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作為三朝元老,肱股之臣的張廷玉,為何晚景淒涼?

空心樹子


張廷玉是清朝前期漢官在清朝高層任職的最高代表之一,可謂是位極人臣。以配享太廟為例,有清一代,漢人配享太廟者,只有張廷玉一人,可見其殊榮。

張廷玉的一生,發跡於康熙,榮寵於雍正,在乾隆朝,晚景確實淒涼。而具體來說,小丞相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1.乾隆登基後立威所需。

雍正、乾隆皇位交替可以說是難得的政權平順交接的範例。但是不得不說,新君登基,都需要樹立自己的威信。在鬥爭激烈的交接時,其他不說,就比如康熙末年九龍奪嫡,這樣的時候,往往新君已經在鬥爭過程中建好了自己的隊伍,樹立了自己的威信。

而平順的政權交接沒有這個鬥爭過程,新君依然要在群臣中樹立威信。特別是在先朝老臣如雲的新朝,新君如何才能樹立威信,政務經驗輔政的大臣都很熟練,年紀又比自己大,怎麼辦?


簡單點說,就只能靠找茬來立威。在登基初期,對雍正遺命的顧命大臣,乾隆還需要靠他們來處理朝中大事,到朝務逐漸進入狀態了,他就可以開始立威了。雍正遺命的鄂爾泰、允祿、張廷玉都是他打擊的對象。但是由於政權交接沒有你死我活的激烈鬥爭,所以這種立威也不需要殺戮,他們都還算有個好下場。

2.張廷玉功績不夠顯赫。

張廷玉雖然一生都還算是被受榮寵,可以說他走出了入關以來,漢官的巔峰。但是,可以說,他的功績並不顯赫,以文字秘書、幕後協調、參謀決策為主,沒有像顯赫的戰功,這是他的一項缺失。而軍功往往比較容易被人記住。


在雍正朝,由於西部戰事吃緊,張廷玉“日侍內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間有侍一二鼓”。乾隆初期,張廷玉也在乾隆出巡期間總理事務,但始終都是以繁雜政務為主。

而正是由於沒有顯赫戰功,那些處理政務的功績容易被人忘記,也容易被皇帝忘記,因為那是沒有軍功章的。再加上他又是個漢人,所以導致到後面,乾隆跟他關係開始破裂,不過還好點,還給他了一個相對安逸的晚年,而且死後還是配享了太廟。

3.年老昏聵、屢走錯棋。

張廷玉在康熙、雍正年間精力旺盛,謹小慎微,做事也是精於算計。但是不懂為什麼,上了年紀就糊塗了,感覺做出來的事情都不去他做出來的。

他覺得老了,想效仿先賢,急流勇退。乾隆十三年一過正月就開始打辭職報告,乾隆不允。乾隆挽留,照顧他年紀大了,可以幾天上班一次。過了一年,又是正月,他又打報告,乾隆批准了。

這時不知道是飄了還是糊塗了,就開始在讓乾隆不爽的路上越走越遠。先是在謝恩時讓乾隆寫保證書,後來謝恩竟然不自己去,讓兒子去。一聽自己的學生說皇帝發火了,又在皇帝聖旨未下,天還沒亮就進宮謝恩。又過了一年,乾隆的愛子永璜早夭,在他傷心的時刻,張廷玉又在講會家鄉的時候。

乾隆終於失去忍耐,叫六部九卿來批評一下張廷玉,最後決定不讓他配享太廟,免除出發,滾回家去。

以上就是小丞相的一些看法,在感嘆伴君如伴虎的同時,也不得不說,不管怎樣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喜歡就為[小丞相123]點個贊吧(๑>؂

小丞相說史


張廷玉(1672~1755年)是張英的次子,提起他的父親讓人想起了“六尺巷”的故事。張英是康熙六年的進士,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是康熙重用的文臣。

雖然張英位高權重,但從不恃強凌弱。據說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實際是年代久遠,誰也弄不清地界了的緣故。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由於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於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後批詩一首雲:“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

▲張英和張廷玉

張廷玉有乃父之風,從小養成了謙恭禮讓的優良傳統,他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進士,張廷玉的兒子張若靄是雍正十一年的二甲第一名的進士,其實他兒子應該是一甲第一名進士,當時張廷玉是雍正的寵臣,他懇請雍正帝把名額讓給寒門子弟,讓兒子降了名次,這都是優良門風使然。由此後人稱讚張家“一門三進士,祖孫棟樑材”。

張廷玉28歲中進士入值南書房,從此成了康熙的秘書,22年如一日,把50歲之前的歲月獻給了康熙帝。

康熙死後,雍正稱帝,雍正考慮到他是張英之子,加上確實有能力,於是把張廷玉召入了權力中心,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

張廷玉不負厚望,雍正讚揚說:【(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稱其他為“大臣中第一宣力。簡單說就是很給力。

▲雍正

這裡有個具體案例,當時張廷玉是刑部侍郎,朝中有一個老奸巨猾的官吏張某,人稱張老虎。此人欺上壓下,中央和地方的官員經常受到他的傷害。張廷玉上任後,命令有關部門重懲張老虎,當時朝中權貴中有許多人出面營救,張廷玉不為所動。一時人們稱張廷玉為伏虎侍郎。

雍正當政13年,張廷玉兢兢業業效命了13年。雍正臨死前,對張廷玉說,“百年之後你可配享太廟”。言外之意就是說,你死了咱還一起作伴。滿清300年以來,張廷玉是唯一享受這一殊榮的臣子。雍正同時遺命63歲的張廷玉和大學士鄂爾泰為顧命大臣。

張廷玉雖然受康熙和雍正兩朝恩寵,但是晚年的張廷玉卻不受乾隆寵信,反而越來越厭惡張廷玉,直至於他的晚年身世很淒涼,讓乾隆“收拾”的毫無脾氣。這到底為什麼呢?

▲乾隆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張廷玉30歲到50歲是仕途上升期,到了雍正掌權時達到巔峰。雍正稱帝時,雍正45歲,而張廷玉50歲,二人年齡相仿,加之雍正奪嫡前表現的很低調,他也不敢拉幫結派,身邊缺乏貼心知己,所以雍正掌權後對張廷玉很重用。

雍正掌權13年後,58歲去世。公元1735年乾隆稱帝時,乾隆24歲,張廷玉63歲。(問題出現了),皇帝年輕,張廷玉功高蓋主,想想看,乾隆好高騖遠能聽張廷玉的擺佈嗎?說好聽點就是二人有代溝。假如張廷玉低調做人可能還好些,但是張廷玉接下來做的幾件事,徹底讓乾隆厭煩了。

第一件事就是張廷玉讓乾隆寫下字據,用文字的形式把雍正口頭承諾的“配享太廟”一事固定下來。言外之意就是不相信乾隆在他死後執行配享太廟這事,這是對皇帝最大的侮辱。乾隆雖然寫下了字據,但從心裡開始疏遠和冷淡張廷玉了。

▲張廷玉

第二件事就是張廷玉試圖壓制滿人,張廷玉和鄂而泰水火不容,張廷玉憑藉前兩朝皇帝的恩寵,在他周圍形成了“小集團”。

【張廷玉和鄂而泰共事十餘年,往往竟不交一語,鄂而泰稍有過失,張廷玉此微語譏諷】

比如,有一次夏天,鄂爾泰曾脫帽乘涼,當時房屋很低,他環視一下,自言自語地說:“此帽置於何所?”張廷玉微微一笑,說:“此頂還是在自家頭上為妙。”言外之意就是諷刺鄂而泰就數你高了。鄂而泰半晌無語。

張廷玉的所作所為乾隆都知道,乾隆不可能讓漢人佔據上風,我們都知道,乾隆很重用和珅,和珅就是滿人,當時還有阿桂、富恆、福康安等都是八旗人,為了打擊漢人,乾隆壓制張廷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張廷玉讓乾隆惱火的還有第三件事,那就是張廷玉倚老賣老不尊重皇帝。張廷玉屢次三番提出退休,乾隆都極力挽留,這也是給他面子,乾隆說“能夠配享太廟的功臣怎麼能提前退休呢?

▲康熙

張廷玉心中打小鼓,逼著乾隆寫下文字承諾死後配享太廟,乾隆滿足了他的要求,本來第二天張廷玉應該進宮謝恩,第二天他沒有去,打發他兒子張若澄入宮向乾隆謝恩,乾隆很惱火,當時就讓他兒子回去了。

乾隆讓軍機處富恆和汪由敦擬旨,讓張廷玉第二天進宮謝恩,還沒等第二天下旨,張廷玉黎明就來宮謝罪來了。這讓乾隆很生氣,顯然軍機處有人洩密了,乾隆懷疑張廷玉拉幫結派,除了追究洩密之人,還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待。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廷玉在老家病死,享年84歲,死後葬於了老家安徽的龍眠山,不過最後乾隆還是遵照老爸的遺詔,命配享太廟。張廷玉晚年淒涼,死後到挺風光。


迷谷歷史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入值南書房,進入權力中樞。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飭吏治。雍正帝即位後,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完善了軍機處制度。乾隆帝即位後,君臣漸生嫌疑,晚景淒涼,致仕歸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於家中,年八十四,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張廷玉是三朝元老。他在康熙年間入仕,在雍正年間大放異彩,在雍正帝臨終的時候頒下遺詔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在乾隆年間作為乾隆的老師,待乾隆位置坐穩之後雍正定下的4個顧命大臣只剩下他了。

此時張廷玉呢?還傻傻的惦記著自己的那個太廟,人家乾隆都想整你了你還和人家提這個,這不是找死嗎。當然乾隆也不好違背雍正的遺命,也就下了詔書,可這時呢,張廷玉不知道是腦子抽風了還是咋地,自己不去謝主隆恩讓自己兒子去,此時乾隆已經非常不爽了。

張廷玉做什麼乾隆都開始不爽,各種整他,而張廷玉也自亂陣腳,乾隆下令削去他的伯爵,還命以太廟配享諸臣名示張廷玉,命其自審應否配享,乾隆的雷霆之怒,張廷玉也看出來了,急忙痛哭流涕的說自己不配享太廟之殊榮,請求皇上收回。於是,張廷玉心心念唸的配享太廟就沒了,還多了這麼多汙點。





leekwe


淒涼是相對的,其政治上沒有大的錯誤。

我們要回顧一下張中堂的一生。

張廷玉是康熙晚年的舊臣,受到康熙的賞識,陪伴了康熙二十年的政治生涯,正因為在權力交接時能夠遵守康熙的遺願幫助雍正登上了皇位,也是因為其處理事情機敏聰慧在雍正上位之後特別受到依賴。


雍正上位後處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於西北的邊事的處理,因為西北籌集糧草,張廷玉在這期間,忠誠幹練,特別是西北平叛成功之後,因為年羹堯恃功傲主,驕傲自大,擅自處殺御史孫嘉誠,雍正此時不在京城,張廷玉與怡親王一起罷去年羹堯的西北大將軍的職位。

後來,在雍正掀起的如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再如火耗歸公等這些活動中,張廷玉都是處理得當。所以雍正去世的時候,不但讓張廷玉配享太廟,而且給了中肯的評價,我們摘引原文:

和平端正,學問優長,自簡任機務,夙夜匪懈贊朕之不逮,正資倚任

緊接著乾隆帝上臺,可能是張廷玉的好運到頭了,和他一起作為輔政大臣的還有滿人鄂爾泰,鄂爾泰滿人的身份比較受到尊重,所以在軍機處理當第一;但是張廷玉作為三朝元老其實心裡並不服氣,他們自然勾心鬥角,這是第一個因素,也是現實因素,第二個因素就是乾隆帝作為古往今來最後一個明君他的政治平衡術堪稱一流,所以他內心支持軍機處鄂爾泰和張廷玉之間互不和睦,保證穩定的局面。所以張廷玉第一個不順心可能發生在這裡。

第二件事情就是我們提到的他退歸家鄉的事情,這個事情開始蠻順利的,但是張廷玉運氣很背,這可能和他以前小心翼翼的性格有關,他擔心自己得不到配享太廟的榮譽,就要求皇上開張證明,乾隆不但開了,還寫了首詩。但是第二天,他卻讓自己兒子謝恩,乾隆很不愉快,告示軍機處要他自己謝恩,但是軍機處不小心洩露消息,張廷玉提前過來了,乾隆帝就認為軍機處失誤,罷去配享太廟。後來第二年,乾隆十五子死去,張廷玉上折要回家,乾隆發嚴旨,要他自己想想是否配享太廟。後來張廷玉死的時候,乾隆還是准許其配享太廟。這就是其晚景淒涼的說法。

其實說其晚景淒涼不過是一個沒有太大意思的話題,其在政治上根本沒有大的錯誤。

乾隆帝有很高的評價:“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

大師神馬是大師


首先這個問題有些偏頗,張廷玉晚年並不淒涼,古代和現代不同,非常講究一個禮,六部裡專門有個禮部,規範一大堆事情,張廷玉最後配享太廟,這是曾國藩 李鴻章左宗棠都享受不到的待遇;而且大家都知道丹書鐵券,但是鐵券這玩意皇帝說收就收走了,說殺你全家就殺你全家,但是配享太廟可是真正意義上的丹書鐵券,參考張居正,要挖出來挫骨揚灰,但是在怎麼樣,皇帝不可能把自己老爸的墳動了,就算挪出來,也是很大的一個事情,這也是張廷玉內心的一個重要的算計,他舔著老臉,也要提醒乾隆,先帝答應過自己這個待遇,也是包含很多深意的,最後乾隆遵循了這個諾言,就是代表了君臣的和解。所謂的淒涼也僅僅只是和乾隆皇帝的關係,不像和他的父親、祖父那麼密切,被皇帝責問了幾句,好比班裡的好學生,班長偶爾被班主任批評一下;對於前朝重臣,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廟堂還是私家,新君上位,老臣子往往沒有什麼好下場,需要做注意的是,張廷玉發跡於康熙,但是因為康熙皇帝壽命長,雍正這些兒子成年後就開始承擔政務,雍正分管戶部,和張廷玉的業務很多交集,具體可見電視劇,所以張廷玉和雍正皇帝,並不是簡單的前朝重臣和新君的關係,而是接近同事,同僚的關係,在工作中積累彼此對對方的能力 人品有深入的瞭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積累了一定的革命友誼,而且年齡接近,所以在雍正朝繼續受到重用,但是到了乾隆朝,張廷玉和乾隆本身年齡上有代溝,一個鳳凰正茂的年輕人,一個是耄耋老人,而這個老人資格又老,朝中羽翼豐厚,參照小六子和楊宇霆,明神宗和張居正,太多了,歷史上直接突突,還殺全家的反而是最正常的一個結果,因為搬到一個重臣,本身需要一足夠的理由,而這種理由,只能是觸犯 覬覦皇權,這種罪名只能是滿門犯斬, 否則就不會有伴君如伴虎的名言,而成長來說,雍正受到自己當年奪嫡的困擾,也是考慮減少皇子和官僚系統的勾連,沒有讓自己的兒子開府辦事,而是長期生活在皇宮裡,所以弘曆多半成年後代表皇帝出席場合,於公於私都和大臣們保持了君臣而非類似同僚,但是乾隆沒有對張廷玉發起大案,只是斥責,最後還是遵照了皇帝家和張廷玉的諾言。


考拉修行


清代重臣張廷玉這個人,有才華有能力,深受雍正器重,雍正曾下詔命其死後可配享太廟。在封建社會,太廟屬於皇傢俬產,是皇家專門供奉祖宗的家廟,作為大臣能夠死後供奉進太廟,真是莫大的榮幸,而張廷玉成了整個清朝唯一一個死後配享太廟的漢臣!

張廷玉出生名門官宦世家,他的父親就是那個“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著名“三尺巷”故事的主人翁、時任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的張英。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伴君如伴虎”,數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君臣之間的矛盾不勝枚舉,而堪稱楷模的少之又少。有意思的是,清代大臣張廷玉和雍正關係優加,但是和後來的乾隆卻日漸生疏,矛盾重重,以至於晚年落得個淒涼結局。

張廷玉為官時間超過半個世紀,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刑部侍郎、軍機大臣、封三等伯、加太子太保銜,聲名顯赫,德高望重,乃三朝元老,資歷深、威望高!張廷玉所經歷的三朝,恰逢“康雍乾盛世”,見證了整個清朝最為鼎盛的時代。

康熙三十九年,張廷玉高中進士,從此開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張廷玉雖然職務眾多,但是他乾的主要還是皇帝秘書一類的文職工作,和皇帝接觸甚多。對清朝政治制度的完善做了很大貢獻。

張廷玉辦事能力強、效率高,曾負責纂修繕寫《聖祖實錄》、《康熙字典》、《明史》等著作。清史記載:“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口授大意,或於御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御覽,每日不下十數次”。雍正帝曾稱讚:“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

張廷玉為官起步與康熙,興盛於雍正,衰落於乾隆。雍正十分信任倚重張廷玉,曾直言和張廷玉“義固君臣,情同密友”。雍正臨終前,命張廷玉和鄂爾泰為顧命大臣,輔佐乾隆。然而乾隆似乎不太喜歡張廷玉,從乾隆開始,晚年張廷玉越來越“不受待見”。

(一)朋黨之爭,初招禍患

歷朝歷代,大臣之間的黨爭都是帝王十分忌諱的事情,輕則擾亂朝政,重則國破家亡!張廷玉和另一名顧命大臣鄂爾泰就存在明爭暗鬥的黨爭問題,引起了乾隆的不滿,乾隆決定要徹底肅清張鄂之間的黨爭,但是還未等到乾隆動手,鄂爾泰就已病發生身亡,所以打擊的對象就變成了張廷玉一人,乾隆一直在尋找機會試圖抓住張廷玉的小辮子。

乾隆十三年九月,乾隆在御覽《御製詩集》時

,發現其中有錯別字,而張廷玉就是負責編纂的負責人,乾隆勃然大怒,下令將張廷玉等人“交部儀處”,這也成為乾隆“整治”張廷玉的開始。

(二)請求退休,惹惱乾隆

乾隆十四年,張廷玉請求退休,打算告老還鄉,但是張廷玉一邊想著退休,另一邊又琢磨著死後入皇家太廟,乾隆得知後專降諭旨:“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歸田終老之理”?這些挽留之詞只不過是乾隆說的一番客套話,但是張廷玉此時去意已決,只是擔心自己死後乾隆不遵守雍正遺願,不讓配享於太廟,於是對乾隆說:“以世宗遺詔,許配享太廟,乞上一言為劵”,張廷玉請求乾隆給自己發一個憑證,以免乾隆忘記此事,這不僅讓乾隆十分不滿,更讓乾隆感覺顏面盡失。

雖然心中不快,但是礙於父親生前留有遺詔,乾隆還是發佈了諭旨,強調會按照父親生前遺詔妥善安置。得到了皇帝的承諾,吃了安心丸的張廷玉這才放下心來。

不過事情還沒有完,按照封建傳統禮制,張廷玉本該在接到乾隆諭旨後親自趕赴皇宮謝恩,但是張廷玉並沒有入宮謝恩,只是讓兒子張若澄入宮代為謝恩,此事讓乾隆大為惱火,向來愛面子、講排場的乾隆哪裡受得了這樣“侮辱”?當即降旨責問!知道闖了大禍的張廷玉連忙上奏乾隆:“臣年衰識臀,衍咎自滋,伏乞罷臣配享,並治臣罪”。

倒黴的事情還不止這一件,幾個月後,張廷玉又被親家朱荃“坑”了一把,朱荃被人參奏隱瞞喪母消息,“匿喪趕考”,這在古代被視為大逆不道之舉!受此牽連,乾隆不僅下令收回了歷年對張廷玉家族的所賜諸物,而且還抄了張家在京城的府宅。

在康熙、雍正兩朝風光無限的張廷玉,晚年碰上了“冤家”乾隆,七十多歲時又被抄了家,淒涼無比。乾隆二十年,83歲的張廷玉去世,乾隆尊奉雍正遺詔和自己當年的承諾,准許張廷玉配享太廟。生前不受乾隆待見的張廷玉,反而成了清朝史上唯一一個死後享受皇家待遇、牌位供奉進太廟的漢臣。






悠悠華夏五千載


張廷玉是康雍乾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太保、封三等伯,居官達50年。起於康熙帝,重用於雍正帝,亡於乾隆帝。

1 乾隆十四年,乾隆帝以張廷玉年近古稀為由免去了其首輔大臣的職位,張廷玉知道皇上用意欲告老還鄉,同時提醒乾隆帝,康熙皇帝曾應允張廷玉配享太廟,由此若怒了乾隆帝。

2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長子定安親王永璜病死。初祭剛過,張廷玉不顧自己是永璜老師的身份,急匆匆地向乾隆皇帝奏請南歸故里。遭到乾隆呵斥。

張廷玉病逝後,乾隆帝做出留念老臣之式,允其入享太廟。張廷玉成為唯一一個入享太廟的漢臣。


學史小作坊


張廷玉是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曾經頗受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的信任,擔任內閣大臣多年,政治經驗豐富,在朝廷中非常有威望,但是,到了乾隆時代,則因為各種原因,被乾隆皇帝申斥,差點失去了配享太廟的資格,真有點“晚節不保”的意思。

張廷玉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在安徽桐城,張氏家族可謂聲名顯赫,為當地名門望族,張廷玉的父親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是當朝重臣之一。張廷玉就在這樣的鐘鳴鼎食之家成長起來,並於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考中進士,從此走上了大清王朝的政治舞臺。

張廷玉為人十分謹慎,工作仔細認真,朝廷交辦的任何差事,他都辦理的妥妥當當,而且,張廷玉有一個常人很少具備的本事,那就是速記。皇帝有時候在發佈聖旨口諭時,是用的口語,而且說話的內容可能次序比較凌亂,但張廷玉總能將其立刻轉化為書面語,並且記錄地井井有條、頗有章法,而且能把皇帝的意思全部都準確無誤的表達出來。清朝的皇帝十分勤政,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這祖孫三人,勤於政事那是出了名的,雍正皇帝有時候一天要發十幾條口諭出去,張廷玉都能將其準確而迅速地記錄並轉發各部,這個本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學的來的。綜上各種原因,張廷玉備受康熙、雍正兩朝皇帝信任,尤其是雍正皇帝,把他當做了心腹大臣,並親口許諾,待張廷玉百年之後,準其配享太廟。

大家可能不知道配享太廟,對於一個封建時代的大臣意味著什麼。太廟是古代皇帝祭祀列祖列宗的地方,是皇室的家廟。一般來說,太廟裡供奉的是歷代先皇,但如果皇帝非常寵信某位大臣,且該大臣有大功勞於江山社稷,就可以准許其配享太廟,一般情況下,大多是有赫赫戰功的開國功臣才有資格配享太廟。而清朝就更特殊了,漢族大臣就算做官做的再大,功勞再大,時候也很難進入太廟,因為清朝時滿族建立起來的政權,對漢族大臣並不十分信任,清朝大部分配享太廟的大臣都是戰功赫赫的滿洲勳貴,且張廷玉是文臣,從無任何戰功,雍正皇帝居然許諾其配享太廟,那簡直就是一個文臣的無上榮耀。

可以說,作為封建時代儒家思想培養出來的文人,可能不喜歡貪圖錢財,也可能不願意貪圖高官厚祿,但是,這個配享太廟,那真實每個文人繞不開的誘惑,因為封建時代自詡清高的文人,對於身後的名聲是十分看重的,能夠配享太廟,意味著自己生前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認可,是封建皇權對自己一生的最為重要的肯定。如張廷玉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感到興奮與激動。

然而,問題也就處在這個配享太廟上。

乾隆皇帝上臺之後,因為自己尚且年輕,政治經驗尚且不足,因而重用了自己父親生前留給自己的兩位老臣,一位是滿族大臣鄂爾泰,另一位就是張廷玉。張廷玉在乾隆初年也頗受皇帝信任,其辦事之兢兢業業、其為人之謹慎,都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高度認可。但是,隨著乾隆皇帝逐漸熟悉朝局和政務處理過程之後,就有了自己的心思,那就是換掉先帝雍正爺留下的老人,換上自己認可的親信大臣主持朝政。這個是很容易理解的,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新領導上任後都想提拔自己人,就是到現代社會也是如此。此時,張廷玉與另一位大臣鄂爾泰之間又發生了嚴重的政治鬥爭,雙方都結黨營私,互相攻訐。在清朝,大臣結黨是皇帝最厭煩的事情,因為清朝吸取了明朝亡於黨爭的教訓,所以對大臣之間結黨營私之事非常敏感與厭惡。因此,乾隆皇帝逐漸就與張廷玉心生嫌隙,張廷玉自己也因為年老體衰,辦理繁雜政務已經是力不從心,就多次向皇帝申請告老還鄉。



經過多次申請,乾隆皇帝答應了張廷玉的請求,准許其致仕還鄉。然而,不知是年老昏聵還是太過執著於配享太廟這件事,一向為人謹慎的張廷玉,卻在離開朝廷之前,親自找到乾隆皇帝,想讓乾隆皇帝下詔書,給他一個承諾,那就是遵循雍正皇帝的旨意,准許其死後配享太廟。乾隆皇帝這個人一向是驕傲自負,而且喜怒無常,他為此時感到非常生氣,認為張廷玉身為三朝老臣,居然不相信君父,而且還以先帝遺命來要挾自己,為此,乾隆心中已是大為不悅。但是,由於張廷玉是三朝元老,為朝廷鞠躬盡瘁一生,自認為是聖明天子的乾隆皇帝,也只好忍著一肚子氣,下了一份詔書,許諾張廷玉准許其死後配享太廟,也算是給足了這位老臣最後一點面子。

張廷玉得到乾隆皇帝的許諾詔書,自然是欣喜萬分,但是,他被這份欣喜衝昏了頭腦,在回到家後的第二天,他居然沒有親自去紫禁城拜謝皇帝,而是派遣自己的兒子張若澄入宮向乾隆帝謝恩。為此,乾隆皇帝本已經不快的心情,瞬間爆發,他認為配享太廟如此大的殊榮,張廷玉居然不親自拜謝,簡直是對天子的大不敬,於是派人起草了一份詔書,申斥張廷玉,並準備在第二天頒發。

誰知,張廷玉身為三朝老臣,門生故吏遍佈朝野,這件事情很快就傳到了張廷玉的耳朵裡,張廷玉感到十分惶恐,便在第二天申斥詔書還未頒佈的時候,趕緊入宮謝恩。這一下子更是激怒了乾隆皇帝,因為,自己的詔書還沒有頒佈,張廷玉居然就知道了消息,跑來謝恩,這必定是有人將朝廷機密洩露了出去,這種事情,在封建時代是頗受忌諱的,因為皇帝身邊的大臣居然成了鐵板一塊互通消息,這會讓皇帝覺得大臣們是在結黨營私聯合起來對付自己欺騙自己。乾隆皇帝龍顏大怒,下令削去張廷玉的伯爵爵位,並不準其告老還鄉。

張廷玉在經歷這場風波之後,便意志消沉。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最喜歡的皇長子永璜去世,乾隆皇帝十分悲痛,張廷玉於此時再次提出告老還鄉,被乾隆皇帝怒斥,並正式宣佈剝奪其配享太廟的資格,同時准許其罷官歸鄉。之後,由於四川學政編修朱筌的案子,乾隆皇帝遷怒於張廷玉,命張廷玉把之前皇帝頒賜諸物歸還給朝廷,並派人前去抄家。此時的張廷玉真可算得上是晚景淒涼了,張廷玉憂鬱成疾,最後於乾隆二十年病逝。

後來,乾隆皇帝覺得這位三朝老臣還是有功於社稷,自己身為天子,也未免做的有點過分,於是恢復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重用張廷玉後人為官。但是,張廷玉晚景淒涼卻是事實。一位三朝元老,竟是如此下場,封建時代所謂伴君如伴虎,可見不是虛言啊!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你,謝謝!


爾靜橋


不知道筆者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晚年的張廷玉確實仕途不太如意,但是算不上晚景淒涼,而且死後得享太廟,可見說這是位極人臣的大事,在此之前沒有一位漢臣能夠享受到如此殊榮。我們可以好好了解一下這位生於安慶桐城,父子“雙宰相”,張廷玉發跡於康熙年間,因為天資聰穎,20多歲的時候就收到康熙的賞識,在康熙人生的最後20年裡面,可以說對他頗為倚重的,而雍正對於他可謂是依為肱骨,在雍正執政的十幾多年裡面,一直是位列軍機大臣之首,享受首輔的待遇的,而乾隆即位後,啟用滿人開始打壓漢臣,這時期的張廷玉日子開始不如意了,但也算不上晚景淒涼,主要是由於皇十五子的死,乾隆頗為傷心,而作為老師的張廷玉卻急了告老還鄉,此時乾隆頗為震怒,準了他的回鄉,但是此時的張廷玉卻提醒乾隆不要忘記了自己配享太廟的待遇。此舉引起了乾隆的極大憤怒,這可能就是他晚年不如意的主要原因吧。但是,死後還是位列太廟,可謂是功成圓滿了


愛吃蘿蔔的飯糰


熟知和了解張廷玉,是從那個六尺巷的故事開始的,張廷玉的老家安徽桐城,其父親張英和張廷玉同朝為官,有一天鄰居修牆佔了張廷玉家的宅基,張廷玉的夫人就派人寫信,給他們父子二人尋求解決的方法,張英隨即回信: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張家人收到此信。隨即讓出三尺的空地,鄰居一看無地自容也讓出三尺。,所以就形成了六尺巷,此事被傳為佳話。



張廷玉作為三朝元老,是一個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的人,但是他的晚年乾隆很是不喜歡,甚至說有些討厭,因為這個人和紀曉嵐與劉墉一樣,有些軸,不像和珅那樣阿諛奉承,處事圓滑,深得主子喜歡。張廷玉依仗自己是康熙 ,雍正,乾隆,三朝元老處處壓制乾隆,而且還逼迫乾隆立下字據把雍正年間口頭立下的配享太廟一事定下來,乾隆很是反感。

再一個就是張廷玉恃才傲物,覺得滿人都是無用之材,處處的壓制滿人,作為滿人頭子的乾隆,對他的厭惡與日俱增,公開與皇上作對,這個乾隆當然無法忍受。



乾隆不可能讓漢人佔據上風,要不然他皇家的威嚴顏面何存呀。因此乾隆也重用了一些滿人,比如和珅,福康安。

當然了,也重用了一些漢人,比如劉墉 紀曉嵐,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滿人的職位永遠高過於漢人,就比如和珅的職位遠在劉墉紀曉嵐之上,雖然年紀比他們小很多歲,又深得乾隆爺寵愛,乾隆雖說一直在喊,滿漢一家人,但是在用人這件事情上,他還是比較注重於滿人的利用。,說到底就是怕,怕有一天害人的權勢過大,起兵造反。

佳寧有話說:張廷玉倚老賣老,從來不把乾隆放在眼裡,乾隆找了一個理由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待,張廷玉在84歲的時候,淒涼的在家中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