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芥子緣 |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提起張愛玲,可以想到些什麼?


《紅玫瑰與白玫瑰》裡的白月光與硃砂痣?


《傾城之戀》中勾心鬥法的範柳原和白流蘇?


還是她那句:成名要趁早。


不管你想到的是什麼,都不得不承認,張愛玲很有才華。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2004年,上映了一部電視劇《她從上海來》,劉若英飾演張愛玲。

電視劇播出以後,很多觀眾都不買賬:


劉若英只是演了一個劉若英版的張愛玲,太溫柔了。


全不是人們印象裡那個透徹決絕的女子形象。


然而劇組並不認同:我們是忠於歷史的。


劉若英也說,她演得很痛苦,一直沉浸在這個角色裡走不出來。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真實的張愛玲的一生,確實不如她的文章般華美睿智,更多的是顛沛流離,支離破碎。


尤其是晚年,只有淒涼二字可以形容。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張愛玲家是晚清的沒落貴族,她家每一個成員都很有來頭。


級別最高的是她奶奶李菊耦,李鴻章家的大小姐。


有著一張異域面孔的媽媽黃逸梵,祖父是長江七省的水師提督。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世家名門出身,給張愛玲帶來了良好的教育和眼界。


胡蘭成在自傳《今生今世》裡說,他在很多方面的審美,都要向張愛玲請教。


音樂、美學、繪畫等等,甚至是他自己擅長的古文鑑賞。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但是張愛玲的童年並不快樂,她沒有愛。


她的父母身上都帶著貴族子弟的驕傲,他們觀念不合,互不相讓,經常爭吵。


後來張愛玲的母親出國、離婚,父親再娶。


張愛玲始終生活在沒有安全感的動盪中。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母親出國臨行那天,4歲的張愛玲看到母親伏在床上痛哭,尚不曉“離別”為何物。


張愛玲後來在《私語》中,憶起當時情形:


“她不理我,只是哭。”


“她睡在那裡,像船艙的玻璃上反映的海,綠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無窮盡的顛簸悲慟。”


這話,也映射出了張愛玲自己一生的命運。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沒有親媽的孩子,就是荒原上的一根野草。


張愛玲的後媽經常辱罵、毆打她。


而張愛玲最不能忍受的,是血脈相連的父親,堅決站在後媽那邊。


那時候的張愛玲很痛苦,她經常會想到死亡。

不管是自己凋零,還是在腦子裡設計後媽的各種意外去世。


“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鐵欄杆上,我必定把她從陽臺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16歲時,張愛玲終於忍受不了後媽帶給她的屈辱,逃跑去找已經回國的親媽去了。


她寧可清貧也不要苟活。


這通常是小說或者影視劇裡的高潮,母女倆幾經周折,終於可以深情相擁。


然而張愛玲的一生,從來都是反高潮的。


等她來到母親的家,等待她的是一生裡,第一場大幻滅。


張愛玲和親媽的日子也並不和諧。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當時戰爭爆發,上海物價飛漲,黃逸梵沒有收入,靠祖上遺產生活,又愛打牌。


她們必須精打細算,才有錢維持體面的生活。


這讓過慣了富家女日子的母親,脾氣與日俱增。


一點點的不滿意,也會引起母親的苛責。


關於生計和未來,母親給了張愛玲兩個選擇:


一是拿一小筆錢去讀書,二是嫁人。


張愛玲選擇了前者。


不久後,她前往香港大學讀書去了。

生活中的瑣碎小事,一點點地割裂著青春期的張愛玲,碾壓著她對人生所有的憧憬和幻想。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感情世界,張愛玲也不順遂。


她和胡蘭成的婚姻很虐心。


胡蘭成風流成性,就不是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人。


面對著這段“低到塵埃裡”的感情,張愛玲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第一次。


可是在掙扎和萬般痛苦之後,也只能毅然分手。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後來,張愛玲和當時上海一個著名導演桑弧互生愛慕。


兩人還一起合作了電影《不了情》和《太太萬歲》。


桑弧欣賞張愛玲的才華橫溢。


可是他更專注的,是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兩個人的世界。


沒有共同訴求的愛,註定是條死衚衕。


而張愛玲,也不願意胡蘭成帶來的“政治汙點”,再影響到桑弧。


這段情,終究是無疾而終。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張愛玲所有的生活遭遇,都是她筆下那些精明、刻薄、算計、自私的人物的出處。


這些也導致了張愛玲的性格越來越孤僻。


她在《留情》中喟嘆:


“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


不管是與父母,還是在婚姻中,她從來沒有得到過真愛。


普通人觸手可及的情感,在她卻是奢望。


2009年,張愛玲的遺稿《小團圓》出版。


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來,張愛玲對團圓的執念和渴望。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1955年,張愛玲從香港去了美國。


但是她的境遇,一樣不順風順水,美國人並不買她的賬。


或許因為東西方文化、歷史、欣賞角度都不相同,她的書稿屢屢被出版社拒絕。


而且言辭苛刻,大概意思是:


你書中每個人物都讓人厭惡,無法認同。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1956年張愛玲嫁給了大她30歲、境況很差的美國三流作家賴雅。


1967年賴雅去世,在他們婚姻的這11年裡,張愛玲有一半時間是在伺候他的病,另外一半時間,是在四處奔波掙錢,支付賴雅的醫療費用。

那個時期,張愛玲返回香港,寫過一段口水劇本。


人很多時候,就是不得不對現實低頭。


賴雅死後,他的前妻和女兒,來和張愛玲打官司,爭奪遺產。


哪裡能有什麼遺產呢?


張愛玲和賴雅,常常為夜宿何處悲哀,甚至為一頓飯發愁。


唯一的安慰就是彼此能在一起。


只是當初相見恨晚的驚喜,已經被歲月消磨得蕩然無存。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這個倔傲的東方女子,自從嫁給這位多病的老頭後,就如同背上了一個無法放棄的包袱。


她原本沉重的人生,變得更加地沉重。


每一個屋簷,她都希望是永遠的家。


但是通明的萬家燈火,依然沒有一盞能為她點亮。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不接電話,不開信箱,不見客人,不論白天黑夜都開著電視和電燈。


怕黑怕寂寞,卻又拒絕塵世間的一切熱鬧和煙火。


這就是晚年張愛玲的生活狀態。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另外,她還患有很多疾病。


牙病、皮膚病、頭痛、經常感冒、腳腫等等,一直侵蝕著她的生命。


最讓張愛玲難受的,應該是她的皮膚病了。


從1984年至1988年這4年裡,張愛玲一共搬了180多次的家。


平均下來,密集到每個星期,就要搬一次。


如此頻繁的原因,是為了躲跳蚤。


她認為是跳蚤,導致了自己的皮膚病。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那時候的張愛玲,在不停地剪頭髮。


頭髮稍長一點,她就開始擔心燈光照不進去,看不到蝨子。


後來乾脆把頭髮剃掉,戴假髮出門。


她的遺物裡就有好幾頂假髮。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旗袍,爬滿了蚤子。”


沒想到,張愛玲年輕時寫下的經典句子,到晚年卻成了咀咒,應驗在她自己身上。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但是美國並不是埃塞俄比亞,不可能到處都有跳蚤。


180次的搬家,這個數字實在太不正常了。


都說張愛玲晚年家徒四壁,實際上那時候,她已經不缺錢了,冷清的生活,是她自己的選擇。


90年代,張愛玲的作品回潮時,她拿到了不少版稅。


她的遺物被清點時,除去證券,現金存款還有28000多美元。


另外還有很多版權託管在她的朋友,香港的宋琪和鄺文美哪裡。


1988年,張愛玲的頭號“粉絲”戴文采,為了採訪,偷偷住進了張愛玲同一所公寓。


那家高檔公寓的月租金是350美金。


而當時美國普通公寓的租金只有150美金。


這種高級公寓的物業,是不會允許他們的樓裡有跳蚤的。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2016臺北國際書展“愛玲進行式”,張愛玲的衣服)


所謂的跳蚤,很有可能是張愛玲幻想出來的。


她患有精神性的疾病,卻不願意承認,也不願意就診。


這種對跳蚤假想的抵抗,好像唐吉訶德與風車巨人戰鬥般的悲涼。


對生活的堅守與不堅守,對命運妥協、還是反抗……


這些問題,張愛玲應該思考過無數次了吧。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張愛玲的這種離群索居,不是魯濱遜式的不得已;


也不是梭羅式的身體力行,證明一個人可以生存。


她的狀況和一種心理問題“第歐根尼綜合症”Diogenes Syndrome,非常相似。


這個病的主要特點是:

1.生活髒亂。2.極度自卑感。3.有強迫性的囤積行為。4.有強烈的隱居慾望,拒絕他人幫助。5.主要出現在老年人上,有時伴隨老年痴呆症。


除了第一條,其它情況張愛玲都有。


張愛玲自卑,這是很多研究張愛玲的專家學者,普遍的認可。


張愛玲的遺物裡,有很多沒開過包的廚房餐具,還有拖鞋。


“拖鞋是那種沐浴用的橡膠拖鞋,還有幾大包新的沒開過封。”


張愛玲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唯一偶爾接觸的人林式同先生說:


“她在洛杉磯的韓國城,租有倉庫用於儲物。”


這和病症第三條的囤貨非常吻合。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2016臺北國際書展“愛玲進行式”,張愛玲的遺物)


而這種病症最致命的關鍵,是它本身就有著拒絕別人幫助的特徵。


這點在張愛玲這樣一個絕世而獨立的“大女主”身上,顯現的更加突出。


旁人越發的無法接觸她、對她伸出溫暖的雙手。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說: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總會遇到很多人。


有些擦肩而過,有些愛過,有些恨過,有些遺憾過。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軌跡大都如此。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但是張愛玲說:“我覺得,我就是一座孤島。


這話聽起來並不令人認為她孤傲,只是感覺非常非常的淒涼。


她是渴望著走出去的,生命中幾次大的轉折遷移,都是在尋求變化和突破。


和賴雅看似不般配的11年,成全了張愛玲缺失的父母之情,戀人之愛。


只可惜,錦書送罷驀回首,無餘歲可偷。


賴雅走後,張愛玲徹底把自己封閉了起來。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每個人的生命,都註定存在著很多遺憾,所謂的完美,也只是自己不斷地對自己妥協。


我們看不懂張愛玲,其實又何嘗能預測出自己的路?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1995年9月1號或者2號,張愛玲洛在杉磯羅契斯特街的一所公寓裡病逝了。


終年75歲,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


生於月圓夜,死在中秋日。


她的遺體是在9月8號被發現的,據法醫推斷,去世時間應該在一週之前。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餘秋雨先生說:


“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


“但文學並不拒絕寂寞,是她告訴歷史,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還存在著不帶多少火焦氣的一角。”


“正是在這一角中,一個遠年的上海風韻永存。”


張愛玲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有著自己的地位,


她特有的文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青年。


疾病纏身,搬家180次,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晚年,為何如此悽慘?

忽然想起張愛玲的名句: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張愛玲的一生好像結束了,但是她的故事並沒有完結。


她的作品,她的逸事,經年流傳在坊間,依然縈繞在人們心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