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什麼是五蠹?韓非子為何斥責五蠹?《五蠹》中體現的法制主張

引言:《史記·遊俠列傳序》提到:“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司馬遷固然沒有說錯,但卻不夠全面,韓非子所譏諷的不僅僅是儒生與群俠,還包括言談者、患御者與商工之民,這三種人與儒生、群俠合起來稱為五蠹,意思就是五種蛀蟲,都是韓非子所斥責批評的對象。韓非子為什麼要大張旗鼓的斥責這五種人呢?這與他的法治思想和法制主張有關。

什麼是五蠹?韓非子為何斥責五蠹?《五蠹》中體現的法制主張

韓非子

守株待兔——韓非子的唯物史觀

守株待兔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個寓言故事,指出了看待問題要與時俱進、不能沉溺於過去舊有的經驗,這種觀點可以說已經具備了唯物史觀的思想。實際上,這個故事就出自於《韓非子·五蠹》,韓非子創作這個寓言故事,其目的是駁斥那些一味崇拜古人、效法聖人的思想。《五蠹》原文提到:

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韓非子認為,那些整天鼓吹堯舜禹湯的人,其實就是冥頑不靈之徒,跟守株待兔的農夫沒有區別。韓非子為什麼要這麼說?其根源就在於他所倡導的法治思想。

什麼是五蠹?韓非子為何斥責五蠹?《五蠹》中體現的法制主張

守株待兔

自武王伐紂之後,周公制禮作樂,採用的是“以禮治國”,但禮只針對貴族而言,並且許多是非標準都是模稜兩可的。韓非子認為,在新的社會環境下,禮治已經不符合歷史潮流了,應該由法治取而代之。

雖然文中沒有明確提到反對禮治,但“先王之政”無疑就是指傳統的禮治,這就是《五蠹》一文中開章名義表達的觀點。

韓非子這種觀點,具備一定的客觀性與很大的進步性,但難免也有些矯枉過正,世道之變,在於循序漸進,妄圖一口氣吃個大胖子,把固有的思想和制度全部打破,這種行為固然暢快淋漓,但無異於揠苗助長,很可能會得不償失。

心懷仁慈,刑不可廢——韓非子眼中的情與法

春秋時,百家爭鳴,但當時真正影響力最大的只有儒墨兩家,並稱兩大顯學。儒墨兩家的許多觀點都大異其趣,但也都強調一點:仁愛。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墨子提倡“兼愛”,儒墨皆打著“先王”“先聖”的旗號,認為只需要仁愛就能感化一切,治理國家,而不需要刑罰,這才是韓非子所反對的現象。

什麼是五蠹?韓非子為何斥責五蠹?《五蠹》中體現的法制主張

“兼愛”提倡者墨家創始人墨子

許多人都認為韓非子,主張依法治國,反對儒家、反對儒家的仁政,二者之間是完全對立的,實則不然,韓非子所反對的,只是“不主張依法治國”這件事,如果說在“依法治國”的前提下,君王能保持仁慈,這也是韓非子所讚賞的。其中,韓非子舉了以下例子:

司寇行刑,君為之不舉樂;聞死刑之報,君為流涕。……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勝其法,不聽其泣,則仁之不可以為治亦明矣。

這裡的觀點已經非常明確了,因為死刑而感動哀傷,這是君王的仁慈之心,但不能因為這樣的仁慈之心,就不執行死刑了,這就是法治。

韓非這種思想,到今天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正如如今仍然很流行的圍繞“情有可原”與“罪無可恕”展開的討論,法是一種準則,制定了就必須人人遵守,若人人皆因“情”而亂“法”,那法之尊嚴何在?面對有爭議的事件,我們應該討論的不是法令應不應該執行,而是法令本身是否有改善的空間。

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懷於義——韓非子的法制思路

性惡論是有荀子倡導併發揚的,作為荀子的得意門生,韓非子也繼承了這種觀點,但韓非子的性惡論比荀子更加徹底。韓非子曾說:夫以妻之近及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餘無可信者矣。即認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都不值得信任。

什麼是五蠹?韓非子為何斥責五蠹?《五蠹》中體現的法制主張

性惡論倡導者、韓非子之師荀子

而韓非子之所以會徹底地倡導性惡論,目的也是為自己的法制主張做鋪墊,既然所有人性都偏惡,如果任由這些惡橫行無忌,那豈不是天下大亂,永無寧日了?該如何解決呢?韓非子的思路很簡單,《五蠹》原文提到:

且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懷於義。

在這裡,韓非子又一次站在了與儒家相反的立場上,他認為民眾是不會感懷於所謂的“義”的,而“義”正是儒家的主張。就拿孔子來說,孔子作為儒家聖人,依然要臣服於魯哀公,魯哀公並不是儒家心目中的仁義之君,所以孔子並非臣服於魯哀公的仁義,而是屈服於魯哀公的權勢。

既然連儒家聖人都要臣服於勢,那普通民眾更不用多少了吧?縱然是人性本惡,但只要有那麼一種權勢、威勢存在,能夠使這些惡臣服,那所有問題都解決了,那麼這種威勢是什麼呢?很顯然,就是法制。

什麼是五蠹?韓非子為何斥責五蠹?《五蠹》中體現的法制主張

儒家聖人孔子

按照今人普遍的觀點,人性本身是不存在善惡這個概念的,所謂的善惡皆是後天所加,但韓非子這種立足於性惡論而推導出的法制主張,依然值得肯定,怙惡不悛者眾,唯有刑與罰能約束。

賞善罰惡——韓非子的法制主張

思路已然清晰,那麼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該如何具體實施呢?關於這一點,仔細分析《五蠹》原文,我們可以認為,韓非子的法制主張主要圍繞兩個字來展開,那就是“賞”與“罰”。

韓非子大力倡導“罰”,他認為父母的慈愛也罷,鄉鄰的行動也罷,師長的智慧也罷,這些東西都是值得肯定的,但也都無法改善人本性中的惡,唯一能起到效果的,就是嚴苛的刑罰

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民固驕於愛、聽於威矣。

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仁義道德都不足為恃,唯有嚴刑,才能治本,這便是“罰”,並且有罰必從重,這樣才能使人畏懼。當然了,有罰必有賞,對有功者、有益者必須加以賞賜,才能使人奮勇爭先,同樣的,賞賜也應該厚重,才能與嚴苛的刑罰形成對比。

什麼是五蠹?韓非子為何斥責五蠹?《五蠹》中體現的法制主張

韓非子觀點:嚴刑重賞

值得一提的是,韓非子還明確提出了一個觀點: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意即無論是罰還是賞,一旦制定了,就不要輕易更改,這樣才能讓民眾廣泛遵守,保持法制的權威性。

離法者罪,犯禁者誅——斥退五蠹,掃清法制障礙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為何斥責五蠹?答案就在這句話中,儒家講究仁義禮孝,這些東西本身固然沒錯,但他們只是一種德行操守,不能凌駕於法之上,韓非子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

大意是一個士兵在戰場上三次作戰都逃跑了,孔子問他為什麼逃跑,他回答說父親年老,怕自己死了之後沒人給父親養老。孔子認為這個人很具有孝道,於是推舉給他升了官。很明顯,孔子這種做法就屬於本末倒置,因為推崇“孝”,而罔顧“法”,讓原本有罪之人不但沒受到懲罰,反而獲得了獎賞,儒以文亂法,就是指的這種情況,儒生們長篇大論鼓吹先王之道,指責當時之律法,實為國家之不幸。

同樣的,群俠以私劍養,逞個人之勇武,好勇鬥狠,藐視國家之禁律;言談者(縱橫家),滿口謊言,捏造事實,以宣揚自己的主張,不顧國家利益;患御者(近臣、門客)集聚一堂,依附於權貴之家,為了自身的安穩,躲避為國家做貢獻的義務;商工民鑄造低劣物品,投機倒把,以次充好聚斂財務,謀奪農民之財。這四種人,與儒生一樣,都是國家的蛀蟲,只有除掉他們,才能解決國家日益衰落的根源。

什麼是五蠹?韓非子為何斥責五蠹?《五蠹》中體現的法制主張

言談者(縱橫家)

那應該如何合理地斥退五蠹呢?韓非子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王以文學取;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劍養。

總結起來就八個字:離法者罪,犯禁者誅。

結語:名為五蠹,實一蠹也

觀《五蠹》之文,這是一篇韓非子用來表達態度、申明立場的文章,文中不僅僅是一般人認為的“只提出問題”,還給出了“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案。總的來說,韓非子實則對事不對人,他所斥責的並非五蠹本身,而是五蠹“離法犯禁”的行為,斥退了這五種人,那這些行為自然也就沒有了。名為五蠹,實則只有一蠹:所有離法犯禁的人。



參考文獻

《韓非子》

《史記》

注:圖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