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十年之前,汶川還沒有發生這些故事

西南處,國有殤。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

四川省汶川縣,山河動盪,

80秒的動盪,8.0級的強震,

69227人遇難,數千萬個家庭毀滅,

所有的一切化為了廢墟,那是個灰色的日子。

十年之前,汶川還沒有發生這些故事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汶川地震後國家和人民第一時間展開了救援,

解放軍、武警、醫療工作者爭分奪秒,

用雙手扒開廢墟,用肩膀扛起落石,

空降兵冒著生命危險從天而降,

搜救犬與戰士並肩作戰,

用汗水和鮮血打通了生命之路。

2008年5月20日0時50分,

汶川映秀灣水力發電廠廢墟中,

被掩埋了178小時22分鐘的馬元江被救出,

他也成為汶川大地震中最後一位獲救者。

至今馬元江依舊清楚記得那個聲音,

有人大喊一聲“好”,他便從廢墟中被救了出來。

由於左前臂長時間壓迫缺血,

致使發生氣性壞疽病變,

經過近六個半月的治療,馬元江康復出院。

回到映秀後,馬元江繼續在發電廠上班,

並在都江堰有了新家。

十年之前,汶川還沒有發生這些故事

如今,馬元江戒了煙,學會了游泳,也開始跑馬拉松,業餘時間則是看書,還去做了志願者

10年前的情景,

讓參與那場救援的醫療界人士同樣記憶猶新。

“親歷過那場災難之後,我更擔心災難再次到來時,

我們仍然沒有完善的醫療救援體系。”

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主任委員、

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隊長、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院長劉中民如是說。

汶川地震發生後,

劉中民果斷放棄奧運會火炬傳遞的機會,

加入上海市衛生系統抗震救災醫療隊,

於5月18日作為上海第二批醫療救援隊的隊長,

率隊飛抵汶川開展救援工作。

在具有“最後孤島”之稱的重災區草坡鄉,

他們連續作戰12個日夜,

艱難完成了63名傷員和

100多名傷員家屬的轉移……

十年之前,汶川還沒有發生這些故事

汶川草坡鄉防震棚內,劉中民教授為小傷員義診

早一點到達,早一秒救援。

當時,劉中民的想法與大家一樣。

真正到了災區,劉中民才明白,

時間固然重要,但災區現場

醫學救援的秩序、效率更重要。

在汶川醫學救援中,總結出

“前後方、軍警地一體化”等經驗啟示,

為今後幾年緊急醫學救援能力的快速提升奠定了基礎。

不僅如此,圍繞現場檢傷分類救治、

落實“四集中”救治,集中資源、集中專家、

集中傷員、集中救治……都是汶川特大地震

10年來緊急醫學救援的經驗。

與此同時,

還對災後大疫的內涵、地域與時間範圍、

數量與影響指標進行了定義,

首次科學量化了災後無大疫的標準。

此後,在玉樹、蘆山等地震災區

汶川經驗得到應用、驗證、校準和提升。

2015年,汶川經驗在

赴尼泊爾馳援中得到有效實施。

中國政府醫療防疫隊伍除了巡診和救治傷員,

還為當地培訓了1000多名軍地公共衛生技術骨幹,

特別是協助制定了11個災後防病技術方案……

這是緊急醫學救援援外歷史上的一次開創。

十年之前,汶川還沒有發生這些故事

汶川縣水磨鎮作為第一個重建的地區,現在已經成了4A級景區

汶川地震過去10年了,

多少人因為這場地震而改變?

只有親歷那場地震的人才會明白,

在災難醫學救援領域,

中國急需一場深刻的變革。

那麼,這10年來災難醫學救援領域

發生了什麼改變?取得了哪些進步?

汶川特大地震之後,

“災難醫學”開始進入社會和醫務界的視野。

2008年9月,中國高校首個災難醫學系

在同濟大學醫學院正式成立,

此時距抗震救援歸來僅四個月。

在汶川地震救援中,

隨身帶著行軍鍋、發電機,

到了現場馬上安營紮寨,迅速投身醫療救援。

因習慣了多年來護士分診、儀器檢查,

缺醫少藥的災區竟有些不知所措。

還有一些醫生沒有掌握

最關鍵的檢傷分類技術,

往往是誰喊疼誰先被抬上飛機。

真正的重傷員,

尤其是那些肝脾破裂者不會出聲

——卻沒得到及時轉運。

正是汶川地震災難救援中

暴露的多方面問題,讓劉中民等人

深刻體會到災難現場的醫學救援

只有儘快向所有醫護人員

普及培訓災難現場救援技能,

才能填補中國災難醫學的空白。

十年之前,汶川還沒有發生這些故事

北京市紅十字會999救援隊在汶川救災

2011年12月,

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於上海成立。

從動議到申請,再到批覆、成立,

共計一年半時間,

是中華醫學會籌備期最短的二級分會,

在一定程度上,這個分會可以看作是

國內醫學界對汶川地震的反思與總結。

災難醫學分會成立時,

來自全國醫務界800多位醫務人員出席,

劉中民擔任首任主委,

中國災難醫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學會陸續建立常委會、青委會及年會制度,

陸續組建地震、火災、

水災、爆炸、科普等多個學組,

20餘個省市建立了二級分會,

為中國災難醫學的起步

打下堅實的人才儲備基礎。

十年之前,汶川還沒有發生這些故事

中國國際救援隊參加玉樹地震救援

災難醫學會成立七年來,

災難醫學研究的國際化趨勢

已從事後災難的處理轉變為

事前災難的預防,災難醫學的理念概括為

“始於災前,重於災中,延於災後”。

在災難醫學分會副主委、

科普學組組長王立祥等人的呼籲下,

公眾的科普培訓工作

也放在了學會的重要位置。

去年開始,

同濟大學醫學院災難醫學系

在網上開設了網絡公開課,

作為生命通識教育供全國大學生選修。

目前剛開設兩學期,

已有超過1.3萬名大學生選擇了這門課。

汶川地震十年,

隨著國家應急管理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和建立,

中國的災難醫學體系也逐漸成長起來。

這背後,是多年來

醫務界對災難醫學的高度關注,

也是一批有見識有擔當的智者不斷推動的結果。

他們在一次次突發事件應對處置中

不斷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及時改進,

使得我國緊急醫學救援體系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

①四川日報《醫學救援 進步寫在10年間》(作者:劉惠鑫 劉佳)

②健康報《汶川十年,磨出來的災難醫學》(作者:李靜 孫鈺 吳衛紅)

③中國網《汶川十年 左右人生》(作者:辛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