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家有一个明理的老人,大概省了2000万

前几天有人提问:在外地定居的年轻人,有孩子之后因为上班没时间带,外地父母过来住又容易有矛盾,关于这个,有什么好建议没?

对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偷懒,也非常有用的回答:

1)在年轻人的居住地,买两套大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给父母住,然后父母负责帮忙带带孩子。

2)年轻人多请几个保姆就是了,有负责接送的,有负责做家务的,不麻烦父母,自然没有矛盾。

实施上述两种选项,手头有个2000万,可能就比较宽裕了。

哈。别打我。我的意思是,一定要记住,几乎没有什么烦恼,是钱解决不了的。终极方案就是多赚钱,这样对大家都好。

好了,来个务实版吧。

年轻人的生活现状一般是这样的:

他们刚在城市立足,自觉不自觉地顺应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比父母一代的平台更高更大一些,从乡村到了县城,从县城到了小中城市,从小中城市到了发达城市。这是向上走,辛苦,但又令人自豪。

他们可能已有一套小房子,房子不停在升值,很开心,但这套房子的首付或月供,需要父母的资助,甚至耗尽他们的积蓄。这意味着年轻人不可能拒绝父母进入这套房子和他们同住,短期或长期的。他们出了钱,他们有资格住。

即使父母不来同住,带孩子也很有可能需要父母的帮助,从孩子出生到入学的这几年,三代人居住在一套房子里,就是常态。

家有一个明理的老人,大概省了2000万

不停涌现并激化的家庭矛盾,呈现出多输局面:

年轻人得到父母的帮助,但并不领情,反而埋怨自己生活被干涉,从生活方式到教育理念,到处埋藏着冲突,相当不愉快。

父母又认为,我所有心思倾注在你们身上,你们还有脸不满意?我照顾了你们,又照顾你们的孩子,我是劳碌命?

之前,有个官方微博发布了一个视频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让“老漂族”这个话题成为了热点。视频的主角张阿姨,60多岁,离开老伴,来到城市支持孩子的事业,照顾第三代,忙碌了一天,约定23:25分给老伴挂电话聊聊天。这样的“老漂族”,据说全国有1800万。

张阿姨每天联络老伴,并表示她渴望回到老伴身边。这个情感诉求,暗示了某种答案。

当你结婚之后,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与子女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都是第二位的。这个排序,是解决家庭问题的关键。

年轻人的夫妻关系被骚扰,有怨气,老年人的夫妻关系被骚扰,也有怨气,即使表面上压抑住了,这怨气也会找到地方发泄。

老年人渴望爱、渴望夫妻陪伴、渴望性,这些欲望普遍压抑住了,为了照顾年轻人,离开老伴,来到陌生的城市,几乎没有老漂族敢说:这不是我该做的。他们更害怕舆论压力: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帮!

这个责任在年轻人身上,你得知道:

1)父母并无义务成为“老漂族”,一对老年夫妻本应享受自己的生活,毕竟晚年,他们彼此陪伴更珍贵,迫于压力,或者没有观念来源,使他们不敢保护自己,但年轻人应该把权利还给他们。

2)夫妻第一位,老漂族若脱离这点,将打击两代家庭,妈妈应该最爱爸爸,妈妈不把爸爸放在第一位,这份能量就将转移到侵入下一代的家庭,所以要鼓励妈妈尽快回到爸爸身边,结束老漂生活。

这些观念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行动实现:

付费

我有个朋友,极力劝说成为老漂的母亲接受报酬,母亲最后也接受了。他说,这样有几个好处:

1)付费是最大的尊重,这点不用说了。爱占父母便宜的人,被父母侵入自己的生活,也无法拒绝。

2)我付了费,就意味着我有话事权。我说,妈,你就麻烦做这些这些几件事,其他教育理念、生活方式之类,都是我们自己的事,这样她听得进去,边界划清楚。

3)付费自己有压力,也有动力争取早点结束妈妈的老漂生活,让她回到爸爸身边。

这么操作后,确实,一些小摩擦,难免,但是大矛盾,基本避免了。

家有一个明理的老人,大概省了2000万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活得不容易,毕竟没几个人拍得出2000万。常见的状态是老人不容易,年轻人也不容易,若不明事理,每人都有理由觉得自己辛苦,可以在他人身上转嫁情绪,家庭就一团糟。

明理更快,在赚到2000万之前,把道理搞清楚,在家这个小而重要的空间里,让所有人开心,孩子、配偶和老漂的张阿姨们,都要开心。

明事理,最长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