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周德兴雕像

周德兴(?—1392),明朝开国将领,随朱元璋起义,历经百战,建功无数,为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和征伐蛮夷、统一中国立下许多战功,后被封为江夏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周德兴在福建沿海戍兵,大兴土木,修城筑寨,以防倭寇。仅在漳州府就修建了镇海、六鳌、铜山、悬钟4座临海城堡,有如4个严阵以待的巨人,守护着海防前线,构成捍卫海疆的一道坚固防线。如今,这4座古城堡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镇海卫城、六鳌千户所城遗址被列入漳州“海丝”遗迹。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镇海世阃坊

经略海上防倭戍守

明初,随着福建山区反抗势力的逐渐平静,福建的军事布置渐渐以沿海为重,当时沿海还存在一部分反明势力,而且倭寇屡屡入侵。为防倭寇骚扰,明廷着手在沿海地区设水寨,造战船,设立专门的海防卫、所于沿海要害处,移兵建城,锐意海防。

骁勇善战的周德兴,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朱元璋派到福建整顿军备,“经略海上防倭戍守”。明史载其曾威震蛮中,关于周德兴在福建的功绩,《明史》·卷一三二·《周德兴传》里只有短短几行:“居无何,帝谓德兴:‘福建功未竟,卿虽老,尚勉为朕行。’德兴至闽,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

洪武二十年(1387年)四月,周德兴到了福建后,按照户籍征兵操练,得到民兵十万余人。身为军事工程专家的周德兴亲自巡防全省沿海各要地,他根据闽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兴建诸巡检司,拨民兵防守,分隶于各卫所,以互相策应。在军事要地、沿海地区,筑铜山城等16座,设置巡司45个,修建了镇海卫等5卫,使得明朝初期福建防御倭寇的措施已臻完善,为抗倭构筑了坚固的国防设施。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黄友泉分析,周德兴除了在海岸线上建立起卫城、巡司等陆地防线外,还在海上设立了以水寨为核心的海上防线,海陆防线之间并非相互隔绝,在防卫上、职官设置及兵力配置等方面海陆防线之间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应援。

漳州地处福建的最南端,处于闽粤交界之地,南与广东相连,东北与泉州府接壤,西北与龙岩相接,山海之寇频发,备御形势十分复杂,而且漳州三面濒海,水道四通八达,海防地位十分险要。《读史方舆纪要》称:“惟府境与会城皆三面濒海,故防御最切。”

《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载:“洪武二十年至铜山始建城,又于城外凿池,种种建设。凡有益于民众者,罔不尽力措施。”“德兴又以海滨地广,疏节阔目,另置巡检司,悬军插羽,为唇齿之依。”

同年,周德兴在“福建南部海疆门户和闽粤陆路交通咽喉之要塞”的铜山,置铜山城和赤山、洪淡、金石3个巡检司。翌年二月,设守御千户所。

纵观周德兴戎马一生,为明朝初期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连朱元璋都曾感慨说:没有周德兴等人的英勇,自己也不可能这么快建国成功。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镇海卫古城遗址

漳郡四大海防古城

在周德兴的精心规划下,漳州沿海由北而南修建了镇海、六鳌、铜山、悬钟4座临海城堡,其中镇海为卫,其他三城为千户所。为防倭抵寇、固守海疆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镇海卫城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所筑,为福建沿海抗倭御敌的重要兵戎古城,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卫城居高临下地势险要,虽地处偏僻,管辖地域却十分广阔,南至广东汕头,北到福州马尾的漫长海岸线。《镇海卫志》载,原有官兵5300名,历任指挥使18名。初建立时,上设卫指挥使司和前、后、中、左、右5个千户所于城内,辖六鳌、铜山、悬钟3个守御千户所,及巡检司、烽堠、把截所、巡哨、望口等无数个海防要塞,与威海卫、天津卫、金山卫并列为明初4大名卫。

镇海卫城墙作为海防的最前沿,虽历经630年风云,现保存有“卫城观海”“七星落地”“飞蛾洞”“断头罗汉”“东岳景观”“文庙碑刻”等景观及约2700米的残存古卫城墙。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六鳌古城“武略将军 ”石刻

六鳌千户所城 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所设陆鳌(后称六鳌)守御千户所而建。城周围550丈,城宽1丈,高2丈,砌以石,女墙865垛,窝铺15个。《漳浦县志》载:“六鳌守御千户所,为县外障,明洪武二十二年设所,官同卫千户……原额设官军千八百九十八名。”六鳌城与铜山城规模相近,但驻军比铜山所的1220名多出678名,级别比铜山的“所千户”要高。

古城墙全部采用长条石砌筑,墙厚2至3米,高6米,依山势地形起伏,筑于天然岩石上。城外以海为濠,城开东南西北4门,各门有夯土城楼。又辟有水门,用于排洪和战时应急,筑有墩台、观察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城遂废。城墙上镶嵌石刻“海天一览”,巨石镌刻“武略将军”;城中山上巨石镌刻“嵯峨一片石,独视水中天。大地东南去,群山不敢前”的豪迈壮语;城北有明代记俞大猷抗倭功绩的《宪伯俞公泽枯靖海碑记》。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铜山古城

铜山千户所城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临海砌石,环山筑城,逶迤环绕,方圆551丈,背广1丈,女墙855垛,窝铺16个,高2.1丈,城置东南西北四门,西南旱路各建一楼,东南北三面临海。自成天然广阔的护城河,西面直达水寨大山并形成犄角。《铜山志》赞铜山城:“砌石为城,临海为池,其万世不可拔之利矣!”

宛如“沧海悬珠”的铜山古城,在蔚蓝的大海映衬下,穿越时空,从历史深处走到盛世今朝。岁月如流,浮华万千,风采依然,它无需任何华丽的雕琢,却成为东山人心中一座永远屹立的航标。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诏安悬钟古城

悬钟千户所城 位于诏安梅岭南门村,因地形酷似悬钟而得名。民国《诏安县志·建置·城池》载,周围550丈,砌以条石,垣面广1丈、高2丈,女墙861垛,窝铺15个。东西南北四门上各有楼,其东西二门阻海,北门通路,南门塞之,环海为壕。

悬钟千户所隶镇海卫,设正千户3员(正五品)、副千户3员、镇抚一员、百户11员、旗军1168名。在抗倭斗争中,悬钟古城成为东南沿海抗倭御寇的一大雄镇而远近闻名。一代名将戚继光、俞大猷都曾屯兵于此,是明清两代东南沿海的要塞之一。

悬钟古城几经兴废,现存东门、南门和部分残垣断壁。1989年重建西门部分城墙。现存城垣周长约1800米,东门、南门保存较为完整,南城门有瓮城,东西长13.2米,南北宽8.8米,城门系石拱门,顶宽2.45米,厚1.7米,高2.5米。

悬钟城背后的果老山,怪石嵯峨,八峰环拱。山上有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驻守的武将、文士及巡查官员留下的题咏石刻几十处,在古卫所当中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被誉为“漳州第二碑林”。

岁月如梭,故垒雄风犹存。漳州4大海防古城,一部记载了631年历史的史书,让我读到定格在岁月中的那鲜活的古老语言和那生生不息的坚守,读到漳州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的坚毅与柔情。

(本文源自《闽南日报》,黄辉全 文/供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