視、網絡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宣傳出去,深入挖掘嵩山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嵩山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把嵩山打造成為中原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真誠回應

打造全面展示華夏文明和中原文化的特色城市

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近年來,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以實現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活力再現為目的,以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為基礎,以項目培育和建章立製為重點,不斷加大非遺保護、保存工作力度,積極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傳承保護理念,全面推進非遺傳承保護與市場深度融合發展。

為進一步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按照《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三年行動計劃》(草案稿)的規劃,我們下一步將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培育,進一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線索,將符合保護條件的項目分別納入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積極培育具有重大保護價值的項目申報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強化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申報和認定,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數據庫,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教育培訓力度,培養出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逐步改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年齡結構、地域結構和知識結構,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水平。

同時,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力度,堅持傳承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業,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品牌。夯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規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整理,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力度,把鄭州豐富的文化資源挖掘好、利用好,打造充分展示華夏文明、中原文化的特色城市。做好城市文化傳承的文章,撿起歷史文化碎片,豐富城市文化元素,讓每個到鄭州的人都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增強文化的自信心。

堅定文化自信 堅守文化傳承

市文物局

市文物局堅持以文物學術研究為基礎,以規劃頂層設計為統領,以重點項目帶動為抓手,初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成果共享的文物保護格局,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步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開啟了新時代文物事業新發展。

今年,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啟動鄭州全域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總體規劃編制,打造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進一步賦予文物保護工作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華夏曆史文明引領傳承的政治責任。

同時,我市率先實施生態保遺工程,2017年至2020年計劃投資近百億元,謀劃建設遺址生態文化公園75處,完成生態綠化面積5萬畝,免費向公眾開放,增進市民領略文化遺產保護帶來的環境改善、文化薰陶、品質提升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今年,生態保遺工程正式納入“鄭州市雙百工程”,全市域範圍內利用三年時間共謀劃啟動生態保遺工程項目100多處,推動鄭州大遺址片區古遺址、古城址的全局化、集群化、生態化綜合保護。

■專家視角

保護展示好老文物 創建傳承好新文物

閻鐵成

鄭州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價值巨大,但時代早,觀賞性不強,有些已湮沒於歷史紅塵中。因此,鄭州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必須立足於自己的實際,走一條不同於別人的路子來。一是對遺存下來的遺產要通過與其時代相符的美化環境式的“裝裱”進行堅定不移的保護,提高其觀賞價值。二是要對歷史上存在但已湮沒的文化遺產進行復原或新建,使其再生並傳承後人。歸結起來就是“保護展示好老文物,創建傳承好新文物”,為下一代留下我們的文化印記。

具體來說,要把鄭州商都遺址保護和展示作為重中之重,彰顯3600年前世界最大國都的氣派和風采。老城區的有機更新應彰顯鄭州是中國建城歷史最長城市的風采,要建設一批紀念祠堂展現鄭州厚重人文的歷史印記,提煉和形成以黃土色系和青銅符號為特色的鄭州中心城區建築色系和符號。

以黃河文化研究為引領 傳承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張建華

鄭州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一帶一路”)、大運河文化帶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交匯處,從而更加突顯出加強鄭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建議以黃河文化為根脈,以鄭州為核心,統籌規劃全域文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加快制定黃河文化(鄭州段)及鄭州市域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總體規劃,整合全市文物資源,在文物分佈密集區建設標誌性的文物保護利用和展示工程,加快博物館建設和大遺址保護工作。成立專門的從事黃河文化、鄭州歷史文化和遺產保護的綜合性研究機構,深入研究黃河文化、鄭州歷史文化及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打造具有地方特點的“文化時空隧道”

郭磊

我們要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進一步挖掘其潛在的精神內涵,突出本地特色,把握獨特優勢,實施整體規劃,通盤考慮,合理有效科學地開發歷史文化遺存,讓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轉化為實際的文化建設成果,與當地的經濟社會建設相融合,與城鄉一體化、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與創建文明城市活動結合起來。

當前三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和鄭州市四大歷史文化片區建設正在進行,對於我們開發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是極好的時機。要抓住這個機遇,結合區域生態文明建設與文物保護展示,打造具有地方特點的“文化時空隧道”與“文化珍珠項鍊”。

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愛琴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