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天津“八大家”之一,到死都不剪辮子,不承認民國不參與政事

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清廷詔準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實力通籌。從此,在我國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正式廢除。

天津“八大家”之一,到死都不剪辮子,不承認民國不參與政事

李子星出身書香門第,家學底蘊深厚,在家風的薰染下,李子星年少成名,高中秀才。之後,原本想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的李子星在考場屢次失意,心灰意冷回到家鄉進行公益事業,在社會公益中取得一些建樹。

清朝科舉總共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院、鄉、會、殿,考生需逐級參考。由秀才、舉人到進士,並不是每個讀書人都有資格參與科舉的。除了家庭背景符合要求外,考生還需通過當地縣衙舉行的縣試以及知府組織的府試,獲取童生的身份後才有參與科舉的資格。

天津“八大家”之一,到死都不剪辮子,不承認民國不參與政事

所謂秀才,就是考生通過了院試,成了國家級的學生,也就是秀才。李子星在院試中名列前茅,可惜,在隨後的鄉試中屢次落地,李子星的試卷每次都得到了副考官的推薦,可惜,每次在主副考官協商取定時又受到了名額的限制,被剔除榜單。

清朝的科舉相比於其他朝代較為透明,考生能在考試後查閱自己的試卷,可以看到主副考官對自己的評語,因此,李子星知道自己每次都“額滿見遺”,因名額已滿失去了機會。李子星參加了十六年鄉試,每次皆因這種原因落第,堪稱:“史上最倒黴考生。”

天津“八大家”之一,到死都不剪辮子,不承認民國不參與政事

之後,李子星逐漸對科舉失去信心,失去了鬥志,索性回到故鄉發展公益事業。李子星先是在村子裡創辦小學堂,並且,擔任堂長長達五年,在這段時間裡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庚子之變”發生後,外軍駐紮在大沽附近,李子星倡導地方提升防務,經過不懈努力家鄉的治安得到了保障,故鄉的村鎮也沒有受到侵擾。

李子星所在的村子東邊有一條直通青龍灣的引河,漲潮時海水倒灌河流溢出河堤,兩岸的耕地受到影響,土壤變成了鹽鹼地,不再適合耕種。李子星號召鄉紳出錢出力,請相關部門修築堤壩,防止潮水倒灌。河堤竣工後,沿河十幾個村子的耕地都變得肥沃。李子星過世後,書法家華世奎受李氏後人所託,為李子星撰寫墓表。

華世奎,字啟臣,號璧臣,漢族,天津“八大家”之一,滿清的退位詔書就是他寫的。他19歲時中舉人由內閣中書考入軍機處,薦升為領班章京。1911年奕劻組親貴內閣,又被升任清內閣閣丞。袁世凱任內閣總理大臣時,升正二品。“百日維新”後,以省親為名棄官隱居天津,以清朝遺老自居,自號“北海逸民”,終生不剪辮子,不用民國年號,不入仕,不參與政事。

天津“八大家”之一,到死都不剪辮子,不承認民國不參與政事

可以說,是華世奎將李子星的生平一一記載於墓表,使後人得以瞻仰前人善舉。

在墓表中,華世奎為李子星的一生做出總結:“餘以先生生同里閈,知之有素,頗惜其抱利濟之懷,不獲為世用,僅小試於一鄉一邑,遂潔身高蹈,終老於田間。然其所以不朽者,正在於此。”這段話中,飽含華世奎對李子星的仰慕之情,李子星的一生,既有報國之志,又兼懷百姓,潔身自好終老於田間,以高潔的品格永垂不朽。

天津“八大家”之一,到死都不剪辮子,不承認民國不參與政事

其實,華世奎的身世波折,他為李子星寫下的這段文字中,既有惋惜之同情,又絲毫不掩飾自己的仰慕。也許,熟悉華世奎生平的人,對他寫的這份墓表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華世奎的父親曾屢次參加科舉,均未如願,所以,希望華世奎能夠繼承自己的志向考取功名。華世奎受到父親影響,勤學不輟,參加科舉十幾年才中舉。

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帶給讀書人的既有折磨,又有希望,寒門苦讀的日子既充實,又痛苦。這一切糾結在一起,成了每個讀書人心中無法解開的心結。不論華世奎對科舉制度作何感想,一旦寫出關於讀書人的文章,必定是傾心傾情之作。

華世奎的筆法極佳,頗具文采,又因一手規整瀟灑的書法,深得慈禧賞識,獲得入閣的機會。華世奎的字體屬館閣體,晚年離開官場後華世奎靠著替人題字為生,可惜,館閣體並不適用於民間,所以,他的生意鮮有人問津。

天津“八大家”之一,到死都不剪辮子,不承認民國不參與政事

華世奎對自己的晚年境遇心有不甘,自己早年在書法上下了苦功,為何如今自己的書法卻不能換口飯吃?華世奎靜下心來,憑藉自己的書法功底,融合了篆書的筆法、草書的技巧、顏真卿落筆的厚重、錢南元的筆力和字骨、蘇東坡的間架結構,最終,集百家之長有了自己的筆體。

華氏顏體方方正正,轉折處卻又圓潤婉轉,晚年的華世奎憑藉自己的努力,再次讓華氏顏體享譽民間,既使他解決了經濟上的窘境,又在中華書法藝術上留下重重一筆。反觀李子星,在他的一生中無數次試圖躋身官場,在屢次失意後將人生目標轉向造福鄉民... ...

天津“八大家”之一,到死都不剪辮子,不承認民國不參與政事

可以看出,他這場華麗的轉身不正如華世奎晚年在書法上的轉折嗎?正因如此,華世奎在替李子星撰寫墓表時格外用心,兩人雖隔陰陽,卻在境遇上產生了共鳴。

【《科舉制度》、《李子星墓表》、《天津“八大家”之一華世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