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西魏王思政兵敗潁川,宇文泰為何不全力救援?輸了當下,贏了未來

一、本為孝武帝心腹,卻成西魏最強藩鎮

南北朝末期,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兩國皆視對方為竊國之賊,連年征戰。然而,有一位武將,為西魏立過大功,卻終老於東魏,在這個波雲詭譎的時代,著實令人稱奇。

王思政,出身名門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分為兩支,一支是晉陽王氏,另一支是祁縣王氏。祁縣王氏的始祖就是在東漢末年誅殺董卓的司徒王允,王思政就出自祁縣王氏。北魏末年,六鎮起義,天下大亂,王思政曾跟隨北海王元顥(就是後來投降南梁引陳慶之北伐的那位)入關中征討万俟醜奴。當時還是平陽王的元修久聞王思政大名,於是將其聘為門客。

高歡盡滅爾朱氏以後,鑑於自己先前擁立的宗室渤海太守元朗只是太武帝拓跋燾五世孫,是宗室疏屬,於是想找一位皇室近宗擁立為帝。最後,高歡選中了藏匿於民間的平陽王元修,於是平陽王就成了孝武帝。而王思政以從龍之功,進封祁縣侯。王思政對魏室十分忠心,孝武帝視之如心腹,讓他當中軍將軍,總領禁軍。後來孝武帝和高歡兵戎相見,眼看失敗,王思政就勸孝武帝西奔關中,投奔宇文泰。在西遷路上,孝武帝的親軍四處潰散,而王思政不離不棄,護送孝武帝安全到達了長安。

西魏王思政兵敗潁川,宇文泰為何不全力救援?輸了當下,贏了未來

王思政

當初孝武帝在洛陽,高歡至少對他尊敬有加。沒想到的是,宇文泰的忍耐度還不如高歡。僅僅三個月過後,宇文泰就受不了孝武帝的頤指氣使,把元修毒死了。王思政身為武帝親信,十分不安。然而,宇文泰並沒有清洗王思政,反而委以重用,原因有二:

第一,王思政是孝武帝元從,忠義天下聞名,又愛護士兵,在軍中很有威望。西魏大統四年(538年),東、西魏爆發河橋之戰。結果西魏大潰敗。王思政身受重傷,昏倒在了戰場上。由於王思政身著舊甲,倒在屍海中沒有被發現。到了晚上,王思政的部將以為他陣亡了,哭著去戰場上尋找王思政,發現他還活著,於是將其救起。可見王思政在士兵心中的分量。

第二,強敵在側,蕭梁、東魏虎視眈眈,西魏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國,正值用人之際。而重用王思政,可以收攏魏室舊臣之心,有利於原賀拔嶽系六鎮武川軍人集團和武帝舊臣之間的融合和團結。

事實證明,宇文泰不殺王思政是多麼英明。因為王思政不僅軍事能力出色,還極具謀略和戰略眼光。

王思政屢次領軍出征,途徑山西后,發現一處絕佳的防守之地,於是就地築城,這就是著名的玉壁城。玉壁要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從根本上杜絕了東魏從山西汾、絳方向進攻西魏的可能,體現了王思政獨到的戰略眼光。後來,接替王思政守玉壁的韋孝寬在此一戰成名,大敗高歡,以數千人殺傷東魏軍七萬人。

之後在大統九年(543年),東西魏爆發邙山大戰,結果西魏崩盤式大敗,政權一度岌岌可危。王思政臨危不亂,防守關中門戶弘農。他安慰將士,穩定人心,同時命令大開城門,玩了一出現實版的空城計。東魏大將劉豐生率軍來攻,害怕有詐不敢進攻,撤軍而去。之後王思政又重新修築了弘農的防禦設施,弘農遂成要塞。

後來,宇文泰乾脆讓王思政主政荊州,有便宜行事權。西魏地處西陲,土地貧瘠,富庶程度遠不及東魏。其制下的荊州,只相當於東漢末年荊州的北部地區,也就是原漢末南陽郡附近。對於西魏來說,這裡是西魏進取膏腴河南之地的橋頭堡。大統十三年(547年),高歡去世後,東魏河南大行臺侯景發動叛亂。此時侯景專治東魏河南地區十年,以河南之地同時向南梁和西魏投降,引發東西魏、南梁三國大戰。由於侯景陰險狡詐,宇文泰猶豫不決,只賜予侯景一系列官職,並沒有實質性援助。王思政認為這是天賜良機,於是單獨率領荊州本部一萬多軍隊奔向潁川。宇文泰看王思政出擊後,才派趙貴、李弼前去援助。在與梁軍和侯景軍的博弈中,西魏大獲全勝,全面佔據潁川等七州十二鎮。此戰過後,宇文泰將原來授予侯景的官職全部授予王思政。

王思政從此專權都督河南,正式成為西魏版的侯景。他以非宇文嫡系的身份,卻成了西魏境內最強的藩鎮。

二、潁川兵敗,終老東魏

東魏不可能放任西魏佔領河南之地。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年,即東魏武定六年),高澄派太尉高嶽、慕容紹宗、劉豐生三員大將,率步騎十萬前來進攻潁川。高嶽作為當年高歡帳下的大將,基本上參與了所有重大的戰役。此次,他以十萬對王思政本部萬餘人馬,自信滿滿,四面圍城,強攻城門。可王思政根本就沒想死守,直接打開城門野戰迎敵,將高嶽的先鋒部隊擊潰。高嶽於是改變戰術,在潁川郡治所長社城外休了兩座土山,在火山上居高臨下向城內射箭和投放火石。結果,王思政招募勇士,一舉佔領了兩座土山。

就這樣,圍城一年,東魏仍沒有攻克潁川。作為王思政的老對手,當年從關隴逃出,投奔高歡的大將劉豐生想一雪弘農前恥,於是在洧水之上建了一座攔河壩,引水倒灌入潁川城中。瞬間,潁川城牆多處坍塌,岌岌可危。王思政與士兵同甘共苦,頑強防守,但是在絕對的劣勢局面下,精神激勵是很難奏效的。眼看潁川就要陷落,奇蹟發生了。

慕容紹宗,這個爾朱家的表親,自從投降高歡後就被雪藏。高歡將其留給了兒子高澄,用以對付侯景。果然,慕容紹宗一出山,就將侯景打敗,成功把這個禍水引向了南梁。此時的潁川已成汪洋大海,王思政甚至命令士兵懸鍋做飯。慕容紹宗、劉豐生就乘坐大船,命令士兵坐在船上向城內射箭。結果忽然狂風大作,將慕容紹宗和劉豐生所坐之船的纜繩刮斷了。這艘船就順著風向,一路朝潁川長社城門飄去。已經斷糧許久的西魏士兵,看到對方兩員大將居然自投羅網,瞬間來了精神。他們用長鉤將船勾住,之後萬箭齊發。慕容紹宗,正值人生巔峰的北方幷州漢子卻並不善水性,跳入河中後淹死了。而劉豐生跳雖通水性,卻被西魏軍射死。

王思政後來尋得二人屍體,以禮安葬,東魏軍士氣低落。

西魏王思政兵敗潁川,宇文泰為何不全力救援?輸了當下,贏了未來

名將慕容紹宗

東魏政權,其實就是高氏政權,主要靠晉陽霸府的鮮卑軍人治軍,漢人世家大族的文臣理政。高澄在少年時就參與政事,一手建立了東魏的文治體系,並用漢人官僚整治勳貴。可以說,漢人世家官僚才是高澄的嫡系。在高歡去世後,以高嶽、斛律金、段韶為代表的晉陽霸府軍人承認了高澄繼承者的地位,但內心並不一定信服,因為高澄沒有武功。聽說慕容紹宗、劉豐生戰死後,原高歡的心腹文臣陳元康對高澄說:“大王您執政以來,還沒有突出的功勳,雖然打敗侯景,但那是咱們的家事,而非外敵。現在潁川的功業,應該大王親自去完成。”陳元康的話正中高澄下懷,高澄於是親自率領步騎十萬攻打潁川郡,將郡治長社城圍了個水洩不通。

東魏大將軍、齊王高澄親臨戰場,宣佈誰能活捉王思政,封侯,王思政如果自殺,那麼手下士兵就一個不留。東魏軍引水灌城,城內已無立錐之地。王思政率軍退出長社,到土山上繼續防守,他知道自己失敗了,於是對眾將說:“我已盡力,只能一死以報國家。”之後,他向西拜了兩拜,舉劍準備自刎。士兵們哭著攔下了王思政。這時,高澄派了趙彥深登上土山,送給王思政白羽扇,以示勸降的誠意。趙彥深,是高澄心腹,當初侯景叛亂,高澄將晉陽以及一家都託付給了趙彥深。王思政為保自己手下僅存三千士兵,於是投降。高澄終於以勝利者姿態進入潁川,將其改名鄭州。

由於王思政是當年孝武帝元修的親隨,而東魏也一直宣稱自己繼承自孝武帝,因此高澄厚待了王思政,並稱贊他是忠臣。後來北齊建立後,王思政被授予儀同三司,終老東魏、北齊。

三、這是一場輸了當下,贏了未來的戰爭

王思政苦守潁川近兩年,為何西魏權臣宇文泰沒有全力救援呢?有一種觀點認為:因為王思政是孝武帝的親信,而宇文泰想借此機會除去王思政。杜少認為,此種陰謀論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宇文泰如果想除去王思政,當初直接除掉就好了,何必屢次重用王思政,甚至讓他專權河南呢?宇文泰完全沒有以這種損害國力的方式將他除掉的理由。

前文已述,西魏地處西陲,土地貧瘠,渴望河南膏腴之地久矣。那麼,宇文泰為什麼沒有全力救援潁川呢?其實這背後,是西魏羸弱國力的縮影。

西魏王思政兵敗潁川,宇文泰為何不全力救援?輸了當下,贏了未來

西魏權臣宇文泰

大統九年(543年)爆發的邙山大戰,西魏的軍隊遭遇毀滅性打擊,原有鮮卑軍人死傷慘重。此戰之後,宇文泰開創了府兵制,吸納本土漢人豪族進入軍隊,將以前只屬於鮮卑人的軍權與漢人豪族共享。但是士兵是從關隴漢人上等戶中新招募的,並不會立刻形成戰力。所以我們看到,大統九年之後,西魏並無大規模調兵的記錄。大統十二年(546年)的玉璧之戰,困守玉壁的韋孝寬遭到高歡大軍圍攻,而宇文泰一直沒有派軍救援。而之前侯景投降,西魏也只是在王思政已經出擊的情況下,派了萬餘援軍。因為此時重組的西魏軍隊,正處於陣痛期,其戰力還不足以同東魏成熟的晉陽霸府軍抗衡。宇文泰選擇了忍。

而到了王思政剛剛被高嶽、慕容紹宗、劉豐生圍困的時候,其實宇文泰是派了援軍的,他派了趙貴率西魏東南諸州軍隊進行救援。但是當時潁川周圍據點都被東魏佔據,趙貴率軍到了穰城(今河南鄧州)之後就無法繼續前進了。可見,王思政在宇文泰心裡,還是要比當年玉壁的韋孝寬重要的。但是限於實力,宇文泰保守的選擇了“點到為止”的救援方式,僅僅動用東南諸軍,並且遇到困難後,就停滯不前,沒有竭盡全力。因為西魏賭不起國運。

西魏王思政兵敗潁川,宇文泰為何不全力救援?輸了當下,贏了未來

潁川郡周圍形式圖

另外一件事,也反映了宇文泰在邙山大戰後的保守。王思政剛剛主政河南後,想要將行臺治所從原荊州的襄城遷到潁川郡的長社。但是宇文泰和大臣崔猷卻認為,潁川臨近敵東魏、南梁,是突出部,又無山川之險,不利於防守,不如將治所仍舊設在襄城,然後另派大將防守潁川。但王思政認為如果自己不親自防守潁川,那麼潁川是守不住的。於是跟宇文泰約定:“如果敵人一年內從水上進攻,三年內從陸上進攻,朝廷都不比派軍救援。”宇文泰看王思政如此決絕,這才答應了他。王思政兵敗後,宇文泰十分後悔當初沒聽崔猷之言。可見,宇文泰心裡是不同意王思政這種冒險行為的,在宇文泰心中,穩中發展才是硬道理。潁川之戰後,西魏軍全面退出河南,力避和東魏衝突。

那麼,為什麼說“潁川之戰”是一場輸了當下,贏了未來的戰爭呢?

西魏和東魏,宇文泰和高歡,原本軍隊結構是很相似的。宇文泰以賀拔嶽留下的當年西入關中的爾朱氏軍隊為班底,收納了六鎮武川鎮軍人和孝武帝帶來的元從大臣。高歡則以六鎮懷朔鎮軍人、六鎮起義餘部為班底,收納了河北漢人武力強宗和爾朱氏舊臣。也就是說,最初,無論是西魏的關隴軍事集團,還是東魏的晉陽霸府,幾乎都以鮮卑軍人為骨幹,並且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集團。

而面對潁川困局,可能換做任何一位領導人,都不會輕言放棄。但是宇文泰忍痛割愛放棄救援大將王思政,避免了當時西魏軍主力再遭毀滅性打擊,以隱忍圖強的方式為西魏贏得了寶貴的改革時機。之後,宇文泰更是對東魏的一再忍讓,看準時機,趁著南梁侯景之亂時期,全面攻取了南梁富庶的益州和襄陽、江陵一帶,從而逆轉了與東魏的實力差距。而這期間,府兵制則愈加成熟,成為一支可以匹敵東魏霸府軍的勁旅。而漢人豪族和原鮮卑軍人逐漸完美融合,關隴集團涅槃重生,上下齊心,為日後北周、隋、唐的建立打下了堅實基礎。

反觀一路勝利的東魏,雖然戰術上一路勝利,但是卻缺少長遠發展的大戰略。此戰過後,高澄威望到達頂峰。但越是勝利,東魏的鮮卑軍人越發驕橫。而親手建立北魏文治的高澄以及他的繼承者高洋,都採取了一種讓漢人世家大族和鮮卑軍人互相制衡的策略,錯過了讓二者融合為一的契機,最後北齊的滅亡就亡在了這種內鬥上。後來的北齊,就是這樣一路勝利著,突然滅亡了。可見,一位優秀的領導者,擁有冷靜的頭腦和長遠的眼光,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