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师者|四川一所村小的夫妻教师:会坚守至送走最后一名毕业生

师者|四川一所村小的夫妻教师:会坚守至送走最后一名毕业生

黄小林给学生上体育课。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四川射洪县城至天仙中心小学双庙教学点是一段长达20多公里的乡村公路,做了35年农村教师的黄小林、严云春夫妇在这条崎岖路上跑了无数个来回。

年过半百的夫妻俩已经无法想起发生在这片乡土上的许多事情。这些年来他们眼见乡间“泥路”铺上了鹅卵石,高速公路穿过山野、田地,拔地而起的高架桥在天空留下一道长影。但村庄越来越空,老人们独守田地,一天天变得更老。鼎盛时拥有一千多人的“双庙小学”如今也只是还剩8名学生的“双庙教学点”。

2015年夏天,两人唯一的同事退休,他们就成了这所乡村小学最后的“坚守者”。

目前,黄小林带着两名三年级学生(另有一人外出治病),妻子严云春则带了5名幼儿园小孩。2018年5月24日,黄小林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称,两人打算继续守着学校,直至最后一个学生从这里“毕业”。

“不是没想过离开,不是没有机会离开,但我们一走,怕是没人愿意来了。”黄小林告诉澎湃新闻,自己和妻子均是双庙乡人,在这长大,种过这里的地,在这当了30多年的乡村教师,教了一茬又一茬学生,有感情了。“都过了大半辈子”,便为家乡教育站好最后一班岗吧。”

师者|四川一所村小的夫妻教师:会坚守至送走最后一名毕业生

严云春给小朋友上课。

全校仅剩8名学生

双庙乡干部杨贵奇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上世纪90年代,“双庙学校”发展最好时拥有1-9年级,后在撤点并校中因为地理位置过偏,该校4年级以上学生合并到了镇上学校。“现在条件好点的家庭都把学生带到城里上学了,留下的都是家里经济条件较差,或者没人能去城里(陪读)的小孩。”

5月24日晚上,黄小林告诉澎湃新闻,曾经的双庙学校下辖五六个村小,鼎盛时学生人数多达千人,但目前仅有8名小孩,其中3名上三年级,5名读幼儿园。

他介绍说,学校本有两栋三层高的楼,分别用作教室宿舍和教学,因为学生越来越少,基本弃用。原有的操场也已长满了荒草,被坍塌的山体掩埋了大半。他和妻子严云春都是双庙乡本地人,在当地从事教师35年,始终未曾离开。

黄小林和严云春所教的8名学生里,有3名孩子来自同一家庭。这3名小孩的爷爷告诉澎湃新闻,选择在双庙教学点上学不仅因为“老师教的确实好”,也因为“经济条件不好,去城里上学要租房子,也没人接送,农活多、走不开”。

另有一名叫敬琴(化名)的脑瘫学生,今年快满15岁,仍在念三年级。敬琴母亲告诉澎湃新闻,孩子出生没几个月就因煤气中毒导致脑瘫,她和丈夫曾带女儿四处求医,但效果不佳,至今敬琴“走路双腿撇着,站不住”。

“身体这样也就算了,教育也成难题,我们找了很多学校,都不收她,直到2014年找到黄小林老师这来,才算有了学习的地方。”敬琴母亲称,黄小林和严云春两位老师为她的女儿付出颇多。

“希望这个教学点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毕竟还有一些村民家庭条件不好,没得办法(无法)承担孩子在城里上学的费用。”黄小林说。

师者|四川一所村小的夫妻教师:会坚守至送走最后一名毕业生

黄小林给学生讲课。

两人教完所有课程

因为只有两个年级,夫妻俩包揽了所有课程,黄小林负责三年级,严云春负责幼儿园。遇上体育课和音乐课,所有孩子便在一起上课。黄小林喜欢教孩子们唱《草原小牧民》,所有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一边拍手一边跟着唱,声音传遍乡村。体育课也很简单。让学生做完几个简单的体操动作后,黄小林往往会组织大家“游戏”:推着废弃的轮胎比赛谁跑得更快。

尽管学生少,但黄小林和严云春工作从不打折扣。每周一清晨,国旗照样在学校升起,黄小林用手机放国歌,音量开到最大,拉动绳索将国旗升到旗杆顶端,严云春则带学生排好队列,行注目礼。上下课铃声会按时拉响,不早不晚,校门紧闭,家长不得随意进出。在媒体拍摄的视频里,教室中哪怕仅有3个学生,黄小林的嗓门也很大,不时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黄小林喜欢向来访者展示各种科技创新大赛的奖状,将它们铺在办公室的桌面,一一说明来处。黄小林称,教书之余自己会带学生做些小发明,比如吸尘墨板擦、扫地车、农家热水器、画线器等,多次获得省级或事迹、县级荣誉,他自己也是县里的“优秀科技辅导员”。

“黄小林、严云春教学工作做得好,为人做事也没得说,村民们有目共睹。”张贵奇称。当地媒体四川在线遂宁频道曾报道,为了办好学校,黄小林通过在县城工作的弟弟动员县职中给双庙小学捐了6台电脑;又动员搞房地产的三哥,捐资15万元在双庙小学附近修了十余公里的水泥路。

黄小林告诉澎湃新闻,敬琴是夫妻俩花心思最多的一名学生。“学东西很慢,需要反复讲。”黄小林称,课堂上,自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和敬琴互动。两人在生活上也对敬琴多加留意。敬琴家住得远,为方便敬琴母亲照顾女儿,黄小林将学校堆满杂物的宿舍楼空出一间房来,留给母女俩做饭、午休。三年级上课多在教学楼二层,黄小林和严云春每天将敬琴背上楼,下课后再背下来。

令黄小林感动的是,虽然敬琴行动不变,但爱学习、爱笑。严云春也记得,有一次下大雨,敬超评母亲考虑到安全因素不打算送她上学,没想到敬超评死活不同意,最后她母亲拗不过她,只好冒雨送来,但是孩子的身上都湿透了。

不过,黄小林告诉澎湃新闻,这学期开学后,敬琴上了两周课后,因为前往外地治病,至今尚未返校。

师者|四川一所村小的夫妻教师:会坚守至送走最后一名毕业生

黄小林和学生合影。

希望为家乡培养更多人才

夫妻俩在乡村学校呆了30多年,早年住在附近,上下班倒也方便。等到自家孩子成家立业,经济条件稍微好点,两人筹钱在县城买了房子。最近几年,每逢周一清晨,两人便骑着摩托车从县城出发,越过20多公里乡村马路到达学校,直至前年黄小林用积蓄及借来的一部分钱买了辆小轿车。冬季天冷,骑车尤其冻腿,这让两人落下了病根。周一至周五,两人住在学校,他们将宿舍楼前一片花坛开辟成土地,种满蔬菜。

日子虽然清苦,但黄小林觉得值。他举例称:从学校出大门左拐,原来是一片泥洼,现在成了整洁的聚居地,“这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一名村官做的”。“只有重视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家乡贫穷的面貌才能被改变。”黄小林称,学校不仅有在政商领域较为成功的学生,也有很多养猪、养鱼、养鸡大户,“正是教育给了他们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

2017年教师节,黄小林被评为“优秀乡村教师”,和妻子上县里参加完表彰大会回校,发现大门口摆着一簇鲜花,纸条上写了祝福的话语。严云春告诉澎湃新闻,虽然纸条没署名,但她一看字就猜出是以前教过的一名女孩。“她到镇上上学去了,经常回来看我们。那是我们收到的最好的教师节礼物,觉得受太多苦都值得。”严云春说。

今年6月,严云春即将退休,她打算申请再“工作一年”,继续多招一届幼儿园。而下学期,现有的5名幼儿园学生将升为一年级,由黄小林来带。3名三年级学生则会在秋季开学时转至天仙镇读四年级。

“我希望还工作五六年,能继续扎根在双庙教学点。”黄小林告诉澎湃新闻,他和妻子严云春在这里工作了35年,热爱故乡、热爱教育,希望能够为家乡教育“站好最后一班岗”,将学生培养成才,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出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