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不同赛道下,TOP 30房企2020年的进击路线

  乐居财经 王泽红 发自北京

  刚刚过去的2019,是纷繁变幻的一年。融资问题虽然依旧是悬在房企头上的一把利刃,但是在寒冬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气象。

  在行业集中度愈加提高的背景下,头部房企在寻找和布局新赛道,成为了不同赛道中的领跑者,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从TOP30房企多元领域布局图可看出,物业服务、商业地产、产城/园区、文旅、代建、康养、金融、教育等领域是房企多元化布局的“热点”。在这样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多元化布局,进行战略转型,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

  乐居财经选取了TOP30房企中,5家颇具特色的头部企业,对其战略布局和业务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它们在不同赛道下的奔跑路径。

  文旅赛道:融创“全线发力”

  从“文化是诗,旅游是远方”,到“融创文旅板块天下无敌”,孙宏斌的这些金句和豪言,体现的是布局融创文旅板块的格局变化。

  这几年,融创不断加码文旅板块布局,特别是收购万达文旅资产后,融创文旅集团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最大的文旅产业运营商、文旅物业持有者之一。

  2019年融创频繁收割文旅市场,广州、无锡、昆明三个文旅城先后开业。除次之外,包括重庆融创文旅城、成都融创文旅城、融创桂林旅游度假区在内的多个文旅项目预计都将在2020年开业。

  短短两年间,通过大手笔并购,融创中国已经在全国布局10座文旅城、4个文旅度假区和24个文旅小镇,涵盖41座融创乐园、26座文旅商业、近100家高端酒店,文旅资产超过2000亿元。

  融创文旅进入“全线发力”阶段。不仅仅是融创,文旅产业已经成为了房企竞相争夺的赛道之一。

  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和伴随而来的市场空缺,辅之以政策支持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沃土。国家「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到 2020 年文旅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旅产业的重要性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央和地方都在全力支持文旅/文化产业发展。

  但是,文旅产业投资大、运营难、投资回报周期长,目前只是处于培育阶段,融创文旅价值显现可能会在5~10年后。

  转型之路:万科势在必行

  多元化转型,可以说是当前地产圈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在众多转型房企中,万科是其中的典型企业,从多元化到去多元化,再到多元化,万科一直在做加减法,在万科的发展逻辑中,在巩固提升“基本盘”的基础上,寻找到“第二曲线”,转型势在必行。

  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万科在多元化转型的思考和探索,从未停止。在地产主业之外,业务版图已经拓展至商业开发和运营、物流仓储服务、标准办公与产业园、冰雪度假、养老、教育等领域。

  从目前来看,2013年起万科的转型没有迎来相应的二次增长曲线,新业务板块仍存艰难培育期。2019年依旧可圈可点, “收敛聚焦”、“巩固基本盘”,是其应对“白银时代”的策略方向。

  房企的多元化转型,在基于未来发展空间的思考,但在主业发展压力增加的基础上,多元化发展往往会有一定摇摆性,多元化很难解决“活下去”的问题,更多则是为未来发展提供一条可选择路径,因此两者之间孰重孰轻,天平往往很容易倾斜。

  转型有阵痛,但不转型更痛。从房地产开发商转型到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究竟要怎么变,要做怎样的调整,成为了万科的当务之急。

 产城融合:华夏幸福“一枝独秀”

  在房企20强中,华夏幸福是最具特色的一家企业。不同于传统房企的土地开发,华夏幸福一直专注于产业新城的开发,并且在产城融合领域做到了“一枝独秀”。

  这不仅得益于其独特的产业新城PPP模式,更是时代的造就。高速的城镇化率增长时代已经过去,都市圈和新型城镇化时代到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各个城市的地方政府而言,其发展的需求主要就在于新型城镇化、产业升级、税收增加、创造就业机会、社会福祉提升等。

  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点出发,在都市圈内的节点城市建设产业园区,然后引进高新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因地制宜的打造先进产业集群,从而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华夏幸福打造产业新城的逻辑。

  以2016年签约的武陟产业新城为例,三年间,武陟产业新城吸引了包括远大住工、阿里云在内的110余家“三新一高”企业投资入驻,累计为武陟县新增财政收入超过13亿元,助力武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排名从河南省第68位大幅提升至第11位。

  在2019年,华夏幸福为合肥、南京等多个区域的产业新城落地了百亿级大项目,这些龙头大项目将有力撬动当地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区域价值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据乐居财经不完全统计,华夏幸福已在全国15个核心都市圈布局77座产业新城,通过运用资本驱动、科技孵化、产业基金等先进的产业导入手段,累计为各区域引进企业超过2000家,招商引资总额超4400亿元。

  当下,都市圈发展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成为未来20年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中国进入了都市圈发展的新时代,华夏幸福耕耘17年的产业新城事业迎来了新机遇。

  2019年1-12月,华夏幸福实现销售额1451.59亿元,其中,产业园区结算收入额为381.31亿元,同比上涨22.85%。业绩的增长证明,华夏幸福所坚持的产业新城模式发展路径,在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具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代建板块:绿城摸着石头过河

  绿城也是一家特征明显的企业,而这个特征就体现在代建业务。

  十年长跑,绿城已经成为了地产代建领域的“老大”。代建板块也是绿城的支柱性业务,2019年,绿城集团累计实现总合同销售金额约2018亿元,首次迈入两千亿房企阵营。其中,绿城集团代建项目合同销售金额约为人民币664亿元,占总销售33%。

  绿城的代建业务主要包括政府代建、商业代建和资本代建三种业务模式。据相关人士介绍,代建模式虽然已经出现多年,但如今在整个房地产行业中仍然属于“非主流”,而绿城想要在本来就无人借鉴的行业中,需要再进一步摆脱普遍性的商业模式,走向资本模式。

  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绿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代建4.0体系的开创者,绿城正在代建行业的寻求轻资产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正在从“向发展要规模”到“向经营要效益”转变,向更“轻”的方向迈进。

  据智研咨询测算,房地产未来市场容量362亿㎡,中指院代建蓝皮书保守预计2030年代建业务占比10%以上,意味着未来整体代建市场容量高达40亿㎡。在这一片蓝海中,除了绿城之外,包括朗诗、滨江、建业等很多房企已经涉足代建领域,各家特点均有不同,但代建模式都大体类似。

  而处在塔尖的绿城,拥有天然的先发优势。

  物业蓝海:中海“稳稳”抓牢

  物业这条赛道,无疑是当下最火热的,2019年共有11家物业企业IPO,创历史新高。

  在多只物业股中,中海物业被称为“稳健的国资物管龙头”。作为目前唯一一家具有国资背景的香港上市物管公司,在管理规模、服务质量以及业绩的可预见性上均有明显优势。截至 2019 年7月,中海物业业务分布于中国76座主要城市,签约物业项目741个,服务面积超过 1.42亿平方米。

  中海物业以定位高端、服务质量突出而著称,定位的物业管理项目密度相对较大,对单体城市的深耕,便于享受聚集规模效应。克尔瑞证券在研报中指出,中海物业聚焦高端物业,规模效益开始彰显,未来发展稳健,2019、2020年其收入将分别以25.5%和20.5%的增速增长,归母净利润将分别为5.05亿港元和6.23亿港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5.6%和23.6%。

  2019年物业企业收并购全面启动,智慧物业也开始全面发力,智慧社区事件发布不断,头部企业开始广泛合作布局智慧物业,例如,绿城服务与大华联合打造“未来社区联合实验室”,碧桂园智慧服务与海康威视成立“AI联合创新实验室”等。

  中海物业也在构建自身的科技物管服务体系。携手华为,利用华为云“边云协同”的技术架构,通过“城市中心+项目”的方式变革建筑管理运行模式,打造智慧园区新标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