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項羽為什麼會在楚漢爭霸中失敗?有一個關鍵原因一直被世人忽略

楚漢爭霸可以說是中國歷史長河中上演的一場精彩絕倫的大戲。中國文化符號之一的“中國象棋”,

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就是藉由這段歷史命名。

項羽為什麼會在楚漢爭霸中失敗?有一個關鍵原因一直被世人忽略

“苦秦久矣“的民眾和舊貴族自發地組成各路諸侯,合力推翻了暴秦的野蠻統治,然後又上演了諸侯兼併的戲碼。楚漢爭霸就是這場諸侯兼併的重頭戲。最終,初期實力強大且“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敗給了老謀深算的劉邦,落了個“烏江自刎”的結局。

項羽為什麼會在楚漢爭霸中失敗?有一個關鍵原因一直被世人忽略

關於項羽為什麼會失敗,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今天筆者就來分享下自己的見解,並將在最後給出一條筆者認為非常關鍵但一直被人忽略的原因。

胸無大志,鼠目寸光

項羽進入關中佔據秦朝都城咸陽以後,手下謀士韓生對他說:“關中這個地方易守難攻,土地肥沃,我們應該定都關中咸陽,以成就一統天下的霸業。”

這個建議很合理,因為秦國之前已經“親測有效”。但項羽卻表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那意思就是,我現在富貴了,如果不回家鄉向父老鄉親們炫耀一下,那不相當於穿著華麗的衣服在晚上行走嗎?誰能看得見呢?

於是,項羽在虛榮心的驅使下,帶著各種戰利品回到了家鄉彭城(即今天的江蘇徐州)並在此定都,白白把關中這塊戰略要地送給了自己的戰略對手劉邦。這為項羽以後的失敗埋下了禍根。

項羽為什麼會在楚漢爭霸中失敗?有一個關鍵原因一直被世人忽略

劉邦

在天下未定、群雄逐鹿的大爭之世,項羽考慮的不是如何統一天下,而是早點衣錦還鄉,這實在是鼠目寸光之舉。

非常殘暴

項羽的殘暴也是出了名的。

項羽手握重兵且英勇善戰,但最後卻比不擅長打仗的劉邦晚攻入秦國的核心區關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

“下一城屠一城”,導致沿途城市的軍民都不得不選擇拼死抵抗。

項羽把對秦國王室的仇恨一股腦全撒到普通民眾身上,把城市居民屠殺得一乾二淨,這樣的作為就算是當了皇帝也會是個比秦始皇更狠的暴君,那麼天下百姓還會支持他嗎?有誰願意“前門去狼,後門進虎”呢?

項羽為什麼會在楚漢爭霸中失敗?有一個關鍵原因一直被世人忽略

項羽

不僅屠城,項羽還大肆殺降。不僅殺了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而且還坑殺了秦軍20萬降卒。這種行為同樣會導致項羽失盡天下民心,因為這些士兵絕大部分都是平民百姓家的孩子。

可能有人會問,秦國當年不也是坑殺了40萬趙國降卒嗎?後來不也照樣得天下嗎?這確實是事實,但我們不能忘了,秦朝可是個短命王朝,只維持了短短15年;而它之所以會短命,也與這種“殺降導致失民心”的行為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說,秦國和項羽,都為自己的殺降行為付出了應有的代價。

政治上幼稚且無擔當

這一點從他出賣曹無傷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

劉邦的軍政大員曹無傷知道劉邦想在關中稱王后,秘密告知了項羽。項羽知道後當然很生氣,要去攻打劉邦。劉邦知道後,自知實力不足以和項羽抗衡,於是主動到鴻門給項羽賠罪,以澄清“誤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

項羽為什麼會在楚漢爭霸中失敗?有一個關鍵原因一直被世人忽略

劉邦為了安撫項羽,說自己絕不敢有稱王之心,這一定是有小人進了讒言。項羽一聽這話,立即說:“這是你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如果不是他這樣說,我怎麼會這麼生氣?”

劉邦聽了這話,回去之後二話不說就把曹無傷給殺了。“人在漢營心在楚”的曹無傷稀裡糊塗地成了“曹無命”。經過一場鴻門宴,項羽沒有除掉自己的大敵劉邦,倒是把自己的線人給除掉了。

這充分反映了項羽政治上的幼稚。劉邦表表忠心,項羽就口無遮攔地把底牌暴露給他,導致曹無傷這個重要線人被殺不說,也把劉邦陣營中其他想向項羽提供消息的人嚇怕了,因為他們肯定會擔心這位心直口快的“傻白甜”說不準哪天也會把他們給出賣了。

再者,項羽輕易地出賣曹無傷,無非是想撇清責任,表示“這事兒不能怨我”。這是一種沒有擔當的行為,為了面子丟了裡子,因小失大。為了讓自己免受指責而讓忠於自己的線人搭上性命,這是相當不負責任的。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也有類似的缺點,出了問題總是把責任全部推給大臣,不是貶就是殺,只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完美名節”;最後搞得大臣們都離心離德,崇禎則成了亡國之君,自己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

項羽為什麼會在楚漢爭霸中失敗?有一個關鍵原因一直被世人忽略

經不起挫折

在項羽和劉邦交手的過程中,劉邦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十戰九敗。比如在著名的彭城之戰,劉邦五十萬大軍竟被項羽區區三萬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老婆孩子還被項羽俘虜,連他自己都差點被俘,敗得那叫一個慘。其他小一些的敗仗那就更多了。

項羽為什麼會在楚漢爭霸中失敗?有一個關鍵原因一直被世人忽略

劉邦

劉邦始終沒有灰心喪氣,更沒有拔劍自刎,而是收拾殘兵敗將繼續戰鬥,最終成就霸業。

反觀項羽,垓下一戰失利就萬念俱灰,在過了烏江就能突圍成功的情況下,卻選擇了拔劍自刎。雖然“不肯過江東”也有值得稱道之處,但對於一個做大事的人來講,這樣的表現也不得不讓人“怒其不爭”。

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屢戰屢敗是很正常的事。如果遭遇一次挫折就站不起來了,那是永遠不可能成就事業的。項羽的“逆境商”如此之低,註定難成大器。

太年輕

這是最後一點,也是筆者認為的一直被世人忽略的一個關鍵。

之所以把這一點放到最後,是因為

前邊提到的所有問題,幾乎都和這一點有關。可以說,正是因為年輕、缺乏生活閱歷,才導致項羽短視、虛榮、做事魯莽不計後果、政治幼稚,也容易經不起挫折。

實際上,項羽比劉邦小了整整24歲;兩個人根本不是同一代人。項羽在烏江邊自刎時,也才剛剛30歲。一個不諳世事的年輕人,跟一個老謀深算的中老年人爭奪天下,經常犯錯誤也是不足為奇的。

項羽為什麼會在楚漢爭霸中失敗?有一個關鍵原因一直被世人忽略

劉邦(左)和項羽(右)

歷史上因為年輕而失掉天下的例子,除了項羽之外還有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和(上文已提到的)崇禎帝朱由檢。朱允炆在都城南京陷落時失蹤(可能已經自焚身亡),此時的他只有25歲;而崇禎帝在李自成破北京時自縊身亡,此時也只有33歲。

“年輕”似乎往往與“追求完美名節”緊密相關。朱允炆在其叔父朱棣已經起兵謀反的情況下,竟然還叮囑討逆軍統帥耿炳文:“不要讓我背上殺叔之名”。這導致朝廷軍隊遺憾地錯失了在陣前斬殺朱棣的良機,最終痛失好局,徒留笑柄。

而崇禎帝為了維護自身的完美名節導致大臣們離心離德,這一點在上文已提到。大臣們不再信任皇帝的結果就是普遍選擇明哲保身、消極參與政事。雖然崇禎說“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文臣人人可殺”,但導致大臣們普遍“不作為”的,不正是年輕的崇禎帝本人嗎?

項羽為什麼會在楚漢爭霸中失敗?有一個關鍵原因一直被世人忽略

很多人可能會問:不是說“英雄出少年”嗎?年輕怎麼就成了問題呢?

“英雄出少年”確實無法否認,但也要看是在什麼方面。在自然科學史上,確實出過很多特別厲害的年輕人。比如在上個世紀初,就有一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做出了

諾貝爾獎都不足以衡量的成果,例如愛因斯坦、波爾、海森堡等人。

項羽為什麼會在楚漢爭霸中失敗?有一個關鍵原因一直被世人忽略

年輕時的愛因斯坦

但這畢竟是在自然科學方面。在社會相關的科學或實踐中,人生閱歷還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的。閱歷就是財富,此言非虛。

說這一點當然不是想打擊年輕人的信心,而是想提醒年輕人:

在和社會實踐相關的事情上最好能虛心一些,多聽聽長者的意見;除非自己非常有把握,否則最好不要輕易下判斷或採取行動。

比如說,如果當年項羽肯多聽聽比自己年長很多的“亞父”范增的意見,那麼早在鴻門宴上他就能把劉邦除掉了,自己也就很可能會避免自刎烏江的結局,不是嗎?


*作者:博士大叔愛讀書。80後密碼學博士男。愛讀書、愛思考、愛寫作。關注我,準沒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