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萬曆清算張居正的背後:是一場治世孤臣的悲劇

文|小熊

前言

提到張居正,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那個權傾朝野、整頓吏治,一心挽救大明的內閣首輔。


萬曆清算張居正的背後:是一場治世孤臣的悲劇

張居正故居“宰相之傑”石屏


他生於紛雜的亂世之中,身負絕學,以一介草民拼搏20多年,終成大器,他敢於不畏強權的改革,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可他也是一個獨斷專行道德並不高尚的人。

但在歷史浩如煙海的人物裡,最打動我的,恰巧是這個複雜的人。

只是,張居正死後不久,萬曆便以雷霆之勢對張居正進行了清算,甚至差點開棺鞭屍,萬曆末年,張居正的名字不許任何人提起。

萬曆為什麼這麼痛恨張居正?要知道,張居正曾是萬曆敬重的啟蒙老師。

有人說,是生性嚴肅的張居正對萬曆的苛刻得到了報復,但是筆者認為張居正對萬曆的意義是特殊而複雜的,僅僅出於年少的壓抑而報復實在說不過去,張居正被清算,是萬曆經過了一個複雜的心理變化而導致的最終結果,而這個變化的過程卻是多方面綜合導致的。


萬曆清算張居正的背後:是一場治世孤臣的悲劇

湖北荊州張居正故居


嚴厲的背後,無法平衡的君臣關係

萬曆和張居正的關係可以說是兩方面的,師生和君臣。

  • 師生層面

因為史料的缺乏我們無法判斷張居正對萬曆的教育是怎麼樣的,但顯而易見的是他對萬曆的教育非常上心:張居正不但補分寒暑親自講經筵,同時張居正還編寫帝鑑圖說給萬曆皇帝看;此時的萬曆對張居正是什麼感情呢?是敬愛有加。

盛暑御講,上就居正立處,令內使搖扇。隆冬進講,以氈片鋪地。

不僅尊敬,實際上還有點怕。上日講課的時候,小萬曆不小心讀錯了一個字,被張居正嚴厲的大喝一聲,小萬曆直接就給嚇蒙了。

“初,上在講筵,讀《論語》‘色勃如也’,誤讀作‘背,字。居正忽從旁厲聲曰:‘當作勃字’。上悚然而驚,同列皆失色。”——《明史紀事本末》



萬曆清算張居正的背後:是一場治世孤臣的悲劇

帝鑑圖說


萬曆皇帝18歲的時候,喝醉了酒打人,張居正知道之後,批評萬曆“頗失常度”。李貴妃也是非常惱怒,甚至動了廢帝的心思,直到小萬曆苦苦哀求才作罷。但是如此有失禮儀的舉動該如何給大臣們一個交代呢?張居正秉公辦事,代替小萬曆寫了個《罪己詔》下發給群臣才得以平息眾怒。

可惜的是,罪己詔的措辭太過嚴厲,小萬曆的面子上非常難看,從這以後,萬曆開始對張居正不滿。“先生之恩”變成了“學生之怨”,先生之“情”變成了“恨”。

  • 君臣關係上,張居正更像一位“臣父”

年幼之初,小萬曆不得不言聽計從,並且張居正確實能辦好事情,這裡也就有了一層依賴和信任關係。

無論是考成法、一條鞭法他都通通支持,甚至在張居正“奪情”奔喪完之後,萬曆便迫不及待召見張居正。

朕不能捨先生,恐重傷先生懷,是以忍而允所請。雖然,國事至重,朕將焉依

可是人一旦有了身份,思維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萬曆清算張居正的背後:是一場治世孤臣的悲劇

張居正和小萬曆


隨著萬曆的長大,對權力的渴望也在增長,君臣關係上不可能一直都是張居正作為主導。

萬曆四年十二月,萬曆要換新衣服,張居正駁回:“節一衣,民間有數十人得其暖者;輕一衣,民間有數十人受其寒者。

張居正一心只想“嚴師出高徒”,把萬曆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和帝王之間的界限,讓萬曆對他的憎惡和逆反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深。

治世孤臣的堅持,毫無懸念的成為眾矢之的

嘉靖二十六年,張居正上了第一份奏疏《論時政疏》,痛陳時弊,鬥志昂揚的論述著自己的改革主張,可是沒人在意這個年輕人說了什麼,這份奏疏石沉大海(當時的朝堂徐階和嚴嵩正在激烈鬥爭),於是,他開始明白一個道理:想要有人聽自己說話,得有話語權。

這也是他為什麼努力成為一名權臣,在明朝當時的環境下,無權也就意味著自己空有一身抱負。

在他大權在握之後,便開始用鐵腕手段整治官場,確實也取得了可觀的成效:

改革前,明朝政府每年虧損300萬兩白銀,其財政困難,連官員的工資的發不上,赤字狀況呈滾雪球趨勢。
改革後,每年盈餘300萬兩。到張居正死的那一年(1582年),政府財政庫存已高達1250萬兩白銀。


萬曆清算張居正的背後:是一場治世孤臣的悲劇

張居正造就的萬曆中興

以他推行的“考成法”為例:通過各部門的相互監督提高官員們的辦事效率,能者居之。

可是明朝晚期的官員早就渾水摸魚習慣了,這個政策一開始,就讓“官怨四起”,張居正哪顧得上得不得罪人,現在他是權傾朝野的重臣,又有萬曆和李太后的倚重,一心為國的他繼續推出“裁汰冗官”等措施。

官員們正沉浸在“考成法”中怨聲載道,還沒緩過神來,又來了個更為苛刻的“裁汰冗官”,這無疑是動了那些官員們的根本利益。於是開始有人公開上奏表達不滿大權在握的張居正雖然能一時半會壓制住群臣的不滿,卻也難敵強壓之下蠢蠢欲動的人心。(在他死後,朝廷依然籠罩在他的餘威之下,繼任者張四維為了樹立威望,開始推動“倒張運動”)


萬曆清算張居正的背後:是一場治世孤臣的悲劇

明朝官員

張居正被抄家後,海瑞評價了一句:

居正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不得不說實在是精準,真正讓張居正有清算下場的,是他的改革。

萬曆的放縱:大明的致命一擊


萬曆清算張居正的背後:是一場治世孤臣的悲劇

萬曆皇帝


只要張居正還在,朕就永遠不算是個皇帝。

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就迫不及待的下手了,被張居正一手提拔的張四維也開始了自己的表演。

“有便,告知山西蒲州相公張鳳盤,今張家事已完結,願他輔佐聖明天子於億萬年也!”

字字皆血。

也許張居正早就料到自己的結局,只是沒想到這個禍國殃民的頭號人物,是他最疼愛的學生。

萬曆放任“倒張運動”的背後,一是讓自己壓抑多年的心理得到舒緩,而是讓繼任者們知道獨攬大權的下場。

處於一種被壓抑太久突然可以肆無忌憚的萬曆,便開始了徹底的放飛自我,不僅恨不得將昔日的“先生”開棺鞭屍洩憤,還“盡反其政”:張居正的改革全部被廢除,明朝又“恢復”成了爛攤子。


萬曆清算張居正的背後:是一場治世孤臣的悲劇

宮中的錢不夠用,萬曆就搜刮國庫與州縣,結果戶部年收入三分之二充入內庫,州縣更是“盡刮庫藏”,卻依然無法滿足萬曆的開銷。

處於“報復性消費”狀態的萬曆不管不顧到處搞錢,朝廷沒錢了,就派宦官分赴各地加徵工商稅,終於弄得“國與民俱貧”。張居正留下的家底,就這麼讓萬曆敗光了。

估計最讓張居正心寒和意外的是,自己傾注了巨大的心血的萬曆居然成為了他最討厭的樣子。

總結

作為晚明的傑出首輔大臣,張居正試圖推行萬曆新政挽救已入膏肓的大明王朝,有人說,張居正一人為明朝滅亡延續了60餘年,雖然有誇張之嫌,卻也合理。他的歷史功績不容置疑,可惜時勢並未領情才有了以萬曆為首的皇室對其不僅沒有感恩,反而在他死後不得安寧,作為名臣、功臣、權臣,張居正的遭遇讓不少人無法釋懷。


萬曆清算張居正的背後:是一場治世孤臣的悲劇

張居正

從客觀角度來講,禍根是張居正自己埋下的,聽起來實在對他不公平。可不得不承認的是張居正生不逢時,有違傳統思想行事而葬送了自己,他的“舍小家,為大家”並不被400多年前的文臣理解,無論是萬曆新法還是一條鞭在當時的社會現實是不被接受的,身處權力頂峰的張居正急著力挽狂瀾,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儒家的“

治、平”致使自己身處險境,毫無退路。

但使一人換國泰民安數十載,張居正雖九死猶不悔。只是,世間再無張居正。


1.《明史》

2.《張居正的“遺憾”》·沈棲

3.《明史紀事本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