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大明風華丨朱棣與建文帝在塔內見面了......

朱棣與建文帝在塔內見面了。

建文首先給了朱棣一張蓋著傳國玉璽印鑑的白紙,用以自證身份。

朱棣首先想到的是:玉璽帶來了嗎?

可見,竊國者為了正名,日夜寢食難安啊!

大明風華丨朱棣與建文帝在塔內見面了......


傳國玉璽真假辨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

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大業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今揚州),隋亡。蕭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及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貞觀四年(公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隋煬帝孫楊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金國掠走,此後便銷聲匿跡。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後伯顏曾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稱帝,號大明,改元洪武。繼而北伐,元廷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馳騁於萬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大明風華丨朱棣與建文帝在塔內見面了......


可見,傳國玉璽只不過是得過著的一種自我心理安慰罷了。至於朱棣又見到了傳國玉璽,無非是說大明還是老朱家的天下,是正統而已。也許,始皇帝的傳國玉璽早已丟失了,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傳國玉璽。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

大明風華丨朱棣與建文帝在塔內見面了......


建文帝與朱棣的辯論

建文是出海了還是出家做和尚了或者死了?反正鄭和下西洋是沒找到,要麼是出家了,要麼就是死了。

假設建文出家了,那麼就有了這樣的辯論。

朱棣:請建文做太上皇。

朱棣:我來是為了殺你。

朱棣:我還有其他孫子。

朱棣:玉璽留下。

朱棣:那你走吧。

朱棣在雞鳴寺整天有姚廣元老和尚為其唸經祈禱,仍不能心安,擔心自己死後,建文捲土重來。倒是建文帝,年紀輕輕就開看了一切。作為一國之君,區別在哪兒呢?一個是繼承的,一個是打下的;一個輕,一個重;一個看得開,一個看得重。輕重之間,可以看出朱棣是一個有責任的好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