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什麼不喜歡張廷玉?

紫嶽居

乾隆皇帝執政早期還算仁厚,中晚期就暴露了本性,原來他和他爹雍正一樣的為人刻薄。張廷玉做官一輩子小心謹慎,戰戰兢兢,沒想到到老了還是載了,載在了乾隆皇帝手裡。話說張廷玉七十多了,就天天琢磨,我這一輩子服侍大清皇帝,伴君如伴虎,這是多麼的不容易啊,好在沒有什麼汙點,不如急流勇退,早點掛冠回家養老去吧。張廷玉這樣一想,就主動向乾隆皇帝提出了退休回家的想法。沒想到乾隆聽了張廷玉的請求,勃然大怒。為什麼乾隆皇帝很不高興呢?原來,張廷玉是有資格"配享太廟"的人,就是死後可以供奉一塊靈位牌子,放在太廟裡面,那裡面都是一等一的大清功臣,配享太廟是不得了的榮譽。乾隆皇帝一想到這一點,他就不高興。

第一個,張廷玉是漢人,以一個漢人的身份配享太廟,乾隆不高興。乾隆一直對滿漢身份很注意區分,就是不接受滿漢平等,在他看來,讓一個漢人配享太廟,那真是侮辱了滿人。滿人皇族以後要是去太廟祭祖,不是要一同祭拜漢人了嗎?這可真是彆扭啊!

第二個,在乾隆看來,既然配享太廟是先皇下令的,朕也不能違背先皇的意思,但你張廷玉這個漢人居然不識抬舉,想著退休,真是豈有此理!配享太廟,就得為我大清服務一輩子,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做工作死在任上的勞模,才有資格配享太廟。你張廷玉享受如此榮譽,居然敢還沒有嚥氣就打算開溜,你真是有負浩蕩皇恩!

乾隆帝越想越氣,從此就對張廷玉有了看法。張廷玉也就此走上一條被反覆打壓侮辱的灰暗之路,後來又因為一些事情,被特別喜歡找茬的乾隆帝剝奪了配享資格。一個漢人大臣,地位再高,也不過是皇帝眼中的一條狗而已。


懷疑探索者

整個清朝,張廷玉作為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可見其政治生涯是非常成功的,從康熙三十九年考中進士進入仕途,張廷玉經歷了

康雍乾三朝,始終位居高位屹立不倒,自然有其獨到之處,尤其是雍正遺詔命其“配享太廟”,張廷玉的仕途算是走到了頂點。

乾隆繼位初期,張廷玉依舊頗受恩寵,作為輔政大臣,乾隆每次外出都留張廷玉在京總理朝政。張廷玉的失寵主要是因為兩件事,但是根本原因只有一個,乾隆要加強皇權。

先說說張廷玉失寵的兩個導火索

退休事件

乾隆十三年,張廷玉請求告老還鄉,乾隆宣諭慰留。乾隆十四年,張廷玉再次請旨歸鄉,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

眼看著張廷玉的仕途就要畫上圓滿的句號,不知是真的老了,還是過於看中“配享太廟”,在叩謝皇恩的時候張廷玉說了這樣一番話:“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言外之意就是讓乾隆給他一個“配享太廟”的憑證

乾隆雖然不快,但還是答應了他的請求,要求得到滿足後,張廷玉竟然派自己的兒子進宮謝恩,激怒了乾隆,乾隆下旨,令張廷玉回奏。

這時又發生了一件事,命令還沒有下達,張廷玉就親自前來謝恩,乾隆得知有人給張廷玉通風報信,心中更為不滿。從而罷去了張廷玉的“配享”優容,留京待罪

退休事件升級版

乾隆十五年,皇長子永璜去世,乾隆內心懷有愧疚,非常悲痛,這時候張廷玉再次請旨歸鄉,乾隆正愁無處發洩,張廷玉正好撞到槍口,於是乾隆舊事重提,說張廷玉不知感恩,皇長子初祭剛過,就即奏請南還,實在是冷漠無情,最終處理結果是,罷配享,免治罪,令其歸鄉。

回鄉五年後,張廷玉病逝,乾隆念及舊情,最終仍遵清世宗遺詔,命配享太廟。

乾隆打擊張廷玉,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張廷玉勢力過大,讓乾隆放心不下,雖然張廷玉沒有結黨,為官也比較清廉,但是三朝元老,門生遍佈天下,“謝恩事件”,皇帝還未下旨,張廷玉就已經先知道了消息,這些都讓乾隆心中不安。通過打擊張廷玉,乾隆的君權達到了空間的高度。


一點點歷史

用一句“配享太廟”就把這個題敷衍過去肯定不對,這是其重要原因,而不是唯一原因。

張廷玉不招待見,主要是不會揣摩聖意,或者說他犯了儒生的通病——太注重名聲,導致一頓騷操作,把自己作死了。

在乾隆眼裡,任何大臣只能是一臺機器,我要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不能有自己的小九九。文天祥這種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乾隆嘴上欣賞他們,內心卻堅決不允許身邊有這種人。

這一切要從乾隆13年說起:

乾隆13年是轉折點,這位皇帝對大臣的態度轉變,都從這一年開始,要了解張廷玉的悲催結局,就要知道這年發生的事。

乾隆是個第六感很強的人,在登基之初,就對13年有一種不詳的預感:

朕御極之初,嘗意至十三年時,國家必有拂意之事,非計料所及者。——《清高宗實錄》

就說我當皇帝第13年的時候,必定有跟我唱反調的事情發生,不可預料不可預防。

果然,乾隆13年,發生了兩件大事:

1、金川戰爭。

這一彈丸之地,僅有數萬人口,卻讓清廷投入了血本,還拿不下來,搞得很沒面子。(順便提一嘴,乾隆自稱“十全老人”,這大小金川之戰就是其中之二,所謂十全,純粹是湊出來的。

2、孝賢皇后去世。

這是讓乾隆發生改變的根本。

乾隆為皇后辦了一場稱得上史上最大規模的皇后葬禮,過程中,大臣稍有疏忽就會被治罪,一言不合就砍頭。連自己的兒子在葬禮上哭得不起勁,都直接失去繼承大統的資格。

在此之前,乾隆是個勤奮和藹的好皇帝,即使犯了錯,也一切寬大處理,在此之後,乾隆性情大變,變成了生殺予奪,逞情而為。

張廷玉的危機

張廷玉可是三朝元老啊,康熙第一次見他,就認為此人“持重得體”,成了皇帝秘書;

雍正登基之初,又說此人“氣度端凝”,成了禮部尚書,參與機密。甚至得到了“配享太廟”的承諾。

乾隆登基之初,對他也是優待有加,漢臣之首,甚至開了有清一代文臣封伯的先例。整個有清一朝,張廷玉可以算是最風光過的漢臣。

同年,又因為在給孝賢皇后寫祭文的時候,用詞不夠“尊貴”,張廷玉又被罰俸一年。

張廷玉這個人,深諳為臣之術,一生如履薄冰,皇帝找茬都只能找這些無關緊要的。

乾隆大力打擊朋黨的時候,滿臣之首——同時也是雍正承諾配享太廟的鄂爾泰就被打擊的不成人形,而張廷玉卻能安然無恙。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你不結黨營私,別人卻附骨之疽。

張廷玉知道,皇帝的大刀遲早會砍下,不如急流勇退。

當官容易,退休難

乾隆13年,安排好一家人(包括2個弟弟,2個兒子等)的仕途後,正式提交了退休申請——

“年近八旬,請得榮歸故里”。

乾隆拒絕了,說你死後要配享太廟,怎能貪圖生前享樂?

張廷玉一邊磕頭一邊說,只有及時退出,才能保住榮耀。

乾隆臉一黑,認為張廷玉於“臣節”有虧。

乾隆皇帝的“臣節”前面說了,你就是個機器,要用最高標準時刻運轉。

並且乾隆對滿漢之分看的很重,滿臣哪怕是一坨屎,他也覺得這人正直,而漢臣是心眼太多不能放心。頗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意思。

他認為,張廷玉提出退休,表面淡泊名利,實際上都是對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慮。

第二天,乾隆還寫了一篇文章昭告天下,並向群臣科普了一下“臣節”的含義,同時暗指張廷玉對自己感情不深,忠心不夠。

通過這篇文章,等於是向天下宣佈剝奪大臣的“退休權”。

配享太廟 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乾隆14年,愈發老態龍鍾的張廷玉在一次君臣談話中,再次向皇帝提出了退休。

皇帝沒拒絕,只說我考慮一下。

其實,皇帝是懂了惻隱之心——這個曾經精明的大臣,經歷歲月的摧殘,思維和身體都已經盡顯疲態,不如放他回去享幾年福吧。

於是皇帝發佈諭旨,說老張你確實老了,我強留你就不近人情,但是讓你走又說不出口,乾脆你自己選擇吧。

按照乾隆的想法,張廷玉先感恩,然後說皇上我離不開你啊,之後皇帝處於關愛放之歸田,成就一段佳話。

乾隆一看不高興了,心想你確實是老糊塗了,但同時也同意了退休,並且是還是享受官位和俸祿。

按說到了這地步,你就走吧,可是張廷玉放不下名利,走之前做了一個大死——他冒著嚴寒,在兒子的攙扶下顫巍巍地進宮像皇帝要一個承諾——配享太廟。

皇帝非常不開心啊,心想我啥時候說了不讓你配享太廟,你怎麼不相信我呢。不過出於憐憫,還是寫了一篇保證書。

就這樣,張廷玉開開心心回到家了。

乾隆認為,明天一早張廷玉一定會來謝恩吧,可是張廷玉畢竟老了,折騰了一晚上實在起不來,就派兒子去面聖謝恩。

沒想到啊沒想到,於君臣之禮恪守極嚴的張廷玉,在最後時刻,犯了這個人生中最大的錯誤。

悲慘的結局

經過這件事,皇帝認為張廷玉對他真是沒有一點感情,要張廷玉給自己一個交代。

這時候軍機處的大臣是張廷玉的門生,他們預感到這次龍顏大怒非同小可,連忙派人去給張廷玉傳遞消息。

老糊塗的張廷玉接到消息趕忙進宮請罪,可是這時候皇帝的諭旨還沒發出,你怎麼知道我生氣了呢?

一個可怕的詞浮現在乾隆腦中——朋黨!

朕打擊朋黨十餘年,誰給你們夠膽,竟敢如此?

皇帝下旨把張廷玉痛罵了一頓,也徹底撕破了臉。

張廷玉灰頭土臉回到了老家。

沒幾天,曾經受到張廷玉的舉薦的大臣朱荃為了掙點錢,隱瞞了母親去世的消息,乾隆因此遷怒張廷玉,以收回賞賜的名義對張廷玉進行了抄家之事,並沒有實質性收穫,乾隆覺得不過癮,又要他交代與朱荃的事。

嚇破了膽的張廷玉哪敢有所隱瞞,一一交代,至此,樹倒猢猻散,門生故吏各自分散,張廷玉名譽掃地,苟活5年之後終於死了。



也可自話

第一、心理上反抗

張廷玉是雍正最寵信的大臣之一,雍正八年,雍正帝頒佈諭旨,賜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這是一份無以復加的恩賜,終清一朝,張廷玉是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族官員。雍正死後,乾隆繼位,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年輕的皇帝意氣風發,必然著手培養自己的班底,對於先帝殘餘的舊勢力橫看豎看都不順眼。



這裡不是說張廷玉是乾隆的威脅,而是乾隆的陰影,縱使先帝的寵臣又能如何?如今變了天,乾隆才是大清帝國的掌舵者,他在心理上刻意與先帝較勁,這是一種權力慾望和自我價值的宣洩。

乾隆表面上還是很尊重張廷玉的,但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張廷玉的特殊屬性決定了他不可能再次成為乾隆的心腹之臣。乾隆是個好大喜功,目空一切的皇帝,這在他晚年自詡“十全老人”便可覓出端倪。折磨敲打先帝的寵臣,使自信心爆棚的乾隆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感。

第二、致仕事件

張廷玉有一句名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簡言之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也是他一生的寫照。張廷玉作為三朝元老,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處在雲譎波詭的政治漩渦當中,如今還能屹立不倒,憑的就是這樣萬事小心謹慎的處世哲學。

伴君如伴虎,張廷玉也深感乾隆並不待見自己,他想全身而退,想要安全著陸,所以他在一次皇家宴會上,向乾隆提出告老還鄉的請求。乾隆大為不滿,他覺得自己像個鬥敗的公雞,張廷玉對他的忠誠和個人感情遠不及父皇,典型的心理陰暗面作祟——媽的,朝廷哪裡虧待你了,你想安享晚年,你想功成身退,偏不遂你願,得好好的整整你,老子還沒爽夠!於是,乾隆以“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為由,駁回了張廷玉的請求。



張廷玉還不死心,向乾隆辯論,明朝的劉伯溫,不就告老還鄉了嗎?乾隆也來勁了,說那叫告老還鄉嗎?那是赤裸裸的罷黜啊!你就不能學學人家諸葛亮,為了蜀漢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這是明顯的偷懶,對我沒感情啊!話說到這份上,張廷玉再也不敢多言,只得免冠叩首,嗚咽不能自勝。事後,乾隆將張廷玉連降二級,罰俸一年。

第三、配享太廟

雍正有遺詔“保其始終不渝”並令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因此配享太廟也成為張廷玉晚年唯一的追求。也許是操之過急,也許是老糊塗了,張廷玉在退休之前,竟鬼使神差的要求乾隆寫保證書,保證自己死後一定可以配享太廟,乾隆強忍著怒火,好人做到底,作詩一首,也算勉強答應了張廷玉的請求。

按理說,張廷玉在得到乾隆的保證詩後,應該感激涕零,次日一定進宮謝恩。誰知張廷玉大喜過望,認為塵埃落定,次日並未親身入宮謝恩,而是由他的兒子代為謝恩。乾隆自降身份,一忍再忍,換來的是張廷玉的敷衍了事,所有的憤怒和不滿堆積起來,終於爆發了。

乾隆當即命軍機處擬旨,令張廷玉“明白回奏”,張廷玉知道麻煩大了,第二天一大早便入宮叩頭謝罪。乾隆更加火了,因為軍機處的聖旨還沒有下達,張廷玉是如何得知的?可見他在宮中佈滿眼線,黨羽眾多,乾隆盛怒之下,剝奪了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的資格,革職待罪,不準回籍。



張廷玉一生小心謹慎,從不授人以柄,可到到頭來卻一著走錯,滿盤皆輸,晚節不保。張廷玉死後,乾隆還是遵循了雍正的遺詔,最終將其配享太廟,可他永遠看不到了。乾隆對張廷玉的看法與雍正截然不同,雍正認為張廷玉盡職盡責,不貪不佔,是國之棟樑,典型的忠臣。

而乾隆卻認為張廷玉看似任勞任怨,忠貞不渝,實則城府很深,心機很重,很多事情都為自身利益最大化考慮,只不過手段高明,善於掩飾罷了。正如乾隆所言,張廷玉輾轉思維,惟知自私自利,不惟得之生前,而且欲得之身後。我認為,張廷玉的悲慘結局在乾隆登基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碼字不易,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不請自來。

歷史很好玩,很有意思。

張廷玉和乾隆交惡,幾乎全是小事。現在看來,更多的是張廷玉歲數大了,老年痴呆,有點迷糊。

而乾隆正當壯年,對臣下的掌控欲強,又總喜歡和上一任皇帝比較。

一個英雄遲暮,一個卻希望繼續攻城略地,兩下差距,太大。

幾件事:

第一件,乾隆的意思還沒到,張廷玉的門人先告訴了張廷玉,結果張廷玉直接就著這個提前知道的消息做事。放在張廷玉青年,這是不可能的低級中的低級錯誤。

第二件,要承諾事件。張廷玉居然讓乾隆披個條子,說一定給張廷玉配享太廟之殊榮。咋想的,這是赤裸裸的索取,你讓乾隆咋整。

第三件,退休之請。無論如何,只要你說退休,乾隆就一定會認為你覺得他不如雍正好服侍。這是小事?這比天大!

所以我張廷玉屢次小錯誤,加上政治上還不能幫助乾隆。自然不得寵信。

只可惜,死的時候還在擔心,太廟呢?太廟呢?


新觀點評說天下

只能說老闆都不喜歡老員工,而且這位老員工還是前任老闆留給新老闆的“輔政大臣”。權高位重不說,還遍佈門生故吏。乾隆能喜歡張廷玉,就是見了鬼了。

清朝的輔政大臣,基本可以跟抄家掛鉤了。前有多爾袞、鰲拜被順治、康熙清算。後有顧命八大臣被慈禧群滅。輔政大臣在清朝,就是一種高危職業。

雍正也給乾隆留了三個輔政大臣,分別是漢臣代表張廷玉、滿臣代表鄂爾泰、皇族代表十六阿哥允祿。

這三個人,乾隆都看不慣。

第一個倒大黴的是允祿,乾隆藉口他與廢太子胤礽的長子弘皙往來詭秘,處以停雙俸,罷都統職的懲罰。

第二個倒大黴的是鄂爾泰,乾隆以御史彈劾鄂善為由,對鄂爾泰大放狠話:朕從前能用你,今日能寬你,難道將來獨不能重治你的罪麼?

第三個倒黴的才是張廷玉,當時鄂爾泰已死,原本朝中的鄂黨和張黨失去了權力平衡。張廷玉成了資格最老的大臣。

說到這裡,再提一下乾隆早年的朝廷朋黨。雍正生前最恨朋黨,但諷刺的是,他最信任的鄂爾泰和張廷玉,在乾隆時卻成了兩大朋黨之首領。

以鄂爾泰為例,其子侄多為總督巡撫。如鄂容安為兩江總督;鄂弻為四川總督;鄂寧為雲貴總督;鄂昌為甘肅巡撫;鄂樂舜為山東巡撫。大體而言,鄂爾泰一派主要以滿人督撫為主,基本控制了乾隆早期的地方實權。

張廷玉這邊也差不多,張家一門多為朝中的達官要職。其弟張廷璐曾任禮部侍郎;從子張若溎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吏;長子張若靄官至禮部尚書;次子張若澄為內閣學士。大體而言,張廷玉一派基本為科舉出身的漢人官僚,其中不乏朝中九卿及地方督撫。

張家和鄂家在朝為官的有將近有幾十人,就這兩戶人家當官的人有這麼多,再加上兒女親家關係,若是拉幫結派,形成利益團體。雖不至於威脅乾隆的統治,但只要乾隆仔細想想,肯定也是後脊背發涼。

所以乾隆先削掉對他威脅最大的允祿,再削掉掌控實權的鄂爾泰一黨,最後削掉以文官為主的張廷玉一黨,也就說的清了。

雖然相比鄂爾泰而言,張廷玉要老道圓滑很多,就如時人所說:“張文和(張廷玉)之察弊,亦中人之才所易及。乃畫喏坐嘯,目擊狐鼠之橫行,而噤不一語。”

但是乾隆已經盯上張廷玉了,再老道圓滑又如何?被排擠出核心圈,是遲早的事。


所以我覺得,所謂的以老病乞休,跟乾隆討要配享太廟的資格,以及派兒子謝恩惹惱了乾隆這些行為,都不過是乾隆刻意打壓張廷玉一黨的理由罷了。即使沒有這些理由,乾隆也一樣會找理由罷了張家一門的官職。

只不過張廷玉似乎是真的有點老糊塗了,忘了皇帝最忌諱的朋黨政治。最後落得一個罷配享,免治罪,盡繳頒賜諸物,抄家的下場。

比較搞笑的是,鄂爾泰一黨和張廷玉一黨先後倒臺後。乾隆在之後又啟用了閒賦在家的十六叔允祿,於乾隆十八年正月,復授允祿為議政大臣一職。

這也說明乾隆,可能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魯莽行為。對於他這麼一個好大喜功,死要面子的人來說,把雍正留給他的三個輔政大臣全部搞掉,史書中會怎麼評價他?

雖然他沒有殺人,但是後世史書評價肯定也不會好。所以在張廷玉死後,乾隆又恢復了他的配享太廟資格。張廷玉的這個配享太廟資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乾隆的明君形象找回來。


Mer86

乾隆不是不喜歡張廷玉,而是不喜歡雍正的老臣。這一點不僅是張廷玉,該有李衛等人。主要是辦事風格不喜歡。但是相比之下,張廷玉還是挺受乾隆恩寵的!

按著現代人的說法,乾隆有點兒完美壓迫症!他對臣下的要求是不求有功但求沒有瑕疵。這一點與雍正完全不同,雍正用人是別具一格的,只要能辦事,什麼方法都可以用,什麼人都敢用。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用人理念!

在乾隆眼裡,雍正留下的一干人等幾乎就是歪門邪道!所以,從乾隆時期開始,他就不斷的清洗政局,把各路人馬該調換的調換,該革職的革職。這倒也符合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做法。不過張廷玉算是雍正遺臣裡為數不多沒有瑕疵的人了。這一點跟乾隆很對胃口!所以,乾隆給他的恩寵也是很大的。乾隆愛出京,而出京後就把國都政要交給張廷玉處理,這足以說明問題了。

說乾隆不喜歡張廷玉主要是受其告老還鄉的曲解!在當時,張廷玉想要告老還鄉,乾隆不準,多次挽留(也變相說明乾隆喜歡他);張廷玉則繼續多次告老還鄉,這讓乾隆覺得很沒面子,也覺得自己對他的恩寵竟然沒有記在心裡,這才有了罷官免罪回家!


優己

張廷玉作為“康雍乾”三朝員工,被雍正帝稱為公司“第一宣力”(第一盡力做事的人),又賜其退休後享受最高待遇的極盡殊榮。按說這樣一位經歷過大風浪的“老油條”,在乾隆當老總時更容易得到賞識,為何卻偏偏不受待見呢?


文史肆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康熙和雍正當老總時,張廷玉可是他們眼裡的最佳員工,更被老總雍正評為開創公司以來最傑出的十大員工之一。隨著兩代老總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張廷玉,在乾隆當老總時,說實話從心裡是小看他的。就好像詩中說的那樣:經歷過無比深廣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見過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就都黯然失色了。

有了這第一個原因,便有這第二個了:張廷玉對皇帝的不信任

作為員工,張廷玉可以說做到了極致,再做也不可能超越現在了,而且當時他已年近古稀,本早就應該退休,奈何他多次向老總提及,老總都不同意,在退休待遇這塊也是隻字不提。雖然上一任老總曾許諾張廷玉享受最高退休待遇,但一直未落實到書面上,想來剛繼位的這位毛頭小老總也早已忘到九霄雲外去了吧。

終於張廷玉忍不住開口了,他來到乾隆辦公室表達了自己想退休的強烈訴求,並希望乾隆能跟他簽訂合同以確保他的退休待遇。

乾隆本就知道這個老傢伙小看自己,聽他說完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他心想給你最高待遇,你就要為公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現在你即想要高待遇,又不想幹活,還這樣當面問我,你是有多麼不信任我,真是莫大的羞辱呀。

想到這裡,乾隆再也不想看這個老傢伙一眼,摔門而出,從此兩位算是結下了樑子。


第三個原因:張廷玉想為自己活一次

上次和乾隆訂合同風波發生後,張廷玉回來認真想了一下,心裡感到悲涼,他突然覺得自己一輩子白活了,謹小慎微伺候了三任老總幾十年,為公司事業操勞一生,整天過著伴君如伴虎的日子,到頭來卻不被領導待見,真是失敗,他要為自己活一次。

他褪去了穿在身上幾十年的偽裝,不刻意不迎合,做真實的自己,對老總交代的工作消極怠工,平時也不請領導喝酒,心想愛咋地咋地吧,大不了砍了我呀,於是一遍又一遍的遞交退休申請。

乾隆也是越看他越不順眼,終於在他的退休申請上寫了幾個大字“有多遠給我滾多遠”。接到同意退休的消息,張廷玉真是一日都不想多待,甚至連公司少東家死了這樣的事,也絲毫阻止不了他回家的步伐。

承受喪子之痛的乾隆心想,好你個張廷玉,你好歹做過我孩子的老師,如今他去了,你不聞不問,真是無情至極,我讓你不得好走。於是就在張廷玉收拾行李準備登車時,被乾隆派人來吊銷了各種證書(類似駕車證、退休官員證、大學士證、七十歲以上老人照顧證等等),看你以後怎麼活。

其實我覺得最基本的原因還是一個字“老”,這些事如果發生在張廷玉年輕時,絕對會是另一個結果,他也絕對會在乾隆一朝混的風生水起。


文史肆

我們先來說張廷玉這個人。張廷玉曾經歷仕三朝,從康熙晚年就在南書房行走,後來到了雍正時代,張廷玉又入主軍機處,成為軍機首輔,到了乾隆時代,權力更大。

張廷玉這個人,雖然一輩子沒有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張廷玉這個人有一套別人學習不來的本事。首先,是張廷玉很有文采。據說,張廷玉與皇帝奏對,皇帝召大傢伙開會的時候,記錄會議內容特別快,有點像現在的速記。而且張廷玉起草奏摺也非常快,雍正經常是給張廷玉口授上諭,張廷玉一邊聽一邊寫,當雍正說完之後,張廷玉的這份上諭也就差不多寫完了,真正的倚馬可待。要知道,清朝人做會議記錄,起草文件,都是用毛筆,而且一般都是正工小楷,又不能塗抹,所以不能出現錯別字,可見張廷玉的這套本事有多厲害。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劇照

此外,張廷玉還會滿文。在清朝初年的時候,清朝的皇帝一般在宮裡面都說滿語,而且一般檔案文件也都有滿漢兩種語言,所以,張廷玉曾經花費了兩年時間專門學滿語。張廷玉熟練掌握滿語之後,對他進入決策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張廷玉這個人非常謹慎。張廷玉知道清代皇帝,尤其是雍正喜怒無常,脾氣暴躁。所以張廷玉對雍正的心理揣摩的非常透徹。張廷玉這個人做事低調,對功名利祿也表現出謙恭退讓。當時的清朝,文字獄很興盛,所以張廷玉從來不留自己的隻言片語,甚至與人通信的信件,他都會很快的處理掉,生怕為自己招禍。

如此謹慎的張廷玉,為什麼後來在乾隆即位之後遭到了乾隆的厭惡呢?一個是乾隆即位以來,在制定政策方面一直都效仿自己的爺爺康熙,對於父親雍正的很多措施都反其道而行之。估計乾隆內心對雍正沒有什麼好感,那麼自然對雍正所器重的老人也就沒有什麼興趣。

第二個,則是到了乾隆時代,張廷玉作為最得寵的老臣,身旁聚集了一批找他溜鬚拍馬的人。雖然張廷玉仍舊謹慎與他們交往,但是在乾隆看來,可能張廷玉這個人有結黨營私的可能。

第三個,則是張廷玉年齡已經很大了,記憶力和寫作能力都已經退化了,所以張廷玉在乾隆眼裡就失去了價值。

最後,因為張廷玉與鄂爾泰產生了黨爭,再加上張廷玉人老有些糊塗,老是跟乾隆皇帝說,你爸曾說讓我進入太廟,把乾隆說煩了,最終革去了張廷玉身上所有的光環。張廷玉在老家鬱鬱而終。


兮兮說事兒

首先,張廷玉是老臣,乾隆登基之處對其尊崇有加。其次,隨著年齡的增長,張廷玉已經難以配合年輕皇帝的工作思路,在提拔訥親後,張廷玉開始被邊緣化處理。第三,張廷玉黨派已經讓乾隆加以警惕,並通過處理張的派系進行對其敲打。第四,張廷玉在配享太廟問題,乾隆首先就不認同,認為他沒有實際功勞,但是礙於雍正所定不得已答應張廷玉要他寫個保證。但是此後因為各種突發偶然事件,圍繞配享太廟問題,乾隆對其進行數次打擊,最終老邁的張廷玉不得不提出不入太廟,在退職回家後,乾隆抄家想找他毛病,結果什麼都沒找到。最後一點,是根本的原因:本朝不需要名臣。乾隆認為所有臣下都是為他服務的零件,只能突出皇帝,好名的大臣在他這行不通。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乾隆一朝再也沒有張廷玉鄂爾泰一類名臣,相反乾隆對軍機大臣說殺就殺,乾綱獨斷,這些都最終導致了張廷玉淒涼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