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永城逐浪的“麥客”

正值麥收季,永城大地上麥浪翻滾,機器轟鳴,田間地頭呈現出一派豐收景象。

永城逐浪的“麥客”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駕駛著大型收割機在金色麥田裡“劈波斬浪”,被形象地稱為“麥客”。

6月5日,新橋鎮新橋村,一臺收割機正在麥田裡不停地穿梭,不一會兒,20餘畝小麥便收割完成。

永城逐浪的“麥客”

“你家地塊有多大?哪個村?下午就過去給你割。”劉珊瑚休息的間隙,還不停地接打著電話。

劉珊瑚家就在新橋村,他從事農機手工作已十年有餘。每年“三夏”便是他最忙的時候。

永城逐浪的“麥客”

“瞧這小麥,粒大金黃!今年,我家20來畝地畝均800斤左右,雖然產量下降了,但是質量可沒下降。也多虧老劉技術好,脫粒的麥子很少有破損。” 新橋村村民劉孝軍口中的老劉便是劉珊瑚,聽到誇獎,老劉黝黑的臉龐露出一口白牙。

永城逐浪的“麥客”

十多年間,劉珊瑚先後換了3臺收割機,一臺比一臺好,價錢自然是越來越貴。現在這臺約翰迪爾L60收割機是2014年購買的,價值14萬餘元,既能收麥子,也能收玉米、豆子。

“小麥成熟後不及時收割就會減產減質,因此麥收突出個‘搶’字,而且要會‘搶’。‘麥客’心裡都有一張各地農作物成熟的時間表,掐準了時間節點就能搶到生意。”劉珊瑚聊起他的生意經,滔滔不絕。

永城逐浪的“麥客”

“現在農村搞土地流轉,種糧大戶越來越多,種植面積也越來越大,‘搶’生意,首先要‘硬件’過硬,說白了就是收割機越先進,被僱主選中的機會就越大。” 劉珊瑚說。

眼看時間已到中午,村民李勝利急忙找到了劉珊瑚。“我家的40畝地就在對面,你來幫我收一下。”

“我吃了午飯就去你家收。”劉珊瑚爽快地答應下來。

40畝地收完,劉珊瑚又忙活了一下午。

“以前都說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現在機械化收割、播種,種地可比以前輕鬆多了。”李勝利感慨道。

據悉,為給“三夏”生產提供有力保障,我市每年都在麥收時節為農機手開設“綠色通道”,還組織專人對農機手進行安全生產培訓,在設備維護上也給予技術支持。

“明年麥收後,我準備再換一臺最新的收割機。”天色漸暗,劉珊瑚結束了一天的收割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