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怎樣評價《雍正王朝》中的張廷玉?

用戶4474649658


怎麼說呢?我覺得張廷玉是全劇中最委屈的一個大臣!

一、

在康熙朝,張廷玉一登場的地位就是上書房大臣,但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複立之前,他一直是排在佟國維之後的。

張廷玉曾經曰過“百言不如一默”!實際上他也確實是這樣做的,所謂的城府,我想也就在這裡吧,舉幾個例子:

劇中張廷玉的戲份不少,在老四胤禛去南方賑災的時候,曾經有一次太子胤礽當著康熙帝的面說老四的不是,當時康熙帝滿臉不耐煩,說了一句:

“那個天津桂順齋進上來的沙琪瑪,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

當時張廷玉就在身邊,一個斜眼瞅了佟國維一眼,看到佟國維木訥一般,此時張廷玉心中就已經開始質疑太子胤礽了,斜眼看佟國維其實就是想看看對方有沒有聽出什麼端倪,可惜失望了。

後來刑部冤案一事,康熙帝收到老八胤禩的奏摺,踱步到上書房,正好張廷玉值班,看完奏摺後,張廷玉一把火燒了,面對康熙帝的大喊,張廷玉回答:

“臣並不知道有這麼個奏摺。”

因為張廷玉很明白,這是康熙帝的家務事,自己的做人原則就是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而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就是不黨不群,無派無系。

不管張廷玉是選擇信任這封奏摺,還是不信這封奏摺,都是站隊的表現,這是他所不能展現出來的行為。因為不管那種站隊,對於康熙帝來講都難以解決,信老八胤禩,太子沒,信太子,老八胤禩沒,康熙帝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張廷玉怎能當炮灰?

“你說你的兒子病很難好了,我看是我的兒子他的病也是很難好了!”

康熙帝這句話,言外之意可不僅僅是說太子胤礽哦,老八胤禩也包括在內,兩個皇子都病了,張廷玉又怎麼會治呢?

也正是這種不站隊,讓他成為了康熙帝臨終前託孤的大臣之一。

二、

當然,說他完全不站隊也不是絕對,至少他是站在康熙帝這邊的,比如指出八大山莊被圍事件中,指出太子調兵手諭是假的,比如舉薦新太子時,他悶著不告訴任何人,最後跟康熙帝高度一致,推舉了廢太子胤礽。

也正是由於張廷玉的這個舉動,成功地讓自己榮升為上書房第一大臣,康熙帝最後一次南巡時,也是張廷玉緊隨其右。

甚至最後徹底廢掉太子胤礽,也是由康熙帝口述,張廷玉書寫的聖旨,設計拿下了太子胤礽……

康熙一朝,康熙帝自不必說,具有絕對的權威,所以張廷玉在這一朝,只要緊緊站在皇上一邊,自然不會出大錯,即使不會飛黃騰達,也不至於招致麻煩,但是到了雍正一朝,他的麻煩事開始了……

張廷玉是託孤大臣之一,具備擁立之功,地位自不必說,但是他的問題就在於漢人身份,康熙帝在的時候別人不敢說什麼,但是到了雍正一朝,其他人就不這麼認為了,而且他又不是雍正帝的鐵桿。

這裡面的其他人主要就是老八胤禩一夥,畢竟他們跟張廷玉的矛盾在當初舉薦新太子的時候就埋下了。

但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帝並沒有拿內臣的標準來對待張廷玉,張廷玉也沒有以主僕的心態對待雍正帝,其實不僅僅是張廷玉,連老十三胤祥都在觀望這位新皇帝,不然雍正帝跟他下棋也不會發火:

“允祥,你是不是瞧不起朕?”

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老八胤禩主持的鑄錢大業,大家都摸不透雍正帝的脾氣,明明跟老八胤禩是死對頭,卻一登基就給了老八一個總理王大臣,作為一個漢臣,又不是內臣的張廷玉,敢隨便說話嗎?

這個僵局的打破,還是孫嘉誠打破的,因為他的愣頭青,因為他的直言,因為他的直接面聖,讓眾人看出,原來雍正帝真的不知道鑄錢的弊端,這才逼著張廷玉不得不表態:

“皇上這裡面原本是有些弊病,國家開礦鑄制銅錢,可奸商們卻把銅錢,收了去鑄成銅器,制錢自然就少了……國庫是按銀收稅……可這兩千文制錢到了貪官汙吏們的手裡,他們便立刻兌換成二兩多銀子,他們只需上繳國庫一兩,另一兩多便落入了他們的腰包。”

後來的雍正帝還是訓斥了孫嘉誠,讓他多讀讀書再來見朕!

三、

至此,雍正帝彷彿知道了一些什麼,才有了跟老十三胤祥下棋的舉動,才明白自己的態度不明,導致眾臣摸不透脾氣,不敢亂講話。

而張廷玉內心是非常欣賞孫嘉誠的,他也要通過雍正帝對孫嘉誠的態度,來確定雍正帝這位皇帝的品性如何,這才向雍正帝舉薦:

“關於孫嘉誠,我看此人歷練一下,還是可以大用的。”

結果雍正帝的回答讓張廷玉有點驚喜,不用歷練,直接重用,這才有了張廷玉夜訪孫嘉誠的事件發生。大家可以數一數,張廷玉可是有名的清官,不結黨不營私,當年年羹堯登門拜訪,臨走時硬是回贈了一盒湖筆,還沒有見過他登門拜訪過某人,孫嘉誠是其中一位,足可見他對孫的欣賞。

由於此時張廷玉的寡言和隱忍,這讓老八胤禩一夥看到了希望,雖然他們之間有矛盾,但僅限於工作之間,如果能把敵人變成友軍,這是上策,這就是老八胤禩舉薦張廷璐出任主考官的原因所在。

張廷玉不是不知道張廷璐的兩下子,必然是不太願意的,但是雍正帝同意了,其實雍正帝也是想拉攏一下張廷玉,最起碼以後能及時跟自己說實話。

張廷玉馬上舉薦了李紱任副主考,一方面也是舉賢,另一方面是希望李紱能監督一下張廷璐,讓他不至於犯大錯誤,自己呢,也多敲打一下他。

可是張廷璐還是讓張廷玉失望了,但張廷玉不傻,必然明白真正的背後主使者是誰,因為在科舉考試前,有一次張廷玉進宮,是碰見了張廷璐和弘時。

當時他就發現了問題,一是張廷璐這麼早進宮不符合規矩;二是他跟弘時並排有說有笑走,不符合禮節;三是回答問題都是弘時打斷的,說是來“校校筆鋒”,這不太尋常。

後來科場舞弊案案發之後,張廷玉是第一個猜到幕後主使者到底是誰的人,甚至早過老八胤禩。

而張廷璐面對李紱的質疑時,也是直接說了幕後人:

“只怕會牽連出天潢貴胄皇子皇孫,也未必可知!”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整個案件大家追究的不是洩露考題的人,而是允許考生夾帶考題的人,這樣子的話,追查到張廷璐這一級就結束了,而這種結局並不是張廷玉希望看到的。

四、

由於老八胤禩一夥火力全開,力保張廷璐,一方面繼續賣張廷玉人情,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吸引火力,替弘時脫罪。畢竟這麼大一顆棋子能握在自己手中,這是大殺器,後來老八胤禩也確實利用弘時給了雍正帝致命一擊。

此時的朝中已經在站隊,大家不再追究事情背後的真相,而是因為意識形態正確與否問題,其中以孫嘉誠為首的清流派就開始對著老八胤禩幹了,你們保張廷璐,我們偏要彈劾張廷璐。

對於雍正帝來講,他也不傻,到底是誰能偷出考題,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也是他不敢接受的事實,所以,他從內心來講,也願意快點殺掉張廷璐,早早結案。

整個事件張廷璐委屈嗎?

有點委屈,可是誰讓自己上了弘時的賊船了呢?一旦他衝其他人供出弘時,先死的必然是他,說不定還會連累到整個張家,所以他也只能沉默,認罪。

如果說張廷璐是咎由自取,那麼張廷玉就著實委屈了,自己明明知道弟弟是被冤枉的,一旦繼續深查,弟弟或許能免於一死,這才是他遲遲不肯表態的原因。

張廷玉上書保張廷璐,那麼必然會被雍正帝認為意識形態出現問題,竟然跟老八胤禩同樣訴求。如果他上書彈劾張廷璐,從自己內心來講,又實在不情願,畢竟這有違自己的良心。

後來的孫嘉誠也來了個深夜拜訪,他的到來,讓張廷玉冷靜了下來,要想獲取雍正帝的絕對信任,這一次就不得不丟掉弟弟。雍正帝收到由孫嘉誠代筆的張廷玉奏摺後,慶幸保住了皇子,馬上結案,甚至還殘忍的讓張廷玉前來觀斬,從那之後,雍正帝才正式把張廷玉納入內臣的範疇……

後來由於孫嘉誠被殺,張廷玉為了避嫌,也是不肯去弔喪,他擔心會成為清流派的領袖,事實上,他的決定是正確的。再後來,也有一絲替孫嘉誠報仇的意思,他的一句話,讓雍正帝下定了殺年羹堯的決心。

再往後,由於張廷玉徹底站到了雍正帝這邊,老八胤禩他們沒少排擠他,在推行新政的過程中,老八胤禩沒少拿有違祖制的話反對雍正帝,由於新政觸犯到了旗人的利益,作為漢人的張廷玉更是不敢多說一句話。

等只剩下雍正帝、張廷玉和喬引娣時,雍正帝一句:

“朕不應該讓你再受委屈啊!”

讓張廷玉痛哭流涕……

在後來八王議政逼宮時,同樣也是張廷玉最後站出來痛斥老八胤禩,尤其說的這句話:

“把我也當成滿人的狗?”

這句話,透露出漢臣幾多委屈啊?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張廷玉是漢人,非常得雍正帝的信任,職務和待遇有清一代已經極為特殊了。

「世宗即位,擢禮部尚書。雍正元年,覆命直南書房。加太子太保。尋兼翰林院掌院學士,調戶部。命署大學士事。四年,授文淵閣大學士,仍兼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五年,進文華殿大學士。六年,進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七年,加少保。」

康熙後期中和殿大學士已撤銷,保和殿為最高。乾隆後期又裁撤,以文華殿最高。

「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設軍機房隆宗門內,以怡親王允祥、廷玉及大學士蔣廷錫領其事。嗣改稱辦理軍機處。廷玉定規制:諸臣陳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內閣擬旨;要事用摺,自奏事處上,下軍機處擬旨,親御硃筆批發。自是內閣權移於軍機處,大學士必充軍機大臣,始得預政事,日必召入對,承旨,平章政事,參與機密。」

軍機處制度的創建者和首批成員。

「廷玉周敏勤慎,尤為上所倚。上偶有疾,獎廷玉等翊贊功,各予一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襲。」

「十三年,世宗疾大漸,與大學士鄂爾泰等同被顧命。遺詔以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命他日配享太廟。高宗即位,命總理事務,予世職一等阿達哈哈番,合為三等子,仍以若靄襲。」

文臣封爵的特例,後世曾左李封爵也是軍功。

「乾隆元年,明史成,表進,命仍兼管翰林院事。二年十一月,辭總理事務,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與鄂爾泰同進三等伯,賜號勤宣,仍以若靄襲。四年,加太保。尋諭:“本朝文臣無爵至侯伯者,廷玉為例外,命自兼,不必令若靄襲。」

主持並完成《明史》編撰工作!生封三公,有清一代滿漢大臣沒有幾個。

「二十年三月,卒,命仍遵世宗遺詔,配享太廟,賜祭葬,諡文和。」

終清世,漢大臣配享太廟,惟其一人。


幾葦渡


張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5月19日),字衡臣,號研齋,諡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前期康雍乾三朝重臣,《明史》總纂官,死後配享太廟。

根據簡短的官方的簡介,我們就可以瞭解三個重要信息——

第一,他是歷經三朝,而且是清朝歷史上相對來說最重要的三朝的顧命重臣;康熙重用他,雍正留他輔佐兒子乾隆;第二,他的諡號是文和,在清朝,文正是最高級的諡號,接下來就是文和,文忠等;其實若不是他命長,在晚年得罪了剛愎跋扈的皇二代乾隆,而是跟著雍正老闆走的話,根據雍正對他的依賴,可能諡文正也是不誇張的;第三,他是唯一配享太廟,也就是說,入住只有皇親國戚才能入住的宗祠的漢大臣。

這樣的身份和榮譽,尤其是被皇族接納進太廟的這種殊榮,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只要是涉及清宮劇,只要涉及康雍乾這三個皇帝,張廷玉這個角色,就是必須出現的,所以在《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才子佳人乾隆皇》、《滿清十三皇朝》、《九王奪位》、《食為奴》、《後宮甄嬛傳》等劇中,不同的演員,都扮演過這個角色。然而,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杜雨露老師出演的張廷玉,是相對來說最接近史實的一個版本。這要從張廷玉其人的時代背景,出生,教育經歷,性格,職務,角色特徵說起。

我們需要清楚的是,第一,張廷玉不是草根,而是出身名門。他是康熙朝大學士張英之子。往往人們都知道劉羅鍋劉墉是劉統勳之子,而張英家族,在歷史上其實相當輝煌,是出了名的進士專業戶,大學士專業戶,張英曾祖張淳為明隆慶二年進士,官至陝西布政使。祖父張士維,官至中憲大夫,撫州知府。父張秉彝為貢生。叔父張秉文,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官至山東左布政使;叔父張秉貞,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後降清,官至兵部尚書。張英之後,家族六代共出進士十三人,其中入翰林十二人。張英長子張廷瓚,康熙十八年(1679年)進士,入翰林,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次子張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入翰林,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很奇妙的是,從明朝開始做官,到了清朝還被重用,可見這個家族不是死腦經,在學藝至精,通達致用這一點上,做得相當好,所以才人才輩出。張廷玉從小所受書香門第,鐘鳴鼎食的耳濡目染,對他後來個人的學識,本領,性格的影響是很大的。《雍正王朝》中的張廷玉行為端莊,性格正直,沉穩老練,不像那些奸佞小人,因為他有背景,有資本。

第二,張廷玉除了是家教極好的官二代,也是學霸,同時還是從基層做起,久經歷練的職業官僚。康熙三十九年,也就是他28歲那年,中進士,先是授翰林院檢討,入值南書房,後來又因為丁憂暫時離開官場。服喪完畢後,改任司經局洗馬、庶子、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在官場歷練了20年,到48歲時,也就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授刑部左侍郎,因為奉旨辦案有功,調吏部左侍郎,史料上並沒有記載他如何幫助雍正登上皇位,因為1722年,康熙駕崩的時候,張廷玉實際上在政治舞臺上才剛剛開始嶄露頭角,與其說是他保雍正上位,不如說,是雍正上位以後,伯樂識馬,垂青了辦事穩重,老練成熟的張廷玉。當然,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他們兩個角色的年齡差還比較真實,張廷玉48歲,雍正44歲。片中張廷玉比雍正老一些。

雍正登基以後,亟需一些底子乾淨,有才幹且忠誠的新人,他看中了張廷玉。張廷玉在《澄懷主人自訂年譜》中記述了雍正相中他,並對他賦予厚望的理由——

第一是他“學問優長、氣度端凝、應對明晰。”

第二是他是雍正恩師張英之子,自己人。

雍正登基就授予張廷玉大學士銜,協同翰林院掌院學士阿克敦等辦理大事典禮翰墨,供几筵祭告文字。張廷玉非常感激雍正,自然處處都要維護雍正。這個在《雍正王朝》中已反覆體現。

第三,張廷玉的本職工作其實不是做決策,直接參與權力鬥爭,而是做秘書,只需要對皇帝負責。

1729年,雍正設立軍機處,加強集權,像雍正這樣事必躬親的工作狂,很多事都是自己決斷,發展到最後,張廷玉的職能相當於是一個辦公室主任。只要能夠很好的領悟皇帝的心意,高效率的處理文案,為皇帝分憂,就非常吃香,雖然是一人之下,他卻沒有實際權利萬人之上,但是也少了很多煩惱和風險。但是,伴君如伴虎,張廷玉必須非常忠誠,圓滑,謹慎,這在《雍正王朝》裡,多次體現。雖然有演繹的成分,但是所有場景無不是表達他的這些特點,比如,選太子,他不跟著佟國維選八爺,而是猜透了皇帝心意,單獨上摺子保廢太子,這是圓滑;八爺借八王議政一事逼宮,張廷玉站出來為雍正說話,這是忠誠;不結黨,不收禮,這是謹慎。

實際上,張廷玉一輩子中規中矩,鞠躬盡瘁,到了晚年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打報告退休,乾隆不放,第二件事是要求漲工資,和乾隆討價還價,一來是以凡人慾求為掩護,避免皇帝懷疑自己覬覦權力,二來是確實幹不動了。乾隆老闆卻只給他講情懷,還差點不讓他配享太廟。


HannibalLecter


《雍正王朝》中的張廷玉和歷史上的張廷玉形象還是很相近的。首先了看一下歷史上的張廷玉是一個怎樣的人。張廷玉是清代歷史上相當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爹是大學生張英,他本人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做官長達五十年之久。他是雍正時期和乾隆時期是漢族大臣之首,也是清代當中唯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可以說在雍正當政時期,張廷玉深得雍正信任,同時雍正對他的寵幸也達到了極致。

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當時朝廷的政策便是崇滿抑漢,在當時朝廷用人的原則便是宗室、次滿洲、再漢軍,最後才是漢人。可是為什麼張廷玉還能獲得如此恩寵呢?這就不得不提及一個人,那就是雍正。雍正這個皇帝,是非常委屈的。因為自始至終都有人質疑他皇權的合法性,懷疑他是篡位得到的皇位。畢竟當年諸子奪嫡,而最終康熙突然去世,雍正突然繼位,這的確給世人太多遐想了。所以雍正為了掌控局勢,除了祭祀皇陵以外,從來不肯輕易離開京城。

由於雍正皇帝的特殊性,歷史上雍正和《雍正王朝》中的做法是一樣的,那就是他加封胤禩為總理王大臣,試圖在皇位未穩之時安撫住這些王公貴族。不過正如胤禩的妻子所說,“有什麼可喜的?不知道哪一天掉腦袋呢?”

最終,雍正大張旗鼓的對以胤禩為首的反對派進行了瘋狂的打擊,很多宗室王公被關進監獄。當然,這也代表著胤禩這個經營二十多年的政治集團徹底垮臺了。正如雍正自己所言:“以前聖祖說滿洲和蒙古很好治理,唯獨漢人太多,似乎比較難治理。可是今天我才發現,我的幾個兄弟才是最難治的。”

除了胤禩的八爺黨外,雍正對扶持自己做皇帝的功臣也沒有手軟。比如隆科多和年羹堯。這兩個人居功自傲,損害了雍正的權威。

這就是產生了一個問題,宗室王公以及滿洲勳貴必然對雍正不滿,所以雍正迫切需要漢族的官員來做權力的平衡。為什麼雍正會選擇漢族大臣呢?因為當時的漢大臣先天弱勢,只有緊緊依附皇權才能夠存在。那麼有人會問,即使雍正重用漢大臣,那麼為什麼會是張廷玉呢?

第一點,張廷玉康熙三十九年就中了進士,然後成為了翰林院庶吉士。這才當時是做官的終南捷徑,正常情況下即使張廷玉表現非常平平,他也能做到三品大員。

第二點,張廷玉響應了當時漢人滿化的號召,廢寢忘食的學習滿語以及滿洲習俗,極力淡化自己和滿人的區別,以贏得雍正的信任和賞識。

靠著這兩點,張廷玉在康熙朝的時候便是近臣,仕途步步高昇。另外一點,張廷玉後來得到雍正的器重也是有“拼爹”的因素在裡面。雍正六歲入學,先是跟著顧八代讀書,後來便跟著張廷玉他爹張英學四書五經。所以雍正繼位以後便讓張英進了賢良祠。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張廷玉自己有本事。他才能卓越,雍正非常認可。比如清代的軍機處的規章制度便是張廷玉創造的。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的作用表現得淋漓盡致,張廷玉無論在康熙、還是雍正時期,都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正如雍正自己所說的那樣:“我當了十一年的皇帝,身邊的大臣唯一一天都沒有離開的便是你,張廷玉。”

甚至雍正還曾經這樣說過:“我在朝中唯一的大臣便只有張廷玉。”在當時的確如此,怡親王允祥去世,鄂爾泰還沒有走上前臺,張廷玉確實是第一個被雍正所信任的。

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張廷玉雖然是乾隆的師傅,並且還對乾隆做做皇帝有擁立之功,但是等到乾隆坐穩了天下,慢慢掌握了權力,張廷玉便遭到打壓。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張廷玉是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人大臣。他之所以能夠享受此等殊榮,說穿了,無非一個字“穩”!

  張廷玉乃三朝老臣,無論是在風雲變幻的康熙朝,還是在可以改革的雍正朝,抑或是一片祥和的乾隆朝,他都身居高位,幾乎不倒。除了晚年因為與乾隆較勁,差點失去名列太廟的資格外,一生幾乎沒有坎。

  歸根究底,還是張廷玉行事穩重!

  九王奪嫡期間,張廷玉常在康熙身邊行走,但是,他對於九王之間的爭鬥,幾乎從不置評。不評價並非沒有意見,而是不方便評價。

  他始終秉承一條規則,在九王之中,不偏不倚。一旦康熙明確表態支持某位皇子,他也就立刻跟班戰隊,支持康熙指定之人。

  張廷玉明白,無論什麼王也好,那都翻不出康熙皇帝的手掌心。唯有康熙皇帝選定的皇子,才能在諸多風波中渡過,最終繼承大統。

  至於雍正繼位後,張廷玉為何沒有立刻表態支持雍正新政,因為他不方便表態。

  雍正繼位之後,起用了一批自己的人作為馬前卒。這批人活著是官場新人,或者是雍正舊部,都是被貼上了雍正死黨標籤的人。他們為雍正新政搖旗吶喊,眾人都可以理解。

  但是,朝堂之上,雍正還有許多敵人。並非是說雍正當了皇帝,立刻就大權獨攬,看誰不順眼就滅誰。事實上,朝廷上勢力盤根錯節,八爺黨、十四爺等人的勢力還很大。加上年羹堯那邊打仗又不是很順利,保不齊雍正上船不久就翻船!

  因此,作為康熙留下的老臣,張廷玉必須為雍正保駕護航,但是又不能充當馬前卒。他只要在關鍵時刻推上一把,扶上一把,那就可以初成革新,或者挽回局面。

  正因為張廷玉如此做,深深符合雍正利益,雍正一朝才對張廷玉倍加器重。也正是因為張廷玉暗中調停,為雍正革新做出了很大貢獻,雍正才會早早表態,在張廷玉死後,讓他配享太廟!

張廷玉這個人,是個老官油子,深通為官之道。他主持國政數十年,翻看史書卻找不到幾條真正提出的好建議。因為他秉持一條:功歸於上!就如三國時期第一流的謀士荀攸一般,看似沒提出什麼厲害計謀,其實曹操的許多計謀都出自他手!


葉之秋


《雍正王朝》裡塑造了這樣幾位當時權力金字塔頂端的高官,一是佟國維,二是隆科多,三是張廷玉,四是馬齊。這裡面佟國維早早就下臺了,馬齊基本是個打醬油的,隆科多和張廷玉是筆墨最多的,但二者卻對比非常明顯。

按理說,隆科多是除了十三阿哥,對雍正登基幫助最大的功臣,因為他受康熙遺命,宣讀了傳位遺詔,直接促成了雍正的登基。但其人十分圓滑,處處以個人利益為重,圓滑到無底線。最早出場,是因沒活幹,求自己的叔叔佟國維給自己安排一個差事,佟國維看似敷衍,其實對他非常重視。給他的第一個差事是理藩院守監,官職雖小卻和當時被囚禁的十三阿哥搭上了關係,也就是和“四爺黨”搭上了腔,這是為自己家族鋪後路,第二次更是向康熙舉薦他,任命他當了九門提督這個重要職位,而不是推薦自己的兒子。但是隆科多看出了佟國維推舉八阿哥可能會失敗,就出賣了對自己有恩的叔叔,獲得了康熙的信任。

第二次,也就是劇的末尾,八爺黨來拉攏他,想借他的勢力向雍正逼宮,他權衡了一下覺得八爺黨勢力較大,就轉舵投靠八爺,背叛了雍正。要說雍正對他是不錯的,一是登基以後就給了他高官厚祿,雖然他後來寸功未立,二是在他推薦諾敏結果非常失敗的時候也沒有遷怒於他。所以這個人是個徹頭徹尾的勢利小人。

對比張廷玉,其實張廷玉也是圓滑的,很會猜皇帝心思,尤其在第一次推舉新太子的時候,滿朝文武就他看出康熙有意將廢太子復位,就沒有隨大流推舉八阿哥,而是給康熙上了密摺。佟國維指責他,既然他覺得太子不該廢,那在康熙廢太子的時候他為什麼不說話,後面卻上密摺,不是光明磊落之舉,其實也是有道理的,他就是一直揣摩康熙的心思並順著他走。



後面還有三件事,一是在雍正封諾敏為天下第一巡撫時,張廷玉也沒有說話,後來解釋說怕動搖雍正整頓吏治的決心,其實也是怕得罪皇帝。二是在他的弟弟張廷璐犯罪時,他也是保持沉默,還是他扶持過的孫嘉淦(應該讀gan,四聲)深夜去找他,幫他寫好了奏摺,才有了後面的大義滅親。三是在雍正決心廢除滿洲親貴不當差不納糧的特權時,他也沒有說話,雍正特意把他留了下來,百般暗示,軟硬皆施,連激將法都用上了,他才把心裡話都說了出來,幫助雍正成功推行新政。

看到這裡,張廷玉給人的印象並不怎麼樣。一方面圓滑事故,處處揣摩皇帝心思,一方面唯唯諾諾,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的人好像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

但是,在劇的後半部分,張廷玉卻有兩次很果決地說了話,而且都是在關鍵時刻,完全顛覆了這個形象。

第一次,是孫嘉淦被年羹堯處死,年羹堯因此犯了眾怒,加上本來就目中無人,猖狂至極,滿朝文武齊心協力參他,一定要置他於死地。這時候雍正很糾結,一方面年羹堯是跟了自己幾十年的奴才,一直忠心耿耿,而且還結了姻親,怎麼也是有點感情的,一方面年羹堯立了大功,如果處死他,世人會覺得他兔死狗烹,還有一方面他也覺得眾大臣是利用年羹堯向自己示威,本質上是反對新政。雍正這時候問張廷玉的意見,張廷玉非常堅決地說,年羹堯的罪過無論哪一條都是死有餘辜。這句話雍正聽了一驚,茶水都碰翻了,可能是因為這個老臣平時都是溫文爾雅,今天態度卻如此堅定,他也猝不及防。然後,雍正聽取了他的意見,終於下旨處死了年羹堯。



從這件事,我們第一次看到,張廷玉其實是很有立場的。當時的情況,年羹堯的確是罪惡滔天,不殺他,雍正的權威會受到極大的挑戰,甚至可能有人造反。看到雍正還猶豫不決,他果斷出面幫雍正下了決心。從這件事也能看出他在雍正心裡的地位極高,後面這件事證明了雍正沒有看走眼。

第二次,是在雍正最最關鍵的時候,也就是被八爺黨逼宮的時候,張廷玉也說話了。在當時的情景下,雍正是明顯落下風的,八爺黨不僅話語強勢,還握住了兵權,眼看就要勝利,滿朝文武噤若寒蟬,但是此時已鬚髮盡白的張廷玉卻挺身而出,慷慨陳詞,給八爺黨一個沉重的打擊,展示了忠心耿耿的赤誠和正義凜凜的風骨,讓人非常感動。這一段我反覆看了很多遍,堪稱經典。在他大喊一聲“皇上!臣,有話要說!”的時候,雍正在絕望中終於看到了希望,給了他一個殷切期待又無限欣慰甚至非常感激的眼神,這個眼神演絕了。



張廷玉也沒令雍正失望,一番演說有理有據,邏輯清晰,氣場宏大,句句揭穿八爺黨名為社稷,實為篡位的陰謀伎倆,把被顛倒的事實一一澄清,讓八爺黨啞口無言,八爺最後的掙扎也被他機智地駁回。而且,在他問馬齊等人是不是這樣的時候,所有人都予以肯定,可見這些事情很多人都很清楚,只是不敢說而已,更襯托了張廷玉的衷心無畏。

這一番講話,張廷玉的光輝形象得以圓滿。真正的忠誠不在於主人風光時,而在於主人危難時。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外圓內方,有擔當有底線的人,堪稱官僚的楷模。

更重要的是,這一段話把整部劇的結構都串了起來,每一件事的前因後果、邏輯關係和背景意義都交代清楚,不僅是說給八爺黨聽的,也是說給觀眾聽的,原來整個雍正王朝,都是在對康熙朝的弊端進行變革,希望國家能夠更好,雍正從當皇子起就在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繼位是合法的,治國是成功的,整部劇的中心思想赫然彰顯。在劇中,雍正是一個比較急躁的性格,由他來講這段話不太合適,而張廷玉一直泰然自若,老成謀國,他來講述很有說服力,也展示了一位兩朝宰相(清朝其實不設宰相,劇中說法有誤)深諳政治內涵,心懷天下的氣魄。



所以,張廷玉這個形象不僅本身塑造是成功的,而且對整部劇都是至關重要的。


蘋果姐的音樂小屋


終雍正一朝,始終受寵而從未挨批的漢臣唯張廷玉一人。

而整個清朝263年,唯一配享太廟的漢人大臣,也僅僅為張廷玉一人!

由此可知,張廷玉在清朝的地位有多高了。

從這個角度上說,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說張廷玉的弟弟因為科場受賄而被腰斬,實際是完全沒有發生過的。

事實上,張廷璐確實負責過科考,但在雍正初年受牽連的是李紱而不是張廷璐,而且,李紱也不是因為負責科考,而是為那些被田文鏡迫害的同年喊冤才受罰的。

至於腰斬,在清朝歷史根本就沒有發生過。電視劇中雍正安排張廷玉親自觀刑,這就更是胡扯了。



從歷史上看,張廷玉出身與官宦世家,其父張英是文華殿大學士,是康熙朝的高官,也是康熙所信任的大臣。

張英共生六子,其中四子登科,長子張廷瓚為詹事府詹事;次子張廷玉;三子張廷璐官至禮部侍郎;五子張廷瑑為雍正元年進士,後任工部侍郎等。

張家六子中,張廷玉仕途最順,其於康熙三十九年中進士後,歷任翰林院檢討、冼馬、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功業直追其父。

雍正登基後,見張廷玉在群臣中“氣度端凝,應對明晰”而認為其人才可用,隨即將之擢升為禮部尚書,參與機密。

雍正二年,張廷玉轉任戶部尚書,同時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國史館總裁;

兩年後,張廷玉晉文淵閣大學士並充康熙實錄總裁官;

雍正六年,轉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同年作為首批大臣入值軍機處。



當然,張廷玉的仕途平順是有原因的,那就是:

一、其父在清廷高層多年,康熙難免對其子有所照顧;

二、張英歷經宦海數十年,平日裡言傳身教,張廷玉對各種為官之道自不陌生;

三、張廷玉本身才華過人,文筆好,記性好,非常人可比。

從工作性質上看,張家父子其實都是皇上貼身秘書,尤其張廷玉與雍正的配合更為密切。



平心而論,雍正為人毅定陰鷙,但其性格中卻有著天真任性的一面,其施政處事常有衝動急躁之舉;

而張廷玉辦事周密細緻,耐性極好,兩人恰好互補,因此君臣相得,十分融洽。

在雍正看來,張廷玉不僅有才華有能力,而且品德高尚,忠於人主,稱之為“純臣”也不為過。

不過,到了同樣精明的乾隆那裡,張廷玉這種性格就未免有些倚老賣老乃至有些好名愛裝了。

為此,張廷玉在乾隆朝灰頭土面,被乾隆整得好慘,差點就失去了配享太廟的資格!

乾隆之氣量狹小,可見一斑。


坑爹史冊


他演技肯定是國寶級的飾演的張廷玉也是一心忠誠為國,為民請命。在整部劇中我覺得他有兩次非常重要的出場:

1.第一次是在康熙與雍正交班之季起了關鍵作用。由張廷玉手握刺死隆科多的詔書如果隆科多不按康熙的意思辦,張廷玉立馬就拿出詔書,到時就是八王黨就是當了皇帝隆科多也必死。

2.第二次就是由老八發動的“八王議政”,調兵逼宮這段了。在危急關頭,張廷玉挺身而出,從理論上駁斥了“八王議政”的存在,十三爺又迅速奪回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權,這才算是結束了逼宮的鬧劇。

如果這兩次如果沒有張廷玉的出馬,歷史是否重寫還是很大的一個變數。

再次向老戲骨致敬,杜雨露(張廷玉的扮演者)一路走好。


聽風便是雨


張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出身官宦門第,大學士張英次子。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其父張英的軼事,張家與鄰居因宅基地的原因各不相讓,兩家都是當地的名門望族,當地知府不敢隨便判決,張家馳書一封給張英,盼他能主持公道。張英收書後批詩一首雲:“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見書頓覺汗顏,於是退讓了三尺。鄰居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六尺巷”因此得名。

出身在這樣一個家族的張廷玉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級輕輕便進士及第,開始了他“登朝垂五十年,長詞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的宦海生涯。張廷玉的仕途起步於康熙晚年,甚受康熙喜愛。皇帝對其頗看重,讓其入值南書房,參與軍機。涉政不久,他的才幹便嶄露頭角。

大學士張英為雍正皇帝在南書房讀書時的帝師,所以張廷玉一直便是胤禛一黨。在雍正朝,張廷玉被皇帝重用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隨著張廷玉被委任為軍機處領事大臣後,張廷玉成為雍正皇帝在朝廷的主要幫手。而張廷玉也能很好的體恤聖意,很得雍正賞識,二人可謂君臣知遇榜樣。在雍正帝病危臨終前,張廷玉與莊親王、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遺詔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自此張廷玉位極人臣,無以復加。

乾隆皇帝是一個重孝道的人,乾隆對先帝所託的顧命大臣也是倍加倚重,但是朝廷很快形成了以鄂爾泰為首的滿族大臣派系和以張廷玉為首的漢族大臣派系。乾隆與張廷玉的關係慢慢的也發生了變化,一開始乾隆皇帝對他倍加倚重,譬如,清朝本無文臣封公侯伯之例,卻封張廷玉為伯爵。然而,年逾古稀的張廷玉的固執,使他與乾隆帝之間漸生嫌隙,後又因為配享太廟和乾隆帝發生爭執。張廷玉死後諡號“文和”,乾隆仍讓他配享太廟,成為有清一代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雍正王朝》由國家一級演員杜雨露飾演張廷玉,除了雍劇外,杜雨露老師還在《大宅門》、《紅日》等影視劇有過精彩演出。他飾演的張廷玉一心忠誠為國,敢於和八爺黨作鬥爭,是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真正可以信賴的人,正是這種信任,張廷玉才能準確地把握皇帝的心理,並忠誠的為皇帝負責,成為雍正皇帝的“自己人”。

在康熙晚年,此時的上書房大臣有佟國維、馬齊和張廷玉,但是真正受到康熙皇帝信任的唯有張廷玉。而且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康熙樂於傾聽張廷玉的意見,同時也只有張廷玉明白康熙的意思並維護皇帝的決策。在百官議舉新太子時,八爺黨看似處於上風,上書房也要聯名上摺子,當佟國維拿著熱乎乎的奶子讓張廷玉飲用的時候,張毅然謝絕。此時佟國維別用深意地對著馬齊說道:“快喝吧,涼了就不好喝了”。實在勸諫張廷玉,現在你不抱著八爺的大腿,等以後就晚了。

在公開議舉新太子的朝會上,張廷玉雖然只有寥寥幾句臺詞,但他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張廷玉,胤礽不會順理成章的被皇帝放出來。當康熙問馬齊可有人薦舉二阿哥的時候,馬齊理直氣壯的指出,薦舉二阿哥的人都是廢太子一黨的人。皇帝只得對著百官問道:“你們中間還有誰薦舉二阿哥?”此時張廷玉不失時機的站了出來,薦舉廢太子,並說出了“聖人的忠恕之道”等論據為皇帝找到了支點。此時局面霎時翻轉,皇帝又把四阿哥和十三阿哥拿了出來將了佟國維一軍。此時局面已經由皇帝掌握,佟國維氣急敗壞,八爺黨失敗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張廷玉不僅能夠明白皇帝的心意,而且是一個十足的辯論高手,他總能找到對方的缺點並一舉致命。在八爺黨逼宮那一段戲中,八爺等提出了“八王議政”並掌握了兵權以後,滿朝文武大臣皆做壁上觀,此時張廷玉敢於站出來,從法理上指出所謂“八王議政”的不合理之處。面對八王爺的逼問,他敢於直對對方的最弱點,反問八王爺:“若咱倆同時辭官不做,如何?”。為皇帝取得了大臣的支持,為十三爺贏得了時間,功莫大焉。

歷史上的張廷玉絕非雍劇中的張廷玉那樣性格單一,只是一心為國,但是他確實是皇帝的重要幫手,為所謂的“康乾盛世”發揮過作用,我們在看一個歷史人物時,也許已經被臉譜化,也許被真假故事蒙上灰塵。但我想無論是臉譜還是軼事,裡面都有人生可以學習的智慧。


清風明月逍遙客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張廷玉是一個明白人,能夠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身處在九子奪嫡這個大環境下做到明哲保身,不為是一個不亞於佟國維,鄔思道的聰明人!

1,他經常伴隨康熙左右,能夠第一時間瞭解到康熙所思所想,並且能夠做到替康熙分憂解難,被康熙所看中!就拿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的時候,一張太子調兵的手諭讓康熙十分頭痛,這個忤逆的兒子在他心中瞬間跌到了谷底!但是通過張廷玉的分析,太子並不敢有如此作為,雖然被發現與鄭春華有染,但是以太子此時此刻能力根本不可能明明知道調兵不可能成事還要去寫這麼個給人留下把柄的手諭!所以,這個手諭是假的,康熙聽了張廷玉的話,瞬間也明白了,這是其他人的陷害,也對他的兒子們之間的陰謀詭計深感痛恨!還有就是太子面臨第二次被廢,老八送來了太子的催命符,一封太子寫給任伯安關於百官行述的信!這封信張廷玉看了之後,馬上就給燒掉了!康熙看到後雖然有些著急也並未說什麼!張廷玉明白,這封信一旦捅出去,那麼太子面臨第二次被廢,康熙面臨太子犯這麼大的錯誤無法選擇,是殺還是不殺的問題!也會使得朝廷上各路比較平衡的勢力被打破!這也讓康熙頭痛,張廷玉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不想看到康熙左右為難,所以,他毅然決定把信燒了!做法相當犀利,只不過,太子面對的壓力太大,最終選擇了一條不歸路,舉兵造反,最終一敗塗地!也讓康熙痛心疾首,也讓張廷玉的苦心化為虛有!

2,張廷玉為人正直,從來不收受各位阿哥以及朝廷上其他官員的禮物,就連年羹堯進京述職送給他的四川特產,他都拒收,只是以一盒湖筆用換的名義收下了年羹堯送給他母親的一包天麻!足以見得張廷玉清廉如水絕對沒毛病,這也看得出張廷玉對眾位阿哥們的拉攏,他處於中立位置,他身為臣子只服從康熙的安排,做的是清朝的官,站隊非常明顯,康熙在時是康熙的臣子,雍正在時是雍正的臣子,這也是他英明之處!

所以在清朝康熙晚期九子奪嫡這期間,他一直站在了皇權這一邊,而恰恰是他的睿智使得他能夠在雍正當政時期一直在朝為官,甚至乾隆時期也是高官一個,只不過最終得罪了乾隆,而導致晚節不保,也是一個遺憾!

所以,縱觀《雍正王朝》,張廷玉是一個明智的人,方方面面做的滴水不漏,根本沒有什麼錯誤被人抓小辮子,因此他可以在大清王朝侍奉三朝皇帝,還是讓人佩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