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哈爾濱海關舊址尋蹤

哈爾濱海關舊址尋蹤

作者:潤谷,本名劉延年,哈爾濱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著名哈爾濱歷史文化研究專家,今日頭條專欄ID:llyn潤古,聯繫方式:個人微信號 lyn560606

值班大話君/樂活寶璐

海關是國家設在口岸的管理進出國境貨物、人員、運輸工具、徵收關稅並辦理有關事務的行政機關。中國近代海關始於1864年,清政府在廈門、廣州、寧波、上海先後設立了四處海關,分別稱為閩海關、粵海關、浙海關、江海關。當時的海關與現在的海關相比,不論管理權限和涉及的範圍都不可同日而語,可以說他是一個包羅萬象、龐雜無比的行政機構。他以徵收關稅為核心,承辦港務、航政、氣象、檢疫、引水、燈塔、航標等海事業務,還經營財政、貿易、郵政、內外債清償、教育、國際博覽會、條約簽訂等洋務和外交事務。老百姓知道的中國發行的第一套大龍郵票,就是在海關試辦郵政時期發行的。

黑龍江地區出現的第一個海關也不是中國設立的,而是沙俄政府於1896年在拉哈蘇蘇(現黑龍江省同江),“乘我邊陲空虛,越界設關,稽查出入口貨物,徵收關稅”。沙俄政府這一粗暴踐踏中國主權的嚴重事件,直到六年後才引起清政府的注意。1902年三姓(現依蘭)副都統派人到當地調查,確認沙俄政府越過黑龍江到我方一側設卡徵稅的事實,隨即與俄方展開交涉。俄方恃強不理,以種種理由拒不撤關。這一拖又拖了六年,直到1908年清政府才出面照會俄國,指出俄國越界在拉哈蘇蘇設立稅關是侵犯中國主權的行為,要求迅速將稅關撤回俄國境內。1908年2月,濱江關道杜學瀛也照會俄國駐哈爾濱總領事留巴,要求俄國撤回稅關。經過清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多次交涉,俄國才於同年底將非法在中國境內設立長達12年之久的稅關撤走。

黑龍江與俄國接壤,但是兩國邊民越界進行小額易貨貿易是民間常態,由於邊境線漫長,交易地點又不固定,所以長期以來一直處於有邊無防、國門洞開的局面。1898年中東鐵路開始全面動工,當時運送築路器材和物資主要靠航運。特別是1903年中東鐵路通車後,中東鐵路成為中國連接歐洲的鐵路大動脈貫通。東北地區特別是哈爾濱對俄囯和歐洲的國際貿易額逐年增加,東北生產的木材、糧食、食用油等產品銷往歐洲,歐洲各國生產的機電、化工、日用品大量地銷往中國。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中東鐵路的樞紐總站的哈爾濱建立海關已迫在眉睫。

1907年3月4日,清政府關稅務司赫德電告黑龍江將軍衙門擬在東北奉天、安東、吉林、哈爾濱建立海關。3月10日,中俄雙方代表在哈爾濱召開稅關特別會議,俄國駐哈爾濱總領事留巴、外阿穆爾地區稅關監督拉特金、中東鐵路商務處長羅曼、鐵路交涉員達聶爾,以及濱江關道杜學瀛、黑龍江鐵路交涉局總辦宋小濂和哈爾濱稅務司格諾瓦洛夫出席了會議。會上就設立哈爾濱海關進行了討論,草擬了《北滿稅關試行辦法》,該辦法規定兩國邊界貿易,在百里內均不納稅,鐵路運貨按三分減一納稅。此徵稅範圍除中俄貨物外,其他各國貨物均按此規定辦理。

1907年7月28日,清政府外交部與俄國正式簽訂《北滿洲稅關試辦章程》這一天被認為是哈爾濱海關正式啟動之日。

哈爾濱海關下設傅家甸、滿洲里、綏芬河、大黑河、三姓、拉哈蘇蘇分關及分卡。從分關分卡的佈局看主要集中在一個鐵路樞紐總站,兩個鐵路出境口和界江、內河之咽喉。稽徵進出口商品的關稅,開設之初每日入庫稅銀近2000元,這在當時一元錢可以買好幾個豬手的年代,無疑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哈尔滨海关旧址寻踪

哈爾濱松花江口岸

據史料記載,哈爾濱海關第一處開辦地點設在現果戈裡大街與民益街交角路東南處。這棟房子是當年果戈裡大街上較早的一棟公共建築,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由於樓體為白色,所以人們稱之為大白樓。然而,不知是什麼原因,海關在這辦公時間不長就從此地遷走了。德商西門子電器公司遷到此樓,哈爾濱當年許多電話機和交換機都是由這家公司銷售的。解放初期東北行政委員會曾在此辦公,後改做黑龍江省郵電醫院。1997年此樓被拆除新建樓。

哈尔滨海关旧址寻踪

哈爾濱海關第一處開辦地點

1910年10月14日,哈爾濱海關新大樓在車站街落成(現紅軍街匯鑫源商廈址)。這棟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共分三層,地上兩層,地下一層。樓體仍為白色,與第一處海關辦公樓不論建築風格還是樓體顏色十分相近。這棟房子是由當年哈爾濱十分有名的設計師維里斯設計的。哈爾濱海關之所以遷到此處辦公可能考慮距火車站較近。當年哈爾濱海關的總稅務司官邸、副總稅務司及年長已婚幫辦等官員的宿舍也都建在附近。由於海關設在此地,附近的一條街也由此就取名叫海關街了,這條街名一直延用至今。但很可惜的是海關辦公樓和關長官邸先後被拆除,“海關街”成了有名無實的街了。

哈尔滨海关旧址寻踪

海關新大樓

1929年哈爾濱海關改名為濱江海關。

哈尔滨海关旧址寻踪

濱江關分卡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關東軍佔領了東三省。起初日本人顧及國際影響和西方國家利益,沒敢強行接收東北各地的海關和郵政,兩個機構的辦公大樓頂上仍然飄揚著中華民國國旗。直到1932年3月偽滿洲國成立,才開始對海關、郵政進行掠奪。同年9月哈爾濱海關被日本人控制下的偽滿洲國接收,將濱江關改稱哈爾濱稅關,並在道里區警察街60號(現友誼路188號)成立哈爾濱稅關監督署。

哈尔滨海关旧址寻踪

濱江關稅務司住宅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1946年1月哈爾濱稅關被國民黨接收大員王文舉、馬忠良接收。三個月後,東北民主聯軍進入哈爾濱,這處房產被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司令部佔用,司令員朱瑞的家也住在這裡。這也是哈爾濱海關唯一一處辦公舊址。

說完了哈爾濱海關辦公舊址和官員住宅,就不得不說住在這裡邊的人。

中國海關自創辦那天起,就採取依靠洋人“幫辦稅務”。英國人赫德在擔任清政府總稅務司期間,借鑑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了以總稅務司為首腦、各國洋員為骨幹的海關人事管理制度。據統計從1907年哈爾濱海關成立至1932年哈爾濱淪陷,在25年間先後有俄國、德國、英國、荷蘭、意大利、法國、丹麥等7個國家51人次擔任哈爾濱海關稅務司。我們國家的國門鑰匙始終被外國人掌控,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從1915年哈爾濱海關內設機構看,共分內班、外班和港務三個科;每個科又分成洋員和華員兩部分。

據1928年統計,當時濱江關有洋員67人,華員54人。重要職位全部由洋人擔任,而華員只能擔任文案、供事、聽差等級別低的職位,而且華員晉升也受到限制,在中國海關歷史上沒有一名華員擔任過稅務司。

當時社會上流傳這樣一個說法,鐵路是鐵飯碗,銀行是銀飯碗,海關是金飯碗。既然是金飯碗,應聘者自然不少。我從館藏檔案中發現了一位俄羅斯青年向海關遞交的求職信,他在信中寫道:

我很榮幸地申請就任中國海關服務的內勤人員。我今年21歲,信奉天主教的俄國人。我在俄國讀完大學,我會俄語、英語、法語、德語和波蘭語。我不需要服兵役。在畢業之後成為一名數學和物理老師。隨信附上大學證書和俄國工廠督察的推薦信。

此致

敬禮

巴拉諾思

1910年1月17日 哈爾濱

從這份簡歷不難看出,應聘者的自然條件應該說很不錯的,即便放在當今職場上也具備一定的競爭力,更可況一百多年前的中國。

在哈爾濱海關歷史上,在眾多海關官員中,要數第一任稅務司葛諾瓦洛夫最為傳奇,從現有的資料上,我們只知道他是一名俄國人。1907年他擔任哈爾濱稅務司,同時兼任哈爾濱郵局局長。從1907年7月開始至1910年11月,短短三年多的時間,他先後八次擔任稅務司,任職時間最短只有12天。是他能力不行,還是官場角鬥,或是有貪腐行為,反正這把交椅他就沒坐穩當過。到了1911年,葛諾瓦洛夫被髮配到三姓分關當了一名三等幫辦。1920年,他又奇蹟般復出,但這一次他沒有再回海關,而是到了中東鐵路公司監察局,擔任監察員。這一時期是國際共管中東鐵路時期,西方列強紛紛染指中東路,葛諾瓦洛夫此時出山再任中東路要職很耐人尋味。

哈尔滨海关旧址寻踪

葛諾瓦洛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