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歷屆高考狀元,有評上院士的嗎?

ming0071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的回答是:有!還很多

這裡我重點選幾個高考狀元院士介紹,請看下面:

吳碩賢

吳碩賢,1947年出生於福建泉州,父親是復旦大學教授吳秋山,1965年,吳碩賢以福建省理科狀元的身份考進清華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2005年吳碩賢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中國建築技術科學領域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雷嘯霖

1938年雷嘯霖出生於廣西桂林,1955年廣西高考狀元,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94年1995年相繼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7年被評為中科院院士。


陳建生

陳建生1938年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57年成為福建省高考狀元,考入北京大學天體物理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天體物理相關研究,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杜善義

杜善義,飛行器結構力學和複合材料專家,1960年以遼寧省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哈爾濱工業大學複合材料研究所教授。



袁鈞英

出生於上海市的袁鈞英,1978年以上海市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復旦大學,1989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後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


歡迎大家補充!



時光帶你漲知識




龔旗煌,男,1964年出生,福建莆田人。1979年15歲時以莆田地區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83年畢業。1989年獲北京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中英聯合培養)。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院士。現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長江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副校長。 199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任科技部“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負責人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擔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和“極端光學”系統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研究領域為非線性光學及超快光子學。從1983年起,從事非線性光學前沿與時空小尺度光學研究,從物性、新效應及應用等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的創新研究。提出通過激發態電荷快速轉移實現超快及巨大三階非線性光學響應的新方法,實現了高性能超快低閾值全光開關;開拓飛秒/納米時空高分辨光學測量,實現納微結構超快光調控及電子態的人工調控。在Nature Photonics, Nature Physics, Physics Reports和PRL等發表論文700餘篇,SCI他引8000餘次, H因子 40。


球球503


在每年的高考中,社會公眾對高考狀元的關注度持續不減,可以說高考狀元是高考話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也是特別優秀高考考生的代表,他們的高考成績、學習能力等方面都是具備很強的實力,可以說他們在高考中能獲得比較好的成績,在未來的人生髮展中也不會有太差的成績。

按照我們大眾的心理走向,歷屆高考狀元能在高考中獲得很好的成績,就一定可以得到不錯的職業及人生髮展。但是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高考狀元能在所從事行業領域中獲得突出成績或者成為佼佼者的並不多,似乎高考狀元的發展趨勢並不符合我們的心理預期。

近來,有人將高考狀元與院士放在一起比較,在當前的高考狀元群體中,有沒有評上院士的人?從目前國內兩院院士的現狀來看,高考狀元並不是很多。國內的兩院院士基本維持在50歲以上,而且80歲以上的院士佔多數,可以說國內的院士老齡化比較嚴重。在目前的院士群體中,高考狀元也是存在的,比如:福建高考狀元龔旗煌、廣西高考狀元雷嘯霖、遼寧高考狀元杜善義等,可以說高考狀元在學術方面的成績也是值得肯定的。

雖然在國內學術界有資格進入中國科學院、工程院的人屬於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但是我們將高考狀元與院士劃等號,還真的是沒有太大的價值。畢竟兩院院士主要是在學術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而高考狀元並不一定就要在學術領域中有很大的提升,他們在畢業後的就業中也可能會從事其他行業,在其他行業中做出好成績,同時也有可能做不出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

眾所周知,高考狀元在學習能力、智商等方面具備很強的實力,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在各個方面都會非常優秀,以往很多例子都能證明這一點,也有不少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存在。要知道在國內能進入兩院院士的人,並不一定僅僅在學術領域做出成績,即使依靠在學術領域中做出成績,他們也基本屬於能力很全面的人,並不只是在學習或者智商方面擁有很強的能力,而且在人際關係處理、協調等方面的能力也比較強。


東愛雨小公


我想作者問這個問題的潛臺詞是:並不是所有的狀元都能當院士或其他各行業的領頭者,並不是所有的當初高考成績好的都有很大的出息。也就是說作者實際上是在問:成績好或者說讀書讀得好就一定會成功,成為行業的頂尖人物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理解的:

不能說成績好能力就強,但實事求是地說,能夠當狀元是一定有其過人之處的,這個還真別不服!現在很多人說那些成績好的,智商高的,各種狀元,各種讀書讀得好的,學歷高的人,怎麼沒見他們上富豪榜啊,怎麼沒見他們當大官啊,怎麼沒見他們有巨大貢獻和驚人的創舉啊,怎麼都一個個的變成普通人呢?其實這裡面有一個解釋,很多智商高,讀書讀得多讀得好的人,相對來說能夠更快更早更透徹地領悟到生活的本質,他們更清楚對於自己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進而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成功去了,而不會去追求別人眼中所謂成功的金錢,名利,權力,所以那些讀書讀得好讀得多的人並不是不成功,只不過他們的成功不是我們普通人眼中的成功罷了。你看那些得到的高人,哪一個不是聰慧過人,學識過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早早悟出真理,超脫世俗。

個人觀點,歡迎私信探討。


三隨四冷七不流


每逢6月,高考狀元這一詞都會被各大媒體炒的火熱。可以說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不過對於高考狀元們的發展,人們向來是有爭議的。既然院士是對學術成就評判的標準,那麼歷屆高考狀元,有評上院士的嗎? 院士是科學技術的最高學術稱號,能得到這個稱號的大佬在學術方面一定是有實實在樹。

2017年新當選的院士平均年齡為54歲 其中最小的院士為46歲。有46%的院士年齡在80歲左右。可以說院士的老齡化情況比較嚴重。我們知道中國恢復高考在1977年,到今年有41週年。也就是說最早的一批高考狀元剛好趕上評院士的年齡了。我們以院士作為高考狀元的成就標準,顯然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高考狀元一直以來被人們期待著,然而最近的調查顯示,他們這一高分群體並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出色。於是輿論紛紛而來,有人說高考的狀元高開低就,有人說中國的教育體制有問題,有人說各行各業的精英們很少是高考狀元,但這樣的評價真的對嗎?

我想說的是,高考狀元的成績不可否認也不可撼動,很多人帶著嫉妒的有色眼鏡對高考狀元們冷嘲熱諷,但調查顯示,有些高考狀元雖然發展的並不好,但是他們的平均水平超越了大部分同齡人。高考是對10年學習的閱兵,成績代表的是對知識掌握的情況,而這些高考狀元在智商和勤奮的學習態度上完勝。

人生是分階段的,不可能從一個階段就看穿了誰整個的人生。人生成功的因素那麼多,不僅僅看的成績,還要看性格,情商,處事能力,創造力……甚至要看人的機遇和運氣。

高考是考察不到這些因素的,而社會是對一個人能力的最全面的試卷!院士是學術界的精英,這些厲害人物的成功之路是不可複製的,因為他們的成就就像中彩票一樣的概率,精英的人數太少了。

高考狀元的競爭人數相當多,有些人以一兩分之差就失去的這個名號,狀元們相當於已經中過一次彩票,試問:你憑什麼肯定中過一次彩票的人還會中第二次? 雖然高考狀元並沒有評上院士,但是他們在各行業中大多數是領軍人物,還有許多人為了追求自己的興趣放棄了學術之路。

高考是人生的轉折點,但不是唯一。高考狀元確實令人羨慕,但不是神,也不存在跌落神壇一說。未來的發展和成就不是高考一次成名就可以一勞永逸的,也不是因為高考的失利從此就不會成功。成就是自己靠奮鬥和智慧拼來的!


大三老學長


我的觀察:

1、還是拿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獎評判最具權威性,最具重量級。可惜我們獲獎人數極少,包括以其他籍獲獎的都極少。退而求其次,拿國家歷年科技獎評判,人們才信服,才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當然,保密部分可由有關保密單位出具名單。再不行拿省級歷屆科技獎都比拿院士評比,令人信服。

我並不是看扁所有院士,而是我們的院士評選儘管是國家科技獎二等獎為門坎,但是道行太深,個別人的群眾基礎令人不齒。還不如科技獎來的真實。

2、大家必須清楚各省每年公佈高考狀元的目的是為了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就是說是為後面學生打氣鼓勁的作用。

實際上高考狀元只是本次考試發揮極佳的產物,過幾天再進行一次,他就不定是了。就水平來說考生的前5%上下是一個水平,也有極個別在某次考試中發揮極差的。

還有一個問題,大家發現沒有,這些年的女狀元特多。我認為,一是我國婦女解放運動的成果。二是在學習和創新方面,女人更擅長於學習力,男人更擅長於創新力。三是女孩成熟早於男孩。

3、怎麼改變學霸在歐美日成才是大概率,而在我們大陸不行的現實問題?

4、還有人用擔任國家及地方領導職務來評論。我認為這個只能對各校進行對比。對各年齡段評比無用,為什麼?因為每個年齡段無論好或差,都需出那麼多領導人。


魚磊衛靜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應該弄明白高考狀元的含義和兩院院士的含義,我們這裡先不談文科狀元,因為搞理工兩院院士與文科狀元根本就扯不上關係。我們首先應該明白各省理科狀元的定義,各省的理科狀元就是各省的理科高考成績總分第一名,包括數,理,化,生,語,外六門課的總成績,在這裡大家要注意了,理科狀元只是總分第一名,狀元只能說明他學習沒有偏科,各科成績都不錯,但證明不了他是數,理,化方面的學霸和天才,先查一下各省的理科狀元的數學,物理和化學單科成績在各省能佔第幾名?可以肯定的是各省的理科狀元的數學,物理,化學單科成績並不一定能進前十,說明理科狀元只是總分高,並不是數,理,化方面的優秀人才。既然理科狀元不是各省的數,理,化優秀人才,自然各省的理科狀元大多也當不了兩院院士的科學家了,答案就這麼簡單明瞭。既然各省的理科狀元不算理科優秀人才,那什麼樣的數,理,化高手才算人才呢?答案當然是各省的數,理,化競賽前三名的高手才算真正的理科天才,凡是參加過各省數,理,化競賽的同學都知道,各省和國家的數,理,化競賽試題難度可比高考題難多了,凡是能在各省數,理,化競賽中取得名次的考生一定是個理科天才,特別經過各省選撥進入國家數,理,化,生奧林匹克集訓隊的同學才算中國最頂級的理科天才,也只有他們才有當科學家當兩院院士的可能,這個問題其實俄羅斯早就明白,人家的國家和莫斯科大學早就通過數,理,化競賽模式選撥理科天才,近三十多年來,北大和清華,中科大也不傻,每年國家數,理,化奧賽集訓隊的學生早早地就被他們瘋搶一空,比如施一公當年就是當年河南省數學競賽第一名被清華錄取的,現在人家是西湖大學校長,知名生物專家,兩院院士。琿之瑋也是當年的世界數學奧賽金牌得主,被北大數院錄取,現為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世界拉瑪努金狀得主,世界知名數學家。



秦醫生5


李安民,1963年四川理科狀元,北大數學系畢業,現為四川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


騎都尉2


院士基本都是近親繁殖的!你以為是真正的評選的!


古道熱青


答案是肯定的: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