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一生風雨飄零,百年是非功過,對他討論從未停止,是英雄還是小人

一生風雨飄零,百年是非功過,對他討論從未停止,是英雄還是小人

功臣還是賊子,英雄還是小人?定義從來就不在史書之上而是在你我每個人的心裡。

歷史上總有這麼一些人,比如勞民傷財修長城卻統一中國抵禦外敵的秦始皇,心狠手辣不擇手段卻是罕見治國之才的武則天,他們到底是怎樣的人?眾說紛紜,就像那句略微高深的名言: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這句話除了形容作品,在人身上依然適用。每個人的一生無數個決定、無數種選擇,無論錯與對,在臨別之際都只能任由世人評說這身後的荒涼。

陳炯明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作為北洋時期叱吒風雲的一方英豪,圍繞在他身上的爭議在他逝世後的近九十年間從未停止過。有人說他是極具新思想的革命家,也有人說他是辛亥革命的背叛者。近一百年的風雨飄零圍繞著陳炯明一生是非功過的討論從未停止,那麼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

一生風雨飄零,百年是非功過,對他討論從未停止,是英雄還是小人

陳炯明出生於1878年的廣東海豐,原名陳捷,字贊之,又字競存,1899年考中秀才,但隨著清王朝的滅亡以及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中國內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各種形式的改革與起義。陳炯明自然也不甘於只做一個封建時代的舊書生,1906年28歲的陳炯明來到了廣州法政學堂,成為了這裡最早的一批學員。

1909年,畢業後的陳炯明就任廣東諮議局議員,先後提出了《革除衙署積弊案》、《籌辦城鎮鄉地方自治案》等提案,11月陳炯明與晚清著名教育家、愛國詩人丘逢甲等人被共同推舉為代表,前去上海參加各省諮議局聯合大會,這次特殊的上海之行,徹底將陳炯明送入了風雲莫測的革命舞臺。

赴上海參加大會的陳炯明藉此機會加入了同盟會,隨後回到廣東的他參加了廣州新軍起義的聯絡工作,1911年,陳炯明先後參加了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等,但隨著參加二次革命的失敗,陳炯明被迫流亡香港、新加坡。陳炯明一生提出過不少特立獨行的思想,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

“聯省自治”,而這個重要的思想就源於他在香港的流亡生活。

一生風雨飄零,百年是非功過,對他討論從未停止,是英雄還是小人

1913年二次革命中時任廣東都督的陳炯明宣佈獨立,不久後革命失敗的陳炯明去往香港,在此他遇到了一位重要的革命導師——劉師復,這位“導師”信仰的安那其主義,所謂安那其主義通俗來說就是

無政府主義,即無政府、無宗教、無家庭、百姓通力合作。劉師復的理念與陳炯明的想法不謀而合。1916年回到廣東的陳炯明發動起義討伐袁世凱,同時佔領了閩西南部分地區,並開始圈起地來搞自治。

提到陳炯明關於自治的改革,就不得不談及一個人,那就是“國父”孫中山,孫中山和陳炯明一生亦敵亦友,深受無政府主義影響的陳炯明始終堅持“聯省自治”的主張,這與孫中山“北伐”的主張大相徑庭。1921年率軍進軍廣西,攻佔廣西全境,破壞了孫中山的“北伐”運動,。

這場針對“北伐”的大規模破壞使得孫、陳二人決裂。轉年,二人卻又因護法運動合作,但二人的合作並不長久,陳炯明主張建立同歐美國家相仿的聯邦政治體制,孫中山恰恰想法,他認為基於中國的國情還是應當遵從“中央集權”的主張,利用北伐戰爭實現國家統一。相差甚遠的兩種政治觀念使得陳炯明與孫中山本就如履薄冰的關係更加脆弱。

一生風雨飄零,百年是非功過,對他討論從未停止,是英雄還是小人

1922年3月21日,陳炯明的親信鄧鏗在公幹返程途中慘遭刺殺,不幸身亡。鄧鏗的死亡燃起了孫、陳兩派的怒火,雙方均認為是對方派人暗殺了鄧鏗。隨後,孫中山提出了兩點針對陳炯明的條件讓其選擇,一、陳炯明率軍參與北伐戰爭,二、籌措500萬元的軍費。這兩條要求陳炯明表示都無法接收,孫中山在強烈的不滿下將其罷黜。

彼時的陳炯明處境極為尷尬,對外政見不和,對內自己親率的粵軍也自成兩派,一方表示希望陳炯明回到廣東省主持大局,另一方則認為陳炯明對待孫中山的態度過於軟弱擁護陳炯明的手下葉舉領導粵軍與孫中山徹底決裂。

其實,現如今潑在陳炯明身上最髒的水大概就是“六一六炮轟總統府”一案了,1922年6月2日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下臺,由於孫中山曾在護法運動中表示,為維護內地統一,只要徐世昌辭職自己也一併下野,可關鍵時刻孫中山卻一反之前的言論,拒絕辭職,這一做法引得社會各階層紛紛表達不滿。

6月15日粵軍高級將領決定在鄭仙祠發動軍事政變,但遠在惠州的陳炯明急忙派人前去阻止,陳炯明的親筆信中表示如果孫中山出兵北伐成功了,固然是好事,如果失敗,自己仍能作為陸軍部長訓練軍隊,做充實的後盾。但準備發動政變的將領們卻表示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即便如此,陳炯明仍不願傷害孫中山,於6月16日凌晨電聯孫中山催促其趕緊逃離廣東。孫中山離開不久後,粵軍將領便率兵圍攻總統府,鳴炮要求孫中山投降。說到這裡,眾人也許已經明白,所謂的炮轟總統府並不是陳炯明一手策劃,只是由於陳炯明始終是粵軍名義上的首領,不得已之下

“背了黑鍋”。

一生風雨飄零,百年是非功過,對他討論從未停止,是英雄還是小人

兵變後的孫中山最終接受了我黨和蘇俄共產主義的幫助重新展開了他新一輪的革命,與陳炯明的恩怨故事也到此為止了,直至1925年逝世,陳炯明親手撰寫輓聯:“惟英雄能活人殺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寸赤心知”,他用這樣一句話詮釋了他與這位革命先驅一生的爭鬥。

1933年,陳炯明晚年時期生活十分清苦,病逝後的他竟需用為母親準備的棺木下葬,想當年的一代軍閥結局卻如此不盡如人意,實在是令人唏噓,但臨終前的陳炯明仍不忘的還是:共和!中國的命運仍是這位歷史豪傑掛念於心的東西。

一生風雨飄零,百年是非功過,對他討論從未停止,是英雄還是小人

後來的史書中有人將陳炯明描繪成逆黨、叛軍、甚至亂臣賊子,可是在革命的道路上、在大是大非面前陳炯明一直都是值得讚賞和肯定的人物。

在那個世事難料的時代他每走的一步都充滿著極大的爭議,無論是與孫中山的恩怨情仇,還是陳炯明堅持卻未能實現的理念,今天回首過往,後人總能看清那是兩位梟雄在國家未來前路迷茫時撥開迷霧的碰撞!正所謂“前人播種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陳炯明到底是中國革命的元勳還是背叛革命的叛徒只待後人評說。

歷史劇變,陳炯明的一生充滿了國家爭鬥,心懷家國抱負卻揹負謾罵,一身功名只被草草帶過。如今看其半世沉浮,五條人有一首歌《陳先生》最能其寫盡一生:1878年他生於海豐,1933年他死於香港,1935年他葬於惠州。這第一句話用海豐話唱出,第二句用廣東白話唱出,第三句用客家話唱出,養育他、成就他、埋葬他,即便俊傑一生亦是如此,此間韻味,還待各位看官細細品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