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關於中藥防控非洲豬瘟的可能性探討

中藥防控非洲豬瘟的可能性探討

摘要:本文通過中醫藥對溫病的防控、中藥對常見囊膜病毒的抑制作用、中藥的抗病毒機制及有效成分等的探討,論述中藥對防控非洲豬瘟的積極意義。並建議通過添加提升免疫、抗病毒、清熱解毒、益氣補血類的中藥來降低非瘟感染的風險。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感染家豬和各種野豬引起的一種急性、出血性、烈性傳染病。


關於中藥防控非洲豬瘟的可能性探討


1. 從“溫病”角度探討中醫藥對防控非洲豬瘟的可能性

非洲豬瘟從臨床症狀表現來看,屬於高熱並附帶一系列生理機能衰退,按照中醫理論,認為其屬於“溫病”範疇(徐曉曦等,2019)。

溫病是感受溫邪所引起的一類以發熱為主症,易化燥傷陰為特點的急性外感熱性傳染病。在歷史上我國共發生大的傳染病流行500多次,最近的一次是2003年的非典(SARS)。中醫藥在與傳染病的鬥爭中發展、提高,形成了自己的體系,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以非典為例,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內地累積病例5321例,死亡人數349人。而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SARS患者60例, 採用中醫藥療法,創造了無1例死亡,無一例股骨頭壞死後遺症,無一名醫護人員被感染的記錄(李致重,2004)。相對於西醫激素療法,中醫藥療法死亡率低,後遺症少,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表揚。

按照傳統中醫藥理論,可認為非洲豬瘟病毒是中醫病因中的“癘氣”。癘氣為害頗似火熱之邪致病,具有一派熱盛之象,其毒熱較火熱為甚,而且常夾有溼毒等穢濁之氣,防控“治未病”宜採取清熱解毒、補中益氣、芳香化溼等法來實現(陳利平等,2008)。

在治療上,可根據溫病的發病階段辨證治療。在溫病的第一階段,病邪侵犯肌表,衛氣功能失常,病淺而輕,病邪在於表,易於驅除,應以補氣、清熱解毒類中藥服之,以補足正氣,防止病邪繼續侵入,同時驅除病邪。在溫病發展的中後期,邪氣由衛入氣,再轉入內營,再入血分,病邪深入肺、心、脾、胃、肝、腎等臟腑,此階段主要是以攻邪為主,達到“邪去則正安”,可以適當選用清熱解毒、涼血消斑、補益類等中藥,實現標本兼顧的效果。

2.從中藥抗病毒現代研究進展探討防控非洲豬瘟的可能性

ASFV是一種由雙層囊膜包裹的雙鏈 DNA病毒,囊膜病毒主要通過侵入機體細胞致害。其它常見囊膜病毒還包括HIV病毒,豬瘟、偽狂犬,藍耳病(PRRSV)、流感、埃博拉、冠狀病毒(SARS病毒)等。植物源性成分抗非洲豬瘟病毒研究較少,中藥對其它囊膜病毒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機制的研究,對非洲豬瘟的防控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1 中藥對囊膜病毒及病症的作用

2.1.1 植物源成分對非洲豬瘟病毒(ASFV)的抑制作用

O Silva等(2016)選用28種植物的提取物對ASFV進病毒抑制試驗,發現,猴麵包果實、萬子木科植物 Cochlospermum angolense的根,馬鞭草科植物Lippia chevalieri的根和豆科蝶形花亞科植物Piliostigma thonningi stem bark等4種植物來源的提取物可顯著抑制非洲豬瘟病毒的複製(≥80%);肉桂的皮、梔子果實,茜草科植物Pavetta oblongifolia 的根和莖,鼠李屬銀腺雜種楊(Rhamnus glandulosa Ait)樹葉以及大葉肉桂的根等6種植物提取物具有高抑制病毒活性(≥80%)。這項研究證實了植物源性成分抗ASFV的能力。中國對中草藥的應用實踐遠勝於其它任何國家,但對ASFV的直接抑制作用研究較少,因此應該對更多的單方或複方中藥ASFV抑制能力進行研究。

2.1.2 中藥對經典豬瘟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中藥一方面可以提升豬瘟疫苗的保護力,同時也具有直接的治療作用。王自然(2006)研究發現,添加以黨參、黃芪為主的中藥顯著提高豬瘟血清抗體效價;

至接種後14天,試驗組 T淋巴細胞百分率仍顯著高於對照組 ( P<0.05)。王碧等(2008)報道,採用以荊芥、防風、柴胡為主的中藥方,對豬瘟陽性豬進行治療,在對照組全部死亡的情況下,實驗組的存活率為88.89%,差異極顯著。

2.1.3 中藥對其它囊膜病毒的效果

胡梅等(2016)報道,板藍根水提物體外對PRRSV具有顯著的直接殺滅作用。以柴胡、黃連、黃芩、黃柏和黃芪等為主的複方中藥顯著提升了藍耳疫苗免疫失敗的母豬的抵抗力和生產性能(李炳霞等,2016)。

金修哲等(2016)研究發現6種中藥有效成分對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具有抑制作用,且有效順序為咖啡酸>連翹苷>連翹苷元>綠原酸>丹皮酚>丁香酚。

2.2 中藥抗病毒的作用機制

現代研究證實,中藥抗病毒的機制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直接作用,主要通過殺滅病毒,或抑制病毒顆粒的吸附或侵入細胞,抑制病毒核酸或蛋白在宿主細胞的複製和合成,從而保護細胞,減少細胞凋亡來起作用。二是間接作用,主要通過調節機體免疫,增強對病毒的抵抗力,或提高機體誘生干擾素發揮抗病毒功效。同時,中藥也具有降低炎症因子,中和內毒素等功效,因此抗病毒的機制是多途徑、多靶點的(趙新苑等,2018;陳亞喬等,2017)。

2.3 中藥的抗病毒成分研究

多糖類:多糖可通過提升免疫、誘導干擾素和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等方式抗病毒,例如黃芪多糖、板藍根多糖和山藥多糖等。

黃酮類:黃酮是多種中藥和天然藥物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抑菌、抗病毒、抗氧化、免疫調節等多種活性,常用含黃酮的抗病毒中藥有金銀花、杜仲、黃芩、半枝蓮等。

生物鹼類:物鹼是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一類含氮的鹼性有機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鎮痛、免疫調節等功效。其中苦參鹼(苦參)、小檗鹼(黃連、黃柏)、板藍根生物鹼等抗病毒效果較好。

其它如皂苷、咖啡酰奎寧酸、兒茶素、甘草酸、丁香酚等中藥提取物成分也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功效。


關於中藥防控非洲豬瘟的可能性探討


2.4 非洲豬瘟防控值得關注的中藥或中藥組方

多種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提高免疫及抗病毒功效,比如黃芪、板藍根、金銀花、黃柏、連翹、柴胡、穿心蓮、魚腥草、紫花地丁、白頭翁、蒲公英等,舉例部分詳述如下:

金銀花:金銀花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綠原酸,多糖和黃酮,不僅對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有確切療效,對豬瘟病毒、豬藍耳病毒、偽狂犬病毒等也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張美玲等,2006)。

參芪粉:由黃芪和黨參複方提取而成,主要成分是多糖、黃芪甲苷和黨參炔苷等。方中黃芪、黨參健脾益肺,補氣益氣,可穩固先天之本而扶正祛邪。 用於提升動物機體免疫功能,增強防病、抗病能力,以達“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之功。

板青顆粒:由板藍根和大青葉複方提取而成,主要成分是告伊春、芥子苷、靛甙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可抑制藍耳、偽狂犬、豬瘟及流感(Liu Sheng等,2000)等病毒,並具有抗炎及降低氧化物質對機體損傷的作用。其作用機制為阻斷了病毒對細胞的結合,並通過增強免疫功能,達到抗病毒的目的。

也有學者在近期的科研中提出,防非抗非中我們忽略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胰腺,胰腺是非洲豬瘟病毒最先侵害的靶向目標。

在我們人類和動物身體上腹部深處有一個非常不顯眼的小器官—胰腺。胰腺雖小,但作用非凡,它是生命體中重要的器官之一。因為它是一個有外分泌功能的腺體,它的生理作用和病理變化都與生命息息相關,非常重要。胰腺“隱居”在腹膜後,其知名度遠不如胃、十二指腸、肝、膽,但胰腺分泌的胰液中的消化酶在食物消化過程中起著“主角”的作用,特別是對脂肪的消化,學者們猜測這可能是非洲豬瘟病毒先侵害母豬和肥豬的原因。我們都一直是安神鎮靜,保肝護脾,利膽通腎,清熱解毒,燥溼退黃,涼血利尿圈子裡轉,篩選優質的中藥。豈不知胰腺,膽囊才是非洲豬瘟病毒侵害的首先目標,也是致死率高的原因之一,我們蒙了一圈子,沒把保護胰腺列為研究重點之一!!!

中藥防非在原來的基礎上,請養殖朋友們加上護胰護膽的中藥試試,效果肯定大有提高。至於用什麼中藥,實踐得真知,大家共勉!

提示:獸醫上無參考文獻,可參照人類醫學的傳染病、胰腺疾病、膽囊疾病的治療方法去探索。

3.結語:

中醫藥博大精深,在預防和治療傳染病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積累。相信以“治未病”理念為指導、通過提升免疫、抗病毒、清熱解毒、益氣補血類的中藥的應用,定能對非瘟的防控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參考文獻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