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馬克斯·韋伯生平著述年表

馬克斯•韋伯生平著述年表

马克斯·韦伯生平著述年表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是現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家,被後世稱為“組織理論之父”。代表作品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古猶太教》等。

1864

4月21日生於埃爾福特

1867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1872

尼采《悲劇的誕生》出版

1882

入海德堡大學學習法律

1883

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一年

奧地利經濟學派代表孟格爾發表《探索社會科學特別是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德國曆史經濟學派代表許默勒對該書發表尖銳抨擊,從而引發影響深遠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之爭”;同年德國哲學家狄爾泰亦出版“社會人文科學引論”而被許默勒引為真正奠定社會科學方法論基礎

1884

入柏林大學攻讀法律

马克斯·韦伯生平著述年表

1885

《資本論》第二卷出版,恩格斯作序再度挑起價值理論之爭,成為“方法論之爭”另一戰場

1887

尼采《道德的譜系》出版

1889

通過博士論文《中世紀貿易公司的歷史》

1890

俾斯麥下臺

1891

完成並出版講師資格論文《羅馬農業制度的歷史對羅馬公法與私法的重要性》,開始在柏林大學教授羅馬法、日耳曼法及商法

1892

學術重心從法學轉向經濟學;受“社會政策研究會”委託,分析德國東部農業社會結構變遷及其對德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以此為基礎發表多篇文章,開始其對德國政治經濟轉型的具體分析

1893

與瑪麗安娜結婚

1894

《資本論》第三卷出版,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開始進入德國學術界並強烈影響韋伯和宋巴特等德國年輕一代社會科學家。

放棄名校柏林大學法學教授機會,反接受當時地位甚低的地方性大學弗萊堡大學聘請出任經濟學教授,這一選擇本身反映了法學在歐洲學術的傳統崇高地位已經下降,經濟學成為領頭學科

1895

5月在弗萊堡大學發表著名的經濟學教授就職演講“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明確闡明自己對經濟理論、經濟政策及其與政治的關係的看法,強調“經濟科學是一門政治科學”,預示了日後關於社會科學方法論問題的一系列基本思考

1896

發表《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會原因》,轉任海德堡大學政治科學教授

1897

發表《古典西方農業社會狀況》,與父親激烈爭吵,不久後父親去世

1897

1897—1903年精神崩潰,被迫停止一切教學、研究與政治活動

1902

宋巴特出版《現代資本主義》

德國新康德主義哲學家李凱爾特發表《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韋伯認為此書為他提供瞭解決社會科學方法論之爭的哲學和邏輯基礎

1903

重返學術活動,完成並發表第一篇“方法論著作”:《羅歇爾的“歷史方法”》;動手寫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第一部分

1904

8月—10月訪問美國並發表病後第一次公開演講《資本主義與農業社會》,出任《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雜誌主編,撰寫著名的《社會科學認識和社會政策認識的客觀性》(第二篇方法論論文)

11月發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第一部分

马克斯·韦伯生平著述年表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馬克斯·韋伯著

1905

俄國二月革命

自學俄文以研究俄國革命進展;6月發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第二部分;發表第三篇方法論論著《克尼斯與非理性的問題(上)》

1906

尼采《權力意志》出版

發表第四篇方法論著作《克尼斯與非理性的問題(下)》;發表第五篇方法論著作《文化科學的邏輯之批判研究》;發表《論俄國憲政民主的處境》;參加德國社會民主黨年度大會

1907

發表第六篇方法論著作《批判斯旦慕勒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駁斥”》

1909

將舊文《古典西方農業社會狀況》擴展為長篇專著出版;出任《社會經濟學大系》主編,擬定卷次目錄,將自己承擔的部分題為《經濟與社會狀況》。最初計劃的結構如下:1.經濟與法律;2.經濟與社會群體(家庭與社群,身份團體與階級,國家);3.經濟與文化

1910

參與創立德國社會學學會;發表《關於的最後反批評》,從而將圍繞《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爭論告一段落,開始思考新的研究方向

1912

由“為什麼只有西方有和聲音樂”這一問題觸發,第一次開始考慮更一般的“為什麼只有西方才具有一種獨特的理性主義”這一支配其後期學術思考的中心問題,開始走向西方與非西方的宗教文化比較研究發表

1913

《論解釋的社會學的若干範疇》,因社會學方法論之爭退出德國社會學會

1914

修訂《社會經濟學大系》的編輯計劃,大大擴展自己承擔的部分並將之題為《經濟、諸社會領域及權力》

調整後的計劃如下:

《經濟、諸社會領域及權力》

第一章:諸社會領域的範疇;經濟與法律的基本關係;經濟組織關係一般

第二章:家庭共同體;莊園;企業

第三章:鄰里關係;家族;社群

第四章:族群共同體

第五章:宗教共同體

第六章:市場關係

第七章:政治聯合體;法律的發展;身份團體;階級;政黨;民族

第八章:支配

1.三種正當性支配類型;

2.政治性支配與僧侶支配;

3.非正當性支配:城市類型;

4.現代國家的發展

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5

開始發表系列比較研究《諸普世宗教的經濟倫理》,是年發表的包括《導論》;《儒教》;《中間考察》“宗教拒世的階段與方向”

马克斯·韦伯生平著述年表

1910年代的馬克斯·韋伯(左二)

1916

開始發表戰時政論文章;2月發表著名公開信“兩種法則”,強調大國與小國在歷史面前的責任不同;4月發表《諸普世宗教的經濟倫理》第二部分《印度教與佛教》12月發表《印度教與佛教(續)》

1917

俄國十月革命

5月發表《印度教與佛教(續完)》;發表《論德國的普選與民主》;發表《何謂社會學與經濟學的價值無涉》;10月發表《諸普世宗教的經濟倫理》第三部分《古代猶太教》;11月在慕尼黑髮表著名演講《以學術為業》

1918

德國要求停火;一戰結束

發表《論新政治秩序下德國的議會與政府》,加入新成立的德國民主黨;任維也納大學經濟學教授;6月、7月、12月連續發表《古代猶太教(續) 》

1919

1月發表著名演講《政治作為一種職業》;2月發表《帝國總統制》,力主德國今後應實行總統制而放棄原先的議會政體主張;5月參與凡爾賽和談德國代表團顧問工作;參與制定戰後德國新憲法(魏瑪憲法);6月發表《古代猶太教(續)》;受聘為慕尼黑大學教授

將《諸普世宗教的經濟倫理》與較早發表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合併修訂,擬編為《宗教社會學文選》

結構擬定如下:

第一卷:著者序論

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2.新教各宗派與資本主義精神

3.諸普世宗教的經濟倫理

引論

儒教與道教

中間考察:宗教拒世的階段與方向

第二卷:印度教與佛教

第三卷:古代猶太教

第四卷(未著手):法典猶太教;早期基督教;東方基督教;伊斯蘭教;西方基督教

1920

1月發表《古代猶太教(續完)》

6月14日因肺炎病卒

1921

未完成遺稿《經濟、諸社會領域及權力》由遺孀瑪麗安娜整理以《經濟與社會》書名出版

文章直接來源

實踐與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