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齊桓公五顧茅廬,勝過劉備百倍

春秋時代的帶頭大哥之齊桓公篇(10)

主筆:江湖閒樂生

據《呂氏春秋》記載,有一次,齊桓公打聽到一個叫“稷”的賢人,於是前去拜訪,而且一天之內連續拜訪了三次,竟都沒見著“稷”,齊桓公的隨從們都氣壞了,說:“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然而桓公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士可以因為輕視爵位俸祿而輕視君主;但君主絕不能因為輕視士而輕視霸王之業,所以他一定要鍥而不捨的拜訪下去,直到見到賢士為止。

就這樣,齊桓公最後總共拜訪了五次才終於見到稷。

卡萊,劉備三顧茅廬算什麼,人家齊桓公比他足足多了兩次,而且“顧”的是遠遠不如諸葛亮的稷——也不知是後人高估了劉備,還是低估了齊桓公。其實劉備用諸葛亮遠比不上齊桓公用管仲,雖然諸葛亮在拒絕東吳挖自己時曾說孫權“能賢亮而不能盡亮”。但其實劉備也沒有盡諸葛亮之才,諸葛亮得以真正專蜀漢之政,基本上要到夷陵之戰後。

又據《韓詩外傳》記載,有一次,齊桓公麥丘(今山東省商河縣西北)這個地方打獵,碰到一個八十三歲的老農人,一番交談,齊桓公發現此老甚是有才,於是主動扶他上車,親自當司機,將他載回朝中,禮遇有加,並將麥丘交給他治理。

再有一次,齊桓公又出門去求賢,管仲也跟著。我們都知道,齊桓公很好色,所以他即便求賢也帶了一大堆美人兒,此外管仲也帶了愛妾婧隨行,頗有些君唱臣隨,夫唱婦隨的意思。

齊桓公五顧茅廬,勝過劉備百倍

不過這個婧姑娘可不是個一般的美人兒,她是一個大美人兒,而且是個聰明絕頂的大美人兒,在某些方面,她甚至比管仲還要博學。如果非要拿大家熟悉的一個女子來跟她類比的話,我推薦金庸筆下的王語嫣。

據說諸葛亮也討了個很聰明的老婆,只不過好像長的不咋地。看來,美貌與智慧並具的女子,實在是稀世珍寶,管仲竟然有如此豔福,羨慕,羨慕哇!

扯遠了,且說管仲為齊桓公開路,在半途遇到一個衣衫襤褸風塵僕僕的流浪漢,正在一邊喂牛,一邊敲著牛角唱歌。管仲以為此人是個沿街賣唱的街頭藝術家,便命人去給他送些吃的,然後繼續前進。

那流浪漢吃過酒食之後,說要見管仲,使者不讓見,流浪漢便說,那請你給我帶句話吧,不多,五個字,浩浩乎白水。

管仲得了這句話後,百思不得其解,便請教於春秋版王語嫣、活字典婧姑娘,靖姑娘一聽,立刻心領神會的笑了,說這句話本出自古詩《白水》,原文是:“浩浩白水,鯈鯈之魚,君來召我,我將安居。國家未定,從我焉如?”翻譯成現代文就是:“浩浩蕩蕩的白水呵,優哉遊哉的魚兒。國君來召見我,我將會從此有安穩的住處了。可是國家還沒有安定,哪有我適從的地方?”

人家這不就說得很清楚了嗎?他是想做官呢!

婧姑娘話音未落,管仲趕緊命令停車,派人回去把那流浪漢請來,和他細談之下,發現此人居然是個農業方面的高級人才。管仲於是寫了封介紹信,要他去見後面的齊桓公。

這個人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甯戚了。甯戚是衛國人,祖上是衛國公族,到了他這一輩家道中落窮困潦倒,幾乎比從前的管仲還落魄,後來他聽說齊桓公正在大舉招賢,於是替商旅趕車來到齊國,但苦無門路,只得流落街頭,繼續當他的“牛車司機”,同時在大街上進行才藝表演,以期引起統治者的注意。

齊桓公五顧茅廬,勝過劉備百倍

國畫:甯戚販牛圖(明代 周臣,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甯戚雖然得了管仲的推薦信,心裡卻壓根兒不想用。中國的文人自古就是這麼一個習氣,自覺才高八斗,所以滿身傲氣;明明不甘寂寞,卻又極好擺譜。總之是不能一副急不可耐的猴樣子,要君王猜謎般猜出自己的好兒才行。像管仲、毛遂這樣厚著臉皮主動出擊,甚至獅子大開口求官求爵的畢竟少。

於是甯戚把推薦信藏了起來,仍然一邊喂牛一邊兒等,一直等到晚上,終於等到了,但見齊桓公的車隊燭火甚盛,從者甚眾,浩浩蕩蕩,氣勢逼人,然而甯戚竟不避讓,就在車隊前面繼續喂牛,還是老招數,敲著牛角唱歌,後世稱之為《飯牛歌》: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遭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

齊桓公五顧茅廬,勝過劉備百倍

歌聲悲激,其辭多有針砭時弊之語,齊桓公聞之大驚,一把抓住旁邊隨從的手,激動地說道:“異哉!之歌者非常人也!”趕緊命人把甯戚請到車上,立刻吩咐車隊回頭,不去求賢了,甯戚就是最大的賢!

回到宮中,齊桓公先讓甯戚去洗澡換衣冠,然後迫不及待地開始向他請教,第一天談如何治齊國,第二天談如何霸天下,到得第三天,齊桓公受不了了,他決定立刻給甯戚封大官兒。可這時群臣卻爭相表示:“客,衛人也。衛之去齊不遠,君不若使人問之。而固賢者也,用之未晚也。”是啊,國之大政非小事兒,不能輕易下決定,不如先派人去他老家考察一下?

齊桓公斷然拒絕道:“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惡。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這話說得真有水平。所謂人無完人,誰都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毛病,齊桓公自己不也有私生活不檢點的問題嗎?你看甯戚那副知識分子的臭脾氣,平常肯定少不了得罪人,一問肯定毛病不少,一考察肯定考糊,這時再給他封官,就不好弄了,若不給他封官,又實在可惜。正所謂用人不疑,何必呢?這,就是齊桓公一貫以來的用人態度:大處著眼,小處眯眼,不問黑白,只找好貓。

於是齊桓公力排眾議,當即齋戒五日,同時命令給甯戚修建官邸,任命其為中大夫,參與國政。

齊桓公五顧茅廬,勝過劉備百倍

讀史至此,閒樂生歎服矣。見過用人不疑的領導,卻沒見過如此不疑的,居然連人家的身家背景都不調查就委以重任,現在可是連入個黨都要翻來覆去審查成分的,何況是在兩千多年前世官世祿、等級森嚴的血統貴族時代。齊桓公這個領導當的真是天下難尋。

但是,齊桓公仍覺得這樣求賢不夠,畢竟自己時間有限,哪有辦法自己一個個去訪求面試,所以他後來又想了個辦法,那就是建立起一個幹部選拔機制,以大範圍大規模選拔人才,這個制度叫做“三選之法”。

所謂三選,也就是三次選拔過程。第一選為鄉選,由各鄉鄉長主持上報;第二選為官選,即將“鄉選”出來的人才放到政府裡去實習,實習期滿,由政府部門長官寫出實力鑑定書上報國君;第三選為君選,即由國君親自面試“官選”出來的人才,如果的確有真才實幹,便提拔為上卿的助手,這等於是國家重點青年後備幹部了,前途無量。

齊國的三選制度在春秋以前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西周時期政治穩定,貴族階層也比較穩定,不僅國君和卿大夫是世襲的,各種官職也是世襲的,根本就不需要選官,但春秋以後,王綱解紐,大量小國被蠻夷滅亡,或被大國吞併,各國貴族內部也鬥爭激烈,導致大量貴族淪落為普通士人,他們受過良好的貴族教育,其中不乏賢才,只是被宗法制隔離在政治之外,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寶藏,齊國就是第一個開啟這個寶藏的國家,而它的“三選制”也可以算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科學最合理最嚴密的幹部選拔制度:首先,它確立了進賢責任制,規定各鄉每年進賢,有賢不舉薦,就是避賢,就要被治罪。其次,它的選賢範圍極大,不僅包括貴族,包括士,甚至包括平民,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打破周朝根深蒂固的等級禮制,意義非常偉大。

但即便如此,齊桓公仍然覺得自己招賢力度不夠大範圍不夠廣,因為這樣充其量只是爭取到了齊國的人才,天下那麼大,人才還有很多,齊桓公一個都不想放過。於是他一口氣派出了八十多個遊士,讓他們帶上大量的車馬、衣裘、財貨,周遊列國,引進天下賢士,為齊國所用。同時這些遊士也可以作為親善大使交好各國,同時還負有打探各國情報的秘密任務,可謂一舉三得。齊桓公作為天下霸主,也需要了解各國的動向,若發現某國朝局不穩、內亂漸彌,他就可以立即派出軍隊對該國進行準確的軍事打擊。

齊桓公五顧茅廬,勝過劉備百倍

總之,齊桓公的種種招賢之舉,讓齊國頓時人才鼎盛一時無兩,這樣管仲就擁有了足夠的人才資源組建他的“內閣”,齊國稱霸的最強有力的中央領導機構,誕生了。

他們分別是:

上卿管仲,立為太宰,亦稱為相;全面負責國家事務,統領各部門長官直接向國君負責。

下卿鮑叔牙,立為司空,負責勸諫君王與監察百官,堪稱副相。

大夫隰朋,乃齊前莊公的曾孫(齊桓公的子侄輩),乃公族中的翹楚,他言辭雄辯,剛柔相濟,且溫文爾雅,進退合禮,非常有貴族氣質,所以管仲讓他擔任大行,掌管齊國的外交事宜。

大夫甯戚,農業、畜牧與建設專家,後寫有一部《相牛經》,大大提高了齊國的養牛技術,管仲讓他擔任司田,掌管齊國農業部門與國土資源部門。

王子城父,軍事專家,長於行軍佈陣鼓振士氣,立為大司馬,掌管齊國軍事機構。

大夫賓須無,法律專家,長於斷獄審判,立為大理,掌管齊國司法機構。

大夫東郭牙,忠心耿耿,敢於直諫君主,不怕得罪齊桓公,更不怕得罪權臣顯貴,立為大諫,掌管齊國監督機構。

另外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這個人就是因陳國(虞舜之後封國,都宛丘,即今河南淮陽)內亂逃到齊國來的陳國公子陳完,齊桓公將他任命為工正,掌管齊國工業生產,陳完正是戰國時候代齊的田氏先祖。

齊桓公五顧茅廬,勝過劉備百倍

國畫:齊桓公稱霸(嶽海波、李兆虯)

以上這些人,也為齊國的霸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行隰朋上任後,向各國派出常駐使臣,如季勞專使魯國;徐開封專使衛國;曹孫宿專使楚國;審友專使晉國;商榮專使宋國;晏尚專使燕國……以結好諸侯,鈞之以愛,致之以利,結之以信,示之以武,監其上下之所好,擇其淫亂者而先徵之,從而大大提高了齊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管仲死後隰朋還繼任齊相,這是一個全才。

司空鮑叔牙上任後,建立起了一整套官員考核制度,規定鄉、縣、屬等郊內外官員一年一次來國都述職報告,善者留用或提拔,不善者罷官或問罪。

大諫東郭牙上任後,設立了嘖室(國家納諫機構,相當於現在的信訪辦),允許並鼓勵民眾對國家政事暢所欲言,發表意見,看來中國古代也是有言論自由的,不錯不錯。

司田甯戚上任後,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兒,那就是土地改革。齊國從前是井田制,也就是說農奴除了封建領主的私田之外,還必須在國家的公田上勞作,等於是雙重剝削,嚴重打擊了農奴的積極性,於是他們消極怠工,造成公田大片荒蕪。基於此,齊國開始土地改革,實行均田制,即打破公田、私田的限制,把各種土地按照肥瘠程度進行折算後分給農奴,廢除勞役地租,統一收取實物地租,做到包產到戶,多勞多得,從而大大調動了農奴的種田積極性。

我們都知道,土地改革是影響最深徹的改革,於是,中國農奴開始了向農民的過度,一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鉅變從此拉開序幕。

工正陳完上任後,開始大力發展軍工生產,加強齊國軍備建設。他派出大量採購人員,去各國收購先進的武器,帶回來給武器專家研究,然後生產出更加先進的武器來,從此齊國的武器大大領先於國際水平。

司馬王子城父上任後,則開始把提高齊國技擊水平放在治兵的首要地位,大力提倡,不遺餘力,並實施了“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而有不以告,謂之弊才,其罪五”等一系列方法,使得齊國全軍都成了“武林高手”,搏擊之術莫強於天下。在春秋戰國時代,齊軍被稱為“技擊”,成為強大軍隊的代名詞。

大家知道閒樂生平常是研究中國古代名將的,這位王子成父在歷史上似乎沒啥名氣,不能稱得上名將,但司馬遷對他評價很高,將他與孫武並提,說:“晉用咎犯,而齊用王子(成父),吳用孫武,申明軍約,賞罰必信,卒伯諸侯,兼列邦土,雖不及三代之誥誓,然身寵君尊,當世顯揚,可不謂榮焉?”(見《史記 律書》)他之所以名聲不顯,可能與齊桓公稱霸戰爭常不戰而屈人之兵有關,所以王子成父在戰績上乏善可陳,卻在軍事訓練與軍事理論方面貢獻巨大,司馬遷認為他是齊國兵法《司馬法》的主要研究創作者之一,說:“《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 王子(成父)能紹而明之。”(見《太史公自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