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號稱“中華第一保鏢”的杜心五,一生少有敗績,其武功有多高

杜心五是清末民國時期的十大武林高手之一,他被稱為“中華第一保鏢”。就連張作霖都千方百計跟他學武,那麼杜心五的武藝究竟有多高呢?

號稱“中華第一保鏢”的杜心五,一生少有敗績,其武功有多高

(杜心五舊照)

杜心五原名杜慎媿,湖南慈利人,生於同治年間。

杜心五出生於世儒之家,家中祖產豐厚,父親又是朝廷命官,因此家境相當優渥。

杜心五自幼聰慧好讀,除了跟家裡的教書先生學寫詩文,他還喜歡跟著大人們習武。

早在7歲時,便得到武士石彪的傳授,練就了一手百投百中的“飛蝗石”絕技。

8歲時,杜心五的父親在與英法聯軍作戰時,由於被槍彈打穿大腿,後因感染去世。

家境敗落後,杜心五不得不出門求學。他在求學的時候,看到洋人傳教士為非作歹殘害百姓,因此立下“練成武藝,誓殺洋鬼”的誓言。

杜心五拜南派拳術大師嚴克為師,夜夜勤學苦練。3年後,已習得大成。

隨後又跟隨道士於虎修習武當拳的內家功夫。

到杜心五13歲時,他的武藝已很精湛,在當地頗有名氣。不過,他深知武海無涯,為了能求得名師,他四處掛牌,表示但凡能打得過他的,他願以重金聘為老師。

當時湖南一帶習武風氣濃厚,一些人認為不過是個少年郎,竟口出狂言,於是百般不服氣,紛紛上門和他過招。結果,個個都成了他手下敗將。

不過,也正因為用這種特殊方法,他引來了自然門開山鼻祖徐矮師,教授他集武當、少林精粹的自然門功夫。杜心五悟性很高,再加上他特別能吃苦,因此深得徐矮師的真傳。

號稱“中華第一保鏢”的杜心五,一生少有敗績,其武功有多高

(譚嗣同舊照)

杜心五做過鏢師,當過清宮護衛,後來結識了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與譚嗣同成了好朋友。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被慈禧斬首示眾。怒不可遏的杜心五為了給譚嗣同報仇,決定刺殺慈禧。結果由於慈禧身邊戒備森嚴,他不但沒能成功,還成了通緝犯。最後,還是在宋教仁的幫助下才逃脫,遠渡日本留學。

杜心五在留學期間,曾參與了日本相撲大賽,成功打敗了日本第一相撲大師,奪得了冠軍。在日本名噪一時,並引了孫文的注意。

在孫文的影響下,杜心五加入了同盟會,並積極投身革命,同時成為孫文的貼身保鏢,數次救孫文於危難之中。

清廷曾兩次組織暗殺孫文。一次是派大內高手前往日本刺殺他,被杜心五發現後,及時處死刺客。還有一次是花重金請日本浪人刺殺,當日本浪人混進集會現場,危急時刻,被杜心五識破並將他們打成重傷,武器也被收繳。

後來杜心五隨宋教仁回北京後,有刺客想刺殺宋教仁。杜心五悄悄走到刺客身邊,突然向刺客使出一招“雙龍捧珠”將刺客架起。刺客亦是武林中人,立刻以“五雷掌”狠劈杜心五面門。杜心五扭身避開的同時,順勢踢出右腳。刺客來不及躲避,被狠狠踢到了三丈開外。杜心五隨後趕上反扭住刺客。

經過盤問,刺客抵死只說是想會會杜心五,並請求他放過自己。杜心五見他說得真切,於是勒令他再不許來,這才放他離去。

當時有個叫趙金彪的人,在武林中很有名氣。為了揚名,他決定使計打敗杜心五,於是他訂了一桌酒席宴請杜心五。

杜心五深知趙金彪為人奸險。為以防萬一,在赴宴前,特意在衣服內穿上了鋼護甲。

到了酒桌上,二人正飲得痛快,突然趙金彪向杜心五的身側狠狠給了一拳,當時杜心五的肋骨就斷掉了好幾根。

杜心五強忍疼痛,跟沒事人一樣向趙金彪敬酒,就勢點了他的天突穴。趙金彪當時就吐血數口,回去後便去世了。

號稱“中華第一保鏢”的杜心五,一生少有敗績,其武功有多高

(張作霖舊照)

如此一來,杜心五名聲大噪,來拜師學藝者不計其數。就連張作霖也親自登門,請他去東北教授武藝。

1935年,日本人攻陷華北,為了達到華北自治的目的,建立了偽滿洲國。

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找到聲望很高的杜心五,送給他200萬元的支票,邀請他出任華北自治政府主席。然而杜心五早就恨透了日本人,當即拒絕了土肥原賢二,並撕毀了支票。之後,他被日本人嚴密監視起來。為了家人的安全,他先把家人安頓在上海,隨後喬裝打扮,踏上南歸之路。

杜心五眼見國家陷入危難之中,然而政府和軍閥卻各打各的小算盤,為了抗日。他回到老家設壇開堂,廣招門徒,教授武藝,一時引起一股學武浪潮。

上海淪陷後,國軍轉戰重慶。蔣中正亦想借助杜心五的影響,穩固政權,於是委任他為抗日群眾動員委員會主任一職。

杜心五由於在政見上和蔣中正不一致,蔣中正對他多有猜疑。因此,杜心五辭去職務,從此過著隱身鄉里的生活。

杜心五不光武藝高強,他還在學武的過程中,向奇人學得一手好醫術。因此他在鄉里時不光教授武藝,還經常捶制膏藥治病救人。

有趣的是,有錢人來找他,他一般建議人家去醫院診治。但窮人來找他,他不光積極救治,還分文不取,長此以往,他在當地俠名遠揚。

建國後,杜心五受政府邀請,出任湖南軍委顧問兼省政協委員等職務。

1953年夏天,一代武術宗師杜心五在打坐中溘然而逝,卒年84歲。

(參考史料:《杜心五小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