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齐国、晋国、夫差、勾践皆入其彀,子贡的外交艺术

前文中,我们讲述了孔子的“音乐学堂”,师徒数人在课堂上大谈理想,孔子对学生们的理想也一一做了点评。那么按道理说,本期应当为大家分享孔门诸贤,但是呢,搏鹰人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把子贡的外交事迹单列出来说说。

在《仲尼弟子列传》当中,史公浓墨重彩的记述了事迹见于先秦古籍的孔门弟子35人;又记述了只载于《孔子家语》而不见于其他书传典籍的弟子42人。而本传当中,子贡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之事,所占篇幅最大,占到全传篇幅三分之一以上。

齐国、晋国、夫差、勾践皆入其彀,子贡的外交艺术

史记

当然了,史公在《仲尼弟子列传》当中绘声绘色的描写的子贡说田常、以及后来一系列外交活动,在后世多所存疑。

一来是质疑这些外交活动所引起的一系列战争的起因,如苏辙《古史》曰:“齐之伐鲁,本于悼公之怒季姬,而非陈恒(即田常);吴之伐齐,本怒悼公之反复,而非子贡。”这一系列战争大致在《左传》当中皆有所记。其起因自是与史公不一。

二来是质疑史公这段描述本身。史公推崇子贡最盛后人皆知,然而在此段描述当中,子贡的言行已经不像儒生,更像如苏秦、张仪之类的纵横家。犹如鬼谷门徒。执此见者,如梁玉绳《史记志疑》曰:“子贡说齐、晋、吴、越一节,《家语·屈节》、《越绝·陈恒传》、《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并载之,昔贤历辨其谬。倾人之邦以存宗国,何以为孔子?纵横捭阖不顾义理,何以为子贡?”

齐国、晋国、夫差、勾践皆入其彀,子贡的外交艺术

质疑之论大致如此,而笔者仍然将此段取出独为一章,实在是这段外交谋略、纵横捭阖十分精彩,闲话少叙,我们就来看看这段故(注:以下叙述皆以仲尼弟子列传所记为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齐国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周初分封之齐国,乃是封姜尚于齐,是为姜齐

田完者,本是陈国公族,到了陈宣公时,由于宣公有宠姬一人,生子妫款,爱屋及乌,就想废掉太子御寇,立宠姬之子。御寇与田完交情匪浅,陈宣公就认为二人必有密谋,遂杀御寇。而妫完(即田完)知御寇被杀,恐其祸及身,于是出奔之齐。

此时的齐国国君,乃是春秋首霸齐桓公。见田完至齐,便以田完为齐国“工正”。齐大夫齐懿仲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田完,自此田氏在齐国立足。

几代之后,田氏传至田釐子(田乞)。以

小斗收税,大斗贷粮之法笼络民心。百姓多归之,所以田氏的势力越来越大,数代之后,最终成功夺权。

而《仲尼弟子列传》当中的田常,就是田釐子之子,是为田成子。田常要在齐国发展势力,抑制高、国、鲍、晏等齐国大贵族,于是就调派这四家大贵族的兵马准备攻打鲁国。孔子闻之,对众门徒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既然老师要救鲁,众门徒纷纷欲挺身而出。开始是子路,然而“孔子止之”,不让他去。然后是子张、子石,“孔子弗许”。最后是子贡,结果“孔子许之”。

齐国、晋国、夫差、勾践皆入其彀,子贡的外交艺术

于是第一个回合拉开序幕——子贡说田常:

子贡到齐国后,对田常说:您攻打鲁国实在是不明智。鲁国是什么国家?难伐之国。为什么难伐?

子贡给出了如下解释:

鲁国的城墙又薄又矮,护城河又窄又浅,国君愚昧不仁,大臣虚伪无用,百姓又讨厌打仗。(其城薄以卑,其池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既然鲁国不可伐,那么应该打谁?吴国。(此时的吴国国君乃是夫差,春秋一霸)

吴国城墙又高又厚,护城河又宽又深,粮械足备,人才济济,守备的大臣精明强干。这样的国家最容易攻打。(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

这样的说辞是不是令大家不明就里,一头雾水?

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机问题。

齐国、晋国、夫差、勾践皆入其彀,子贡的外交艺术

前文说过,田常为什么要伐鲁?根本原因在于削弱高、国、鲍、宴四家,所征调的兵马,也大都是四家的兵马。子贡如此说,也正是看准了田常的用心。既然你打算消耗四家的实力,抬高自身的地位,那就不能攻打像鲁国这样的小弱之国。正如子贡对田常所言“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伐弱。今君忧在内。”所以对田常来说,伐鲁不如伐吴,原因有二:

一者鲁国易攻,但破鲁之后,四家各有战功,各蒙其利,而田常自己,却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因为兵马是四家的兵马。

二者即便伐吴不胜,那也对你田常有好处,四家兵马死在国外,削夺其势。从此齐国大夫田氏独大。

于是第一回合结束,田常心服口服。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兵马已与鲁国交战,此时舍鲁伐吴,那不是自承阴谋了?岂不招致大臣怀疑,百姓唾骂,君上不信?

子贡说好办,我去见吴王,让吴王发兵攻齐,你率兵与吴王交战即可。

于是第二回合开始——子贡说吴王:

吴王为人如何?凶猛残暴,且素有王霸之志。(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弊以数战,士卒弗忍)

齐国、晋国、夫差、勾践皆入其彀,子贡的外交艺术

于是子贡对症下药,对吴王说:”欲成王业的人,不能坐视小国被灭;欲成霸业的人,不能坐视对手坐大。“(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

给出前提之后子贡开始分析当下形势:“齐国本是万乘大国,现在又欲灭鲁以强,这正是大王您的劲敌,不可不防。而且救助鲁国能使吴国扬名天下,攻打齐国又能使吴国得到大利。大王如果攻打齐国,名实兼得,以救鲁之名而削弱齐国,这正是王霸之业。“(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

但是吴王也有吴王的顾虑,对子贡说:”您说的都很对,但是我原来跟越国打仗,搞得越国很惨,越王勾践处心积虑,时时刻刻都想报仇。等我打了越国,我就听从您的建议去打齐国。“

子贡说:”等大王打完越国,那鲁国早就被齐国灭了。您追求的不就是存亡继绝的名声吗?放着暴齐不打去打什么越国,这名声叫做以大欺小,不是勇者所为,传出去好说不好听。如果您给越国留条活路,不是更能显出您仁义的名声吗?“

可是后院之火也不得不防,于是子贡又对吴王说:”大王要是真的担心越国,那就派我去见越王,让他出兵跟着您一起伐齐。这样既避免了越国抄您后路,又能让您壮大声势与齐晋争霸,何乐不为?“

吴王本是求名之人,于是一拍即合,子贡出使越国。

这就是第三回合——子贡说越王:

勾践是什么心态?众所周知,卧薪尝胆。恨夫差已经恨到了骨子里。

齐国、晋国、夫差、勾践皆入其彀,子贡的外交艺术

于是子贡给越王下的第一剂药,就是因势利导,让原本就恨夫差的勾践恨到牙根痒。

子贡说:”我劝吴王去打齐国,他却告诉我还要再打一次越国才肯去。如果夫差真的来了,您的越国就亡了。”

勾践立即表态:“我恨吴王已经恨的日夜焦唇干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跟夫差同归于尽。“(孤尝不料力,乃与吴战,困于会稽,痛入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

子贡就给越王出主意:”吴国虽强,但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实际是外强中干。大王现在应该卑辞厚币以顺其意,撺掇吴王去打齐国。如果他打不赢,那不是您的福气吗?如果他打赢了,按他的心性,一定再接再厉跟晋国争霸,我现在去见晋国国君,让他跟您一起夹攻吴国。这样一来,吴国必灭!“

勾践听了非常高兴,立即照办。

于是派越大夫文种见吴王,叩头上言:“

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今窃闻大王将兴大义,诛强救弱,困暴齐而抚周室,请悉起境内士卒三千人,孤请自披坚执锐,以先受矢石。因越贱臣种奉先人藏器,甲二十领,斧屈卢之矛,步光之剑,以贺军吏。

头也磕了,话也说了。于是夫差问子贡:“越王要自己跟我去打齐国,可以吗?”

子贡说:“您征调人家的士兵,又让人家的国君给您做先锋,这是不义之名。您收下他的礼物财宝,同意他调兵相从,推辞他的国君也就是了。”

吴王这时对子贡实际上已经相当信任了,子贡说什么就是什么。

最后一个回合——子贡说晋君:

这个就比较简单了,因为该办的事情在田常、夫差、勾践那里已经办的差不多了,晋国,实际上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子贡对晋国国君说:“齐国和吴国就要打仗了,如果吴国打不赢齐国,那么越国一定抄吴国后路;如果吴国打赢了齐国,那么下一步肯定是攻晋。”

晋国国君大为恐慌,问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为之奈何?”(那怎么办)

子贡说:“厉兵秣马,等着他来!”

四个回合的游说到此圆满结束。

战争的结果如下:

吴王与田常在艾陵打了一仗,大败齐师。果然加兵于晋,吴晋争强。晋人又大败吴军。越王突然发难,渡江伐吴,吴王回救,但是兵疲师老,三战三败。最终的结果,夫差身死国破,越国东向而霸。

太史公是这么说的:“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故事讲完了,不论真伪,不可否认的是,这段纵横捭阖实在是精彩。有人说,这些事情,都是春秋末期的纵横家所为,假托子贡之名,搏鹰人才疏学浅,不敢议其是非。

搏鹰人看到的,田常求利,夫差求名,而勾践处心积虑欲报大仇。最终才造成了这一系列连环反应。所谓纵横者,揣之摩之,推之顺之,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实为妙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