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有的人讀書能記住內容,而有的人讀過就忘了?

黃周海


為什麼有的人讀書能記住內容,而有的人讀過就忘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兩種:一種是有些人的確是天生記憶力好,擁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但這種人畢竟是極少數;更多的人還是因為掌握了正確的讀書方法和技巧。


畢竟人的記憶力天生都是有侷限的,剛開始學到一個新知識,一開始我們的記憶力可能會很強,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最後也就慢慢淡忘了,只剩下一個模糊的印象。所以讀過了就忘,其實是非常普遍而且正常的一種現象。


但儘管如此,對於讀書來說,遺忘是不利於我們學習和成長的。因此,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尤為必要。


作為一名讀閱讀愛好者,近年來,我每年的閱讀量大概在100本左右,為了提高閱讀能力,也研究了很多關於讀書方法和提高讀書效率的。今天就和大家分享4點經驗:


1.快速閱讀

拿到一本書之後,我會花上幾分鐘的時間大概瀏覽一下書記的封面和序言,瞭解整本書的主題和大概內容, 並仔細研讀書籍的目錄,找出整本書的重點。


然後用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快速閱讀書籍重點,並標記出重要的概念和知識點,以及看不明白的地方。


如果時間充足,或者覺得這本書非常有價值,我會再花1~2個小時的時間第二遍閱讀整本書籍,並注意結合全書重點,再次閱讀不明白的地方。


整個過程下來大概需要3-4個小時的時間,雖然讀得比較快,但因為有所側重,全書的精髓已經掌握的差不多了。


2.嘗試回憶

讀完書之後,我會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嘗試回憶書中的重點內容,並在筆記本或者說電腦上寫出來,然後再返回去看看自己對於重要內容是否有遺漏,並及時補足。


這個過程雖然用時很短,但效果卻非常好。甚至有時候僅僅只是回憶了10分鐘,但因為有了重新理解和消化的過程,知識點在的大腦裡存留的時間更久了,日後想起這本書的時候,即便不能複述整本書的重點,大概也能細數出書中的幾個重點內容。



3.畫思維導圖和寫書評

古人說,不下筆墨不讀書。每讀完一本書,只要我覺得有所收穫,我都會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整理出書中的重點,然後據思維導圖寫出一篇讀書感悟或者書評。

讀書思維導圖


這樣一來,我對書中重要的知識點就有了一個相對系統的印象,而且寫書評還能進一步加深我對書中知識的理解。一般來說,只要我寫過書評的書籍,我的印象都會比較深刻。


4.做摘錄

每讀完一本書之後,書中的一些好的句子,好的觀點和素材,我都會摘錄到印象筆記當中。

我的讀書摘錄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一是提高讀書的效率,便於加強對知識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為寫作積累素材。書籍中的很多資料都是一手的,所以它是寫作最好的素材來源。


有空的時候,就拿出來翻一翻,想想這些素材可以怎麼用,適合寫哪類主題的文章,然後標上標籤,寫作的時候搜索關鍵詞就能找到,非常方便,而且書中的素材因為得到了頻繁的使用,自然也久不會忘記了。反過來,其實又是對閱讀的一種強化。


我是笑薇,專注於分享讀書寫作、自我提升類原創乾貨,如果覺得今天的分享對你有用,請點個贊或者關注我哦!更多問題請移步首頁加入我的圈子。

笑薇讀書


我以前看書也是,明明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卻好像什麼也不記得。後來漸漸書看的多了,就記得一些。上次有人跟我討論一年前看過的《解憂雜貨鋪》,她提到一些細節,我也能夠顯得起來。我就發現,原來我也能夠記得書中的一些內容了。以我自己的經驗就是看的多就能發生聯想,做筆記,講給別人聽。


一、看書的時候把書中的內容和日常生活聯繫起來


總有人對喜歡引用書裡的內容的人很不屑,認為是沒什麼經歷的人才總說書裡的內容,還有的人認為別人引用書裡的內容是在炫耀讀書多。其實看的多才知道,日常看到的一些問題,書中有人寫過。看書的時候也會發現,書中提到的這個問題,這種感受你也有過。有意識的把書中的內容跟實際生活聯繫起來。知識和知識之間並不是孤立的。


就比如說讀書記不住這個問題吧,《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就有提到想要把書中的內容化為己用的方法就是做筆記。

具體做讀書筆記方法提供了“蔥鮪火鍋”筆記法:摘抄+感悟。

整體的筆記有,“一元筆記法”,就是讀書筆記,日常感悟所有的筆記都記錄在同一本筆記本上。

二、輸出,加強長期記憶


艾賓浩斯記憶曲線發現,遺忘是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的。所以看過就忘記,是我們的大腦決定的,不是你的錯。


人的記憶分為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而且人的記憶是有選擇性的,對於不感興趣的內容會選擇視而不見。所以書中一些內容一看就忘記,一些內容根本就無法進入記憶中。


據說在5分鐘以後我們就只能記住25%的內容。要加強記憶的辦法就是,輸出。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做筆記,通過眼睛和手兩遍和不同的感覺器官加強記憶。

講給別人聽也是個好辦法,因為要講給別人聽,所以在看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選擇和記憶需要講的內容。再通過講述,加強記憶。講述的過程中需要組織語言,通過回憶加強記憶。


寫書評跟講的原理差不多。一方面總結的時候,有忘記的地方回過頭來翻書,又加強了一次記憶。另一方面,能寫清楚,就表明想明白了,理解了也可以加強記憶。就算不寫長篇的評論,寫個幾十字的短評,也需要重新回憶看到的內容。


帽帽的小宣園


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她說起之前看過的《追風箏的人》。當時,我脫口而出,“這本書我也看過,‘為你千千萬萬次’,是吧。”她很開心,興致勃勃地和我聊起書中的內容,然而我很尷尬,因為就只記住這一句,其他的早忘得一乾二淨。那是我第一次有種深深的感覺:明明看過某本書,但具體是講什麼的,卻懊惱怎麼也記不起來,腦袋裡像團漿糊一樣。可其他人卻不一樣,他們總能將讀過的書記得很清楚,並能發表自己的見解。相信不少朋友也有類似的困擾:為什麼自己讀過就忘了,好像讀書也沒有什麼用,打擊讀書的積極性,甚至說出“讀書無用論”,從此不願意讀書。

那要怎樣解決這樣的困擾呢?後來我終於在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的書中找到了答案。《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通過利用讀書筆記從如何選書、購書、讀書和活用,為我們解讀了怎樣才能掌握書中的精華,內化書中的知識為我所用的問題。

可能很多朋友不瞭解作者奧野宣之,他畢業於同志社大學新聞學專業,是日本有名的“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表示,一味盲目閱讀等於沒有讀過,著有《“處方箋”讀書法》、《三本書創造好點子》、《智慧創造鍛鍊法》等,他獨創的信息整理書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幫助人們學會有限閱讀。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作者奧野宣之通過以下三點向我們解答了怎樣選書、怎樣閱讀和怎樣記住書中內容並加以活用的方法。

一、主動選購真正想讀的書,為提高閱讀效率做準備。“選購”包含“選擇”和“購買”兩層含義。有時我們在書店裡瞎逛,想找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可效率特別低,有時還會衝動性購買那些不想讀得書。其實,如果當初我們買書時有個書單,那我們就能準確的買到自己想讀得書,也不會存在買而不讀的現象。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書中,就提倡大家用筆記本收集生活中所有與書有關的信息,選出自己想讀的書,在書單上記上:書名、作者名、出版社,培養帶著目的去讀書的意識。書中還講了個小技巧,就是找出“樞紐書”,即“書裡推薦的書”,如《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還提到過《學會學習》好方法比努力更重要,從個性出發,找到學習的制勝關鍵,這本書也進入了我的書單。當我們選了自己真正想讀的書,無形中就為更好地吸收做好了準備工作,也提高了閱讀主動性。舉個例子,你的老師給你講個知識,你腦袋中卻在想今天中午吃什麼,偶爾吸收一點知識;而你的同學認真聽講,聽了之後,又主動看了相關的知識,可想而知,你和你的同學在這個知識點上的吸收程度就很不一樣。我們讀書也是一樣,這本書就是你的老師,作者寫的相關知識,你不感興趣,閱讀主動性就低,獲得的信息就少,學會選書購書,這就將大大提高閱讀效率。

二、使用讀書筆記法,幫助我們理解書中的精髓。我們解決了選書和購書的問題,現在來看如何高效吸收書中精華內容。《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書中提到,當你為別人講解書中的內容時,才會真正理解它。而當你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讀書時,思想輸入的質量也會有所提升,寫文章的好處比口述要多。讀書筆記法需要我們多次閱讀給書畫重點、寫讀書筆記。

1、對重要內容進行提煉。第一遍通讀,將你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第二遍重讀,將你折角的那幾頁重新重讀一遍,如果仍然覺得好,就將那頁的另外一角折起來;第三遍標記,重讀折起上下兩角的幾頁,第三次仍覺得值得一讀,就用不同的記號在上面做標註,如直線代表“重要”,波浪線代表“非常重要”,圓圈代表“關鍵詞”等,當然折角工序也可以用不同顏色的書籤代表三道程序,如黃色書籤代表通讀,紅色書籤代表重讀,綠色書籤代表標誌,看你自己的喜好。

2、“蔥鮪火鍋式”摘抄+評論讀書筆記法。反覆閱讀我們之前做過記號的內容,嚴格刪選出自己認為可以多讀幾遍的部分,然後摘抄+評論。重點是一定要摘抄讓自己心動的語句、顛覆自己之前觀點的句子,用“O”表示後面是摘抄,表上頁碼,用“☆”表示後面是自己的評論,寫一些對摘抄部分的感想、思考和補充,最後加上日期,書名,作者名。

三、重讀讀書筆記,學以致用進行思想輸出。我們在學生時代,很多人都會將自己做錯了的題,摘抄到一個錯題本里,久而久之,一本厚厚的錯題本就出來了,然而有很多同學,根本就沒有回過頭去再看一眼,導致的結果就是以前做錯的題後來照樣不會。讀書也是一樣,為了更好地吸收內容,我們需要重讀讀書筆記,並學以致用。

1、如何重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將一本書比作一個“場所”,讀書筆記就是拍攝的照片,在不同時刻去同一個場所拍照,拍出的照片會有所不同,對那個場所的印象也會發生變化。因此,我們應確定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景,比如一週一次,晚飯後20點到21,在書房回顧那些摘抄的內容,如果有新的感想,再把它寫在筆記裡。當然,時間和地點,各位朋友可以自己制定。

2、怎樣使用?一是,寫書評輸出內化知識。我們之前使用“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將摘抄的內容和評論的內容以圓圈和五角星區分,這時,我們就可以整合兩方面的內容,結合實際,在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豆瓣讀書等平臺寫書評;二是,為我們更好地生活或工作提供思路。《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作者奧野宣之常會將自己當做因為某個主題而煩惱的人,比如以“工作與結婚”主題為例,他將選擇選擇三本同主題的書:A倡導保持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書,;B講解如何與異性交流的書;C提倡“讓婚姻為工作提供助力”的書;通過“蔥鮪火鍋式”讀書法,分別將三本書的要點和評論寫成讀書筆記,然後針對三本書中針對某個問題提出的不同意見,一邊自己討論,一般反覆修正,最後得出讓自己信服的結論,從而解決我們最開始的困擾。

“讀書筆記是一種昇華工具,可以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的飛躍。”我們在讀書時要善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的讀書筆記法,認真選擇滿足自己需求的書,抒寫讀書筆記,以輸出為目的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活學活用,這樣你就不會再有“記不住”的困擾。


豆芽樹11


以前我有個同事,感覺她真是從小到大讀了很多書,更令人羨慕的是,她好像讀了書就牢牢地記住了。

有一次,我買了一套《平凡的世界》,說實話,看了好多遍,我自己感覺很努力地背下來了。於是,在她猝不及防的時候,我跟她聊起這套書,結果,我發現,這套書,她多年以前讀過的,她不僅裡面所有人物都記得清清楚楚,而且裡面所有的細節都記得,而且人家還在那裡分析,潤葉怎麼樣,田福堂作為村支書怎麼樣等等,幾乎是滔滔不絕講了大半天。

而且她還能一段段背下來。我要是沒仔細認真地讀,都聽不大懂她在說什麼。

後來又有一次,我斗膽跟她討論了紅樓夢,也是如此,她隨口就開講。不說經典段落都記住了,而且對所有人都有自己獨到的分析,比如薛蟠,比如賈母,更別說林黛玉啥的了。

又有一次,我還跟她說起射鵰,人家隨口說,黃藥師比丘處機還小。我沒感覺,她隨口告訴我在哪一段,說是黃蓉心裡嘀咕的。結果丟人的是,我回家去翻書也找不到。

至於圍城,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等等,好像她都是如數家珍。

於是有一天,我問她“你是怎麼都記住的呢”她驚訝地說“感興趣的書,壓根不用記。讀了就自然記住了呀!”她說不感興趣的書,她不願意看,也記不住。

我發現同樣發了報紙,她比我看的快,而且看了之後,裡面的文章真是隨口就能背出來。

她讀書真的特別投入,而且記憶力真的很好。

這跟她從小看書多看的廣是分不開的。她有一次說,只要看了,書就會自己浮現在腦子裡。但是不感興趣的,比如政治歷史,她說她背得特痛苦。

用她的話來說,就是特別喜歡,專注地看,就行。

我感覺,這種讀書的感覺,應該從小培養,也許大了就不太行了吧。


Longsuixinyuan


關於讀書,你是不是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尷尬:

“我以前讀過這本書,但是現在想不起來書裡內容了。”

“講到這個,我好像在哪本書裡看到過。”

“我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沒什麼用。”

“終於讀完了一本書,可是剛合上書頁,好像就忘了書裡講了什麼。”

當別人對讀過的書侃侃而談時,你明明也讀過,卻只能說出一句:“這本書挺好。”具體好在哪,對你有什麼影響,書中哪部分印象最深刻,卻一句也講不出來。其實,何止是書中的內容記不住,就連昨天午飯吃了什麼,現在也想不起來了吧?人的記憶力太有限了,讀過的書想不起來也很正常。

但是,如果你希望能夠掌握書中內容,並且學以致用,就要改變讀書方法。這裡向你推薦一本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作者奧野宣之介紹說,筆記法每個人都學得會,在閱讀時畫下重點,寫讀書筆記,重讀重點,就可以紮實掌握書中內容,轉化成自己的智慧。

下面我將這本書中的重點內容,分享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標記法

第一遍閱讀時,發現有價值的內容,將書頁折角做記號。

第二遍閱讀折角部分的內容,篩選出確實覺得很好的部分,把書頁上部也折角做記號。

第三遍閱讀上下都折角的書頁,將最重點的內容畫下來,做記號。

做記號時注意不要大面積劃線,否則等你重讀時,看到滿頁的線條,影響閱讀心情。同時, 可以通過不同劃線方式,區分劃線的內容。

書中給出的劃線方法是:直線表示重要,客觀上很重要的內容;波浪線表示非常重要,主觀覺得非常有用,以後會用到的內容;用圓圈圈出專有名詞、關鍵詞等。

我的劃線習慣是用熒光筆將乾貨知識點標記出來,將書中舉例用的故事、實驗、數據等劃線或括號,並在書頁寫上“案例”兩字,作為以後自己寫作的素材,需要用時查找非常方便。

讀書筆記

標記好的書先放一放,隔一段時間再來做讀書筆記。這樣做的目的是,或許你畫了書中非常多的重點內容,隔一段時間再看,發覺有些內容“也就那麼回事吧。”冷卻一段時間再翻看,會沉澱出更精華的內容和感受。此時,你可以打開筆記本,寫下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的必備要素是: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除此之外,筆記內容還可以摘抄書中原文,以及自己的感想和觀點。

為了區分是原文還是自己寫的內容,可以在摘抄部分的前面標記️小圓圈, 自己的感想和觀點標記星號。筆記的行距儘量大一些,紙頁四周的留白也儘量大,將來或許要再添加補充內容,插入文字等。

這裡再介紹一下我個人使用的方法,我的讀書筆記和書評內容都是電子化記錄,主要在豆瓣讀書裡做標記, 可以記錄章節、書頁、引用原文或寫自己想法。豆瓣讀書裡還可以通過這本書下面其他網友的評論,加深對書的進一步理解。

重讀與輸出

一定要找時間重讀讀書筆記。若想將書中內容牢記在頭腦中,先來了解一下大腦的記憶規律。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揭示出遺忘是有規律的,最初的遺忘速度非常快,一天後僅能記住三分之一的內容,因此,老師會強調複習的重要性,這條規律對於閱讀也同樣適用。

重讀筆記,並嘗試將書中內容說給別人聽或寫下來。這時你會發現,明明已經知道的內容,想講給別人聽或寫出來,很多細節內容非常模糊,數據、人名、一些支撐觀點的資料都無法準確說出。若想真正將書中內容記住,並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輸出內容十分必要。在教學中,用來提高學生的記憶方法是:識記、保持、再認、回憶和提取。重讀並輸出的過程,就是再認、回憶和提取的過程。這個過程很辛苦,但經過這樣的步驟,你對書中內容的把握,就不再是一知半解,沒什麼深刻印象了。

以上是關於做讀書筆記的一些方法, 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中,奧野宣之還介紹瞭如何選書,如何將讀過的書系統化,在讀書中真正獲益。他甚至貼心地分享了閱讀時用到的一些小工具,比如便攜讀書架、便利籤等,受他啟發,我在做讀書筆記時,使用晾褲子的褲夾,夾住書頁,解放雙手,摘抄書中內容。

讀書筆記改變了我的讀書方法,帶來思維方式的改變, 也使我成為一名書評人,希望這篇文字也能給你帶來啟發。


知我悅讀


誠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不可能通過一次閱讀就能記住書中所有的內容。說說我的感受吧,小時候的我不喜歡讀書,所以也無從談起,隨著年紀的長大,慢慢覺得並不是所有書都需要我們記住,每本有那麼一些東西留下就好。

此處,提供一些我自己的讀書方法好了。

一。閱讀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

個人覺得讀書筆記最好記到書上,那樣重來閱讀時會有一些提及。即使說可能書讀完了,全書內容沒記得多少,但起碼你自己的思想會留下。這種形式的讀書筆記,我喜歡稱為瞬時輸出,就是我們一瞬間想法的誕生,雖然可能記憶沒有背誦深刻,但當提及時,依然會有很多想說的話。

二。養成讀後寫些書評或者讀後感的習慣。

有時書讀完了,書也完了,總感覺沒有任何意義。可能書的內容很枯燥,沒能留下很多印象,但隨手幾筆的主要故事情節,內容等寫下來,也算是一種閱讀輸出。這種形式的輸出我喜歡稱為平均輸出。可能一本兩本書,效果不明顯,但多了,自然顯示出他的價值。

三。好書重讀多感悟。

這個相對而言要求高些,那些我們買來的書,不應該只看一次就束之高閣,特別是經典,值得多次研讀。每次看都會找到一些從前不曾發現過得問題。紅學之所以稱為紅學,也是因為經得起推敲,而推敲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學習。

個人比較喜歡秦漢文學,諸子百家,拿易經來舉例子,易經這本書,圖是一個人畫的,後來的辭是不同的人寫的,時間越久,理解越多,才成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所以,看書請不要吝嗇自己的思想,想到什麼就寫下來。這樣不僅增強記憶,更重要的是用來指導生活。而這種重讀我喜歡稱為延時輸出。

總之,讀書的同時不忘記輸出,那樣書才不會白讀,才會最終變成你的氣質。


三更燈雨


初中的時候我總是花大量的時間把課本的內容都背起來,連非常小的註釋都沒放過(有點強迫症),跟同學私下互相提問,很少能考倒我的。後來發現一個同學,輕輕鬆鬆學習,考試成績就很好。我忍不住問這個同學,他說他只看重點就夠了,有很多時間可以看閒書或者玩...這就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好又會玩!

從IT轉任人力資源部門後,我發現所有的同事都在用思維導圖,我心裡抗拒了幾個月後開始也嘗試著用思維導圖來記筆記,主持頭腦風暴會議等等。有一年參加一個投資的會議,開了整整12小時的會,半年後老闆又想起此事,我翻開當時的思維導圖筆記開始講述,大家都嘖嘖稱奇,簡直原景重現。

以上兩段故事跟讀書的關係是速度與重點!我現在看書或者文章的習慣是,先看目錄來判斷自己有興趣的以及重點可能是什麼?第一遍都是快速瀏覽標註初步的重點,第二遍開始聚焦看之前標註的重點,基本上也在去除不是那麼重要的部分了。最後,整理內化重點成為思維導圖或者PPT,甚至分享給他人,包括同事。

輸出是最佳的學習姿勢,轉換成自己的知識,那別人就拿不走了。即便我們的記憶時長有限,簡單複習也是能快速萃取及喚醒的。


老羅漫談


首先需要專心。不專心看了也是水過鴨背。

在專心的基礎上,為什麼有人讀書能記住內容,依我看一個是記憶力(有先天,也有後天習得)。另一個是學習方法。

我這人天生的記憶力一般般,也不算差,小時候開始便有留心看大戲聽故事甚至從旁聽大人閒聊,過後還會像牛吃草一樣反芻,把內容在心中過一遍,久而久之成了習慣。

到後來看小說裡面說有的人能一目十行過目不忘,自己做不到當然一直羨慕不已,直到至今。

在初中二,遇到我今生的貴人之一,她是同班同學,是她幫助我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了記憶力。

她人很清瘦,可以講是面青口唇白但很堅毅,不但學習好,連體育的長跑爬竿都沒把她拉下。我倆都沉靜好學,上學的路很遠,為省時間常在回家路上一問一答把功課都複習完了。所以成了出雙入對的好朋友。(可能連她自己都不知有病,到中學畢業考後放學回家途中,快到岔路口,夏天她穿短西褲,幾個同學同行我走在後面發現她小腿水腫得發亮,我叮囑她一到家先告訴你媽媽。後來聽老師說她第二天去看病,說是心臟病要留醫,年輕的生命就永遠擱在那裡。我和一同學曾去醫院找過她,因年少不懂門路尋不著,那天回家路上一別就陰陽永隔,每想到她就婉惜不已)。

講回正題,我倆當時每天放學後就避開嘈雜,鑽進在擺放在學校操場下水道渠筒。(那時廣州市在全面整治臭水溝,所有內街河涌改建為暗渠好大工程用時也很久)。我倆人細,正好對面而坐。她想出一個遊戲方法,那時有文學課,課本里很多長篇故事,她說一齊各自看一遍後,輪流一個人閉上書把內容複述一遍,另一人對著課文檢查對方的錯漏。開始只要求總體沒錯漏就0k,我於是抓著重點及轉折等關鍵的去記,另外理解也很重要,它能助你順藤摸瓜。(就如你認路,不可能個個鋪面都記得,記住有標誌性建築和路牌及遇到什麼就要拐彎順著走就成)。但遊戲越到後來,連用詞連字眼都很少有出入。經過大半年後操場上下水道渠筒都用完了,我倆這遊戲也告結束。

以後看書看報看資料,只要看完就基本記得,如遇考試怕臨場緊張,我笨人有笨方法,我會把答案的內容默寫一遍確保到時快兼不會忘字錯字,可萬無一失。這樣一來考試時見到題目,那該回答內容,公式,分子式,分子量運算方法一切用得上的都會湧現在腦海中,只需動筆抄出來就是。就這樣使我愛上了考試。

又比方我現在寫頭條問答寫完了發佈了,有時閒著沒事,覺得還有需要還會把內容在腦中過一遍電影,看那裡還可以作點修修補補。


小笙常談


首先搞清楚讀書目的是學習瞭解作者的思維方式,幫助自己思考做決定解決問題的,不是把書本上的知識記下來出去和別人聊天讓人覺得你有文化裝逼的。

人和人看書有很大差別的。

起點不同。有的人是帶著問題去看的,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去看書只是粗略的過一遍找出自己要看的那部分就行了;而有的人一開始就什麼都不知道,一本書對他來說全是“重點”,他自然顧此失彼忙不過來,看了前面忘後面

看書方式不同。我有這樣的親身經歷,我和舍友同時看一本書要考試,時間付出都差不多,但是我比他低了20分,我很不服氣就拿著錯題去找他問清楚。結果我發現

:我看的只是書上的字面意思,也就是我只是把書上的文字看懂了,而他看懂文字的基礎上還在揣摩作者字裡行間的意圖,我要沒猜錯,他可能已經把整本書的思維導圖畫在了腦子裡。效果自然是不同的。

反思不到位。優秀的人看完一本書都有反思的習慣,也就是思考自己從書裡面學到了什麼,他們順著作者的思路在回顧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而有的人看了就是看了,絲毫不想,後者自然比前者差了一大截。自己花精力總結思考的東西才能真正印在腦海裡,記憶才能深刻,走馬觀花註定只能學到皮毛。

總結下來,讀書習慣深刻的影響著人,開始就奔著解決問題去看書所領悟到的東西要比純粹看知識的人多太多;順著作者的思維走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而你所謂的知識也不過是思維的衍生品;反思能反應出你看完一本書究竟吸收了多少。


泡芙CYR


看到你的問題,我很想問,為什麼我和同事兼閨蜜一起逛街,身邊有什麼熟人經過她都能看到,甚至馬路對面有一個同事經過,她都能知道。而我呢,非得那個熟人在我面前了,我才能認出來,常常是她和我說,剛才XXX在幹什麼,你看到了吧?而我一臉懵逼。這是因為我不太擅長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為此我會沮喪嗎?開始有點,後來我就想開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是她的優點,我沒有,但是我專注力好啊,如果我在認真看書,有人坐對面打擾我,對我也毫無影響,有的優點是不可兼得的。

為什麼有的人讀書能記住內容,因為他最愛做的事情是看書啊,甚至那本書還是他最喜歡的書,他怎麼可能記不住呢?為什麼有的人讀過就忘了呢?因為他對這本書不是太感興趣,甚至是被逼著去讀的,怎麼可能記得住呢?可是讀書讀過就忘的人,有其他的優點啊,為什麼非要用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較呢?只會徒增沮喪。就是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世界才精彩,而且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崗位,需要不同特質的人。

如果是學生,必須要記住書中的內容怎麼辦?可能你不愛讀書,但是你可以用你喜歡的目標來督促自己讀書啊,比如你想上北大或者你想留學,甚至你想有一天和你的偶像站在同一個舞臺上,這都需要好好讀書,積累知識才能辦到。而且你還可以把枯燥的知識,轉變成你喜歡的方式來記憶。“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願意,一定能把書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