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有人說《1917》是屬於電影的勝利。其實,《1917》只是電影這門藝術應對互聯網時代的節節敗退之下,一次有力的反擊。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今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因為有了《寄生蟲》的一飛沖天,所以讓《1917》這部電影成為了今年可惜的“大獎遺珠”。

但這部電影仍然以自己獨樹一幟的電影視聽語言和磅礴噴湧的專屬於電影的肌理和血脈,讓電影這個物種的隱性基因得以充分顯現,也給了“走進電影院看電影”這件事難以取代的尊嚴和儀式感。而奧斯卡也用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音效設計三個技術類大獎,為《1917》在視聽藝術上的卓越拓展驕傲背書。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01導演的自覺,是一切的開始

還記得在今年一月的金球獎頒獎禮後臺,手捧最佳劇情類導演獎盃的薩姆門德斯被記者問到:你對電影的未來是悲觀還是樂觀?這位以戲劇起家,並在英國擁有自己的劇場的導演擲地有聲地回答道:雖然面臨著流媒體等全新娛樂視覺方式的衝擊。但電影的未來依然是光明的。而且取決於電影人自己。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薩姆·門德斯還拿自己的導演作品舉例。他說他已經多次來到金球獎。回想當年他拍過的諸如《美國麗人》、《革命之路》等電影,在當時的電影院或許還能被追捧,當放到如今或許很難讓觀眾走進電影院。因為人們通過電視就能看到。所以他希望使用更多電影工具、環繞聲、IMAX等一切電影手段來做電影。

在他的眼裡,電影人應該時刻保持野心和雄心。如果電影人能夠拍出讓人不得不進入電影院才能看到的電影,那電影的未來依然是充滿希望的。說到就要做到。《1917》就是薩姆門德斯對電影未來的一次有力回答。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02一切從放棄敘事的靠山開始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導演阿方索·卡隆在談到自己拍攝《羅馬》的初衷時提到:一般來說,敘事是一部電影的靠山。如果抽掉了對敘事的依賴,那對一部電影來說,就等於放棄了那個最大,最安穩,也最具有溝通作用的一件法寶。

《1917》就是一次對敘事這個安穩靠山決然放棄的冒險嘗試。薩姆·門德斯卻用一鏡到底和只屬於電影的超凡視聽語言,讓觀眾藉由魔幻的攝影師視角去跟隨主人公走進戰場的殘酷,完成一次驚心動魄卻又無比心痛的營救任務。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在一部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電影裡,《1917》將敘事的功能降到了最低:兩個士兵,必須在8小時的時間內,隻身前往前線,向那裡準備衝鋒的1600名官兵傳達停止進攻的消息,以此挽救他們的生命。

電影開場就把這件事情通過科林·費斯扮演的將軍的嘴,做了簡介且精準的敘述。而且一般有過常規觀影經驗的人都會知道,任務一定會成功,消息一定會送到。路途中也沒有太多的人物和激勵事件的干擾,全片就是兩個人穿過不同的戰爭地貌,最終和時間與死神狹路相逢,死走逃亡。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說到對敘事的摒棄。兩個士兵中的一個,在電影進行到才將近一半左右時就因為一次意外而喪生。這也讓一般電影中會著墨描寫的主角之間的彼此衝突和互為和解的對手戲,在還沒有發生時就戛然而止。

電影后半段就是剩下的那個士兵的孤獨跑酷。依然是極少的人物出現,極少的對白,甚至沒有出現過敵軍的正臉。但就在這樣事先張揚,且不提供額外懸疑和狗血奇情的敘事基礎上,卻因為電影視聽語言本體上的登峰造極,牢牢把觀眾釘在影院的座位上,屏氣凝神,不能動彈。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03戰場如幕布,曠野是舞臺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在《1917》的拍攝花絮裡,導演薩姆·門德斯以及攝影指導羅傑·迪金斯都不止一次強調:這部電影的全部畫面場景都是在戶外,準確的說是在戶外戰場上。

在泥濘骯髒的塹壕陣地裡,在被炸燬的城市廢墟和斷橋裡,在草地礦林和荒原郊野裡,受因為限於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鏡頭會時常跟隨主人公進行360度環繞,所以幾乎根本不可能打光。攝影師帶著攝影機,跟隨所有演員一起,只要開機板一響,所有人都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似的往前奔跑,即使出錯也不能停。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眾所周知,一鏡到底,可以讓電影裡的時間流逝和觀影體驗達成一致,以此產生心靈共振。再加上全程戶外的戰爭環境,電影本應該顯現出強烈的紀實電影質地。但《1917》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好像在以真實的曠野戰場為舞臺,通過兩位主人公的牽引,配合整體電影色彩的不斷變幻與流轉,呈現出了一步一景,一幕一幕的戲劇舞臺效果。

04他們穿越戰場,也穿越了四季

這部戰場上的“流動舞臺劇”,在主線故事的發生過程中,兩個主要人物一路上跑過戰場,也好像隱喻性地跑過了屬於他們人生的四季。

兩位士兵主角在接到任務後,從自己的戰壕出發,隨著一句經典臺詞Age before beauty(長者先行,靚仔殿後),兩個人匍匐跨出戰壕,第一段是濃烈汙濁的黃色。而主線任務開啟的第一段旅程也是以四季中的秋季開啟。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黃色是秋天的象徵。秋天不只是豐收和成熟,秋天也可能是腐爛和歸於塵土。兩位年輕士兵從腐朽的秋天上路,註定了此去終將墮入深淵的宿命之感。

在抵達已經撤退的德軍陣地,他們差點被肥碩的老鼠嚇死,又差點被德軍留下的詭雷炸死。幸而兩人互相扶持,躲過這一劫,逃出了快要崩塌的德軍陣營。

至此,整個畫面也開始豁然打開,呈現在兩人眼前的是德軍的槍炮陣地。這裡由於長時間的炮彈轟擊,整個土地被附上了一次厚厚的白色塵埃。從黃至白的顏色過渡後,也象徵兩人從秋季踏入了冬季。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電影行進至此,主角所經歷的地貌環境和顏色變幻開始加快節奏。兩人從白色塵埃之地走出後,很快迎來了冬日之後的初春。這也是兩人在整個任務中最為輕鬆的一段。靚仔講著其他戰友的笑話,兩人不知不覺從廢墟地來到了草地。象徵著兩人的旅程彷彿走過了凜冬,進入了初春。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尤其明顯的是兩人經過一段斷壁殘垣,這裡有一片被德軍伐倒的櫻桃樹。靚仔想起了母親曾經在家中種過類似的植物,說它們開花後落下的感覺如同下雪。這也是對季節的最好暗示。

緊接著,短暫的平靜被打破,原本以為這段旅程是如沐春風般祥和時,意外發生,一架德軍敵機墜毀在他倆面前。他們救出了身上著火的德國飛行員。而德國飛行員恩將仇報,捅死了靚仔。

隨著靚仔失血過多之後臉色的漸漸蒼白,他也永遠停在了這段未盡旅程的春天裡。也算是一種解脫和宿命歸宿。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當你以為這樣的敘事節奏還將進行時,導演薩姆·門德斯又一次利用影像將故事變奏。剩下的那個士兵帶著痛苦和信念繼續前進,卻遲遲沒有從春天走入下一個“季節”。而是隨著夜晚來臨,他也來到了電影最高光、最讓人瞠目結舌的魔幻時刻。

05魔幻的夜色,影史的高光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拍電影的都知道,在黃昏時刻,晝夜晨昏交替時,是屬於電影的魔幻時刻。而《1917》卻在晚上,在一片被戰爭摧殘過的城鎮斷垣中,主創模擬戰爭信號彈的色彩,讓整個電影被一種難以言說的魔幻光影所籠罩。

這種魔幻,也恰恰展現了這場戰爭的荒謬性和生死無來由的蕭瑟感。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這段影像的拍攝也是團隊投入最多心力的部分。羅傑·迪金斯罕見的將一整個教堂做出燈光源,在後期火光特效的配合下,主人公在一次次努力奔跑時,整個環境時昏時暗,如同他命懸一線的不安處境。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這裡的顏色質感像極了《007:天幕危機》裡邦德莊園的黃色大火。這不是偶然,因為,那部電影的導演和攝影指導也就是《1917》的導演和攝影指導,如假包換。

這是一段真實的夢境。在這裡,一切都被火光和信號彈所籠罩,無所遁逃。在這裡,一切都在燃燒,一切都在消失。特別是主人公看到遠處的一處雕塑物在燃燒中留下了模糊的剪影。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這個建築物看起來是噴泉,它象徵著曾經小鎮生活的日常和祥和;

這個建築物看起來是稻草人,它象徵著面對殘酷戰爭時想要阻止卻註定失效的無助;

這個建築物看起來像十字架,

它也象徵著面對人類的瘋狂暴戾時,宗教除了哭泣和燃燒,別無他法。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遠景的雕塑物,你覺得是什麼呢?

06任務達成,永恆消逝

經過了魔幻時刻,越過了河流,奔跑過重逢的地陣之後,剩下的那個士兵傳達信息的任務最終完成。他挽救了1600個年輕鮮活的生命。他見到了靚仔的哥哥,傳遞了他的死訊。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最後,在一片茂密草場中的一顆孤獨的大樹邊,他無力繼續,頹然而坐,這裡是任務的終點,也是旅程中“四季輪迴”的終點:夏季。和開場他們坐在一起的畫面形成了呼應。但如今,他的對面,已經沒有人了。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上圖是開場,下圖是結尾

這棵樹就是夏季強旺的象徵。哪怕戰爭多麼殘酷,天地多麼不仁,依然有生生不息,恣意生長。順便多說一句,有沒有覺得這棵樹很像佛家裡的沙羅雙樹園裡的樹木造型。沙羅雙樹園是佛陀的歸元之地,也是電影裡終極任務的歸元之地。但為什麼只有一顆樹?顯然,另一個年輕的生命,已經圓寂了。


一部偉大的好電影,應該是主創的創作本意和電影誕生之後在觀眾內心映射的彼此合謀。主題先行,看似放棄多元敘事的《1917》,就是在極簡中包裹著複雜,在視聽的盛宴中糅合了反思,在說不清正義非議的戰爭講述中,眼睜睜看著年輕的生命輕而易舉的飄零而去,無力挽留。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1917》電影海報上有一句話:Time is the enemy.時間是敵人。但真的是這樣嗎?至少在《1917》裡,兩個年輕士兵的最大敵人不是時間,而是他們身處的戰場所投射出的荒謬與荒蕪。

當下的時代,互聯網重塑了現代人的興趣圈層。電影這種原本屬於“大眾的集體狂歡”也被互聯網逐漸消弭。電影本體中那些視聽震撼的部分已經遠遠不能讓人感到滿足。但弔詭的是,電影的社交網絡屬性卻被無限放大著。

節節敗退的電影依然固守著自己的護城河。《1917》,就是電影在節節敗退中一次漂亮的自我回擊。這個回擊如此漂亮,如此高光,卻也如此形單影隻,難覓隊友。但至少,屬於電影的勝利曙光,依然在渺茫中若隱若現。

《1917》,一次穿越四季和夢境的旅程,你看出來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