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這座曾驚豔無數人的福州古代第一塔,如今卻鮮為人知…

這座曾驚豔無數人的福州古代第一塔,如今卻鮮為人知…

開元寺宋代古塔

烏塔、白塔,大家耳熟能詳。

這兩座千年古塔,迄今依然屹立在福州的中心城區。

兩千多年曆史的福州,多少寶塔風雨中。

有這麼一座塔,始建於唐盛世開元年間,後閩王王審知重建,頻頻見諸於文人墨客的筆下。可以說,連烏塔、白塔也未曾有如此待遇。只是滄海桑田,如今它早已消逝在歲月的深處。

它便是曾矗立在福州開元寺的開元塔。

打開歷史長卷,我們會挖掘什麼樣的古塔秘聞?開元塔,究竟有何地位?曾給福州人帶來什麼?尋蹤福州古代第一塔,將會發現什麼?

說開元塔,不得不先從王審知說起。從中原策馬帶兵來到福建的開閩王,帶來的不是武力的炫耀,而是中原的文化、文明。這是一個過於宏大的命題,這裡,只想談談篤信佛教的王審知與福州佛教文化之間的事。其主政時興建或修復的佛寺達200多座,還鑄造金銅大佛,用金字繕寫四藏經送入開元寺。 

福州城中第一塔

王審知父子興建或修復的寶塔,最出名、最為後人耳熟能詳的便是閩都七塔:烏塔、白塔、定慧塔、報恩塔、崇慶塔、開元塔以及育王塔。

這座曾驚豔無數人的福州古代第一塔,如今卻鮮為人知…

籌建中的開元塔設計圖

開元塔赫然在列,據史料記載,開元塔為七層木塔,為王審知所重建,是為城中第一座塔。為什麼說這座塔是城中第一座塔,這是有歷史緣故的。福州建塔歷史從南朝梁時起,至唐末,福州城外已遍佈一座座高達百尺的寶塔,可惜的是,乾符五年(878年),在黃巢入閩的戰亂中,這些塔全被焚燬,空餘廢墟。

篤信佛教的王審知主政閩地後,自然是改變這一現狀,昭宗光化元年(898年),王審知在福州乾元寺開壇,度僧2000人;天覆二年(902年),又在福州開元寺建戒壇,度僧3000人;天佑元年(904年),王審知為超薦父母,在福州于山西麓建報恩定光多寶塔;天佑三年(906年)秋,他在福州開元寺鑄一尊大鐵佛;天覆元年(901年),王審知在福州城西北芝山開元寺建造開元塔。 

“夜間七塔萬枝燈”

至此,開元塔進入文人墨客的筆中。在大量吟詠開元塔的詩作中,最為出名的是唐朝詩人周樸所寫的《福州開元塔》:“開元寺裡七重塔,遙對方山影擬齊。雜俗人看離世界,孤高僧上覺天低。唯堪片片紫霞映,不與濛濛白霧迷。心若無私羅漢在,參差免向日虹西。”

這位後來不從強權、為叛軍所殺的詩人,用最美的語言給了開元塔最高的讚譽,“孤高僧上覺天低”,這樣宏大的氣魄也只留在我們的想象中了。

這座曾驚豔無數人的福州古代第一塔,如今卻鮮為人知…

福州的烏塔與白塔

在王審知父子的苦心營造下,福州城裡一片氤氳的佛教氣息。“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宋景德元年(1004年)福州知州謝泌便是這樣感嘆的。

只是,木製結構的開元塔在紛亂的歷史戰火中始終有數劫要過。有史料記載的第一次,是北宋天禧年間一次火災,大火中,讓人“覺天低”的開元塔毀於一旦。

歲月如水幾無聲。此後的漫長時光中,我們只能從文人墨客的筆跡裡尋找開元塔的影子。

瀚墨深處尋蹤跡

這座曾驚豔無數人的福州古代第一塔,如今卻鮮為人知…

先來看看明朝詩人王恭的《題冶城開元寺》:“城裡青山聞梵音,靈源高閣影沉沉。鳥邊祇樹人煙近,象外雲花野照深。苔色滿廊行履跡,月明空界印禪心。自憐人代多氛垢,未得焚香禮遁林。”

這首詩裡,詩人已經沒有提到開元塔了,對於寺院中極為重要的建築,沒有理由令詩人遺漏。王恭是永樂年間福州人氏,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推證:毀於大火的開元塔直到明朝初年還沒有重建?

1522年前後在世的明朝詩人汪文盛的筆下依然不見開元塔,他的詩句:“靈山日傍孤城轉,閩海雲生廢殿陰。苦憶舊遊誰在眼?讀殘新刻倍沾襟。”發出的還是對開元寺衰落的感慨,廢殿、讀殘二字,真叫後人為之心酸。

然而在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人許珌的筆下,卻突然冒出了塔的影子,在文字深處消逝了600多年的開元塔,有了一個朦朧的影像。他在七律《芝山寺故址》裡寫到:“石壇鳥下尋金缽,寶塔人來掛玉旙。”曾幾何時,開元寺裡也有供人懸掛的玉旙了?如此隆重的儀式,這座塔是不是就是歷史上的開元塔?從1522年前後到1639年前後,百餘年時光,難道誰重建了開元塔?尋遍史料,不見任何記載,這成為至少令人費解的一個謎。

比這更大的謎是:開元寺裡的這座塔,又是如何消失的呢?在它的身上,還發生過什麼故事?

此後的文人墨客,雖然還有吟詠開元寺的詩句,但都沒有提到開元塔。我們不禁要發出這樣的追問:“它到底哪裡去了?”

兩千多年曆史的福州,總有那麼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索,或許在不經意間,我們會發現,原來它深深地影響過我們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